看到一个有趣的类比,将联想记忆法比作数据库建索引,本质上是拿空间换时间,在一个缓冲区里放更多数据,以此减少常∫用数据的索引速度。
All Murmurs
「低耦合,高内聚」是软件设计的法则,目的是让复杂的软件尽可能模块化。这样设计出来的软件,可以做到,一个模块出问题,另一个模块正常运转;或者改动一个模块,不影响另一个模块。
在我看来,搭建工作流、SOP,或者就是日常使用软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毕竟你也不知道,未来你工作流里的某个软件,会不会出现更好的替代品。
所以,把自己完全封锁在某个生态里,无异于断绝新的可能性。
对于 AI ,我的脑袋里现在有两种完全矛盾的想法。
正方认为 AI 是下一次信息革命,但我似乎陷入了一种学习能力下降的困境,只能一边焦虑,一边像无头苍蝇一样看产业新闻。
反方认为当下的 AI 就是一个 hype、资本市场的泡沫,言过其实的东西,不用关心。
作为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我挺想支持正方观点的,但是每天看着茫茫多的新模型、新概念、新工具,我有一点无从下手,因为我发现这些东西几乎无法嵌入我已有的工作流。不管是赚钱的工作,还是我的 side project,还是我的个人生活,我感觉都嵌不进去。
目前我用的最多的 AI 工具还是 GitHub Copilot,但是它适用的场景太窄了。至于各种大模型对话软件,我很少用,因为按它们目前的智能水平,产出我需要的内容,我要把产出的要求与思考的逻辑描述的非常清楚,同时反复尝试,这些步骤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比我自己来都要多。
AI 生成产物的廉价感源于大量的重复。尤其是图片和视频,一个新的视觉样式,第一眼看过去很别致,但是看多了,就会迅速向平庸滑落。
所以创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不一样。
但创新是最难的,[2025-10-12_13-38-01|创造,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Anton Putra在 YouTube 上发了一条视频,对比了 FastAPI (Python) 和 Node.js 的服务端性能表现。第一轮是测试单纯的 Get 请求,第二轮是测试 PostgreSQL 数据库的写入。两轮测试下来,Python 的综合性能表现差不多是 Node.js 的 1/10。
一般来讲服务端的性能瓶颈都在数据库 IO,很少会遇到 CPU 瓶颈。Anton Putra 测试过不少语言和服务端框架,Python 是为数不多能在测试中段就能撞上 CPU 性能墙的。而且撞墙以后也没有恢复,后半段被锁死在 50% 的 CPU usage 上跑完了全程,也不知道为什么。
FastAPI 已经是 Python 生态内性能比较好的框架了,我真不敢想 Django 这种老乌龟得慢成什么样。没有 jit,再加上 gil 的限制,Python 的性能真的……配不上它今天的江湖地位。
最关键的是,Node.js 在 JavaScript 生态内的性能也不突出,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拉胯的……
又心痒痒了,想试试用 htmx + Python 写写小项目。
不过 Python 的速度真不行,感觉 Bun 会好很多。
但是 Python 的 Ai 生态更好,JavaScript 生态圈内优质的 Ai 开源项目太少了。
好纠结啊。
社交圈的称呼是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一个圈内成员,对其他成员都有自己的专属称呼。同时圈内的其他成员也指导这些称呼指代的是哪一个人。例如一个年轻人称呼一个老年人为「老王」,圈内另一个更年长者可能管「老王」叫「小王」。多个能指,可以指向同一个所指。
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交圈内,大家的脑子里对某一个人的称呼实际上存在一个映射表(在表内可能还存在二级映射的结构,根据发起称呼的主体进行二次映射),可以将这些称呼自然的映射到同一个人身上,形成了一个网状构造。
称呼真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亲缘关系、社会关系、权利关系都浓缩在这几个字里了。
字节跳动大语言模型的优势和短板
大语言模型「懂不懂你」取决于它能获取到多少你有价值的数据。所以能无感,或低门槛的让你把有价值的数据交给它至关重要。
从这个角度看,微软、谷歌是最有潜力打造出真正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产力工具。前者有 office 这个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办公套件,后者也有一套用户基数很大的办公套件,以及持续收集用户数据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
国内在这方面最有潜力的还是字节跳动。飞书虽然市占率不高,但是飞书已经基于豆包推出了知识问答,可以全量获取用户飞书内的所有聊天记录、文档、知识库等数据。

字节在这方面唯一的短板是不像 OpenAI 能做开放平台打通第三方服务(让腾讯和阿里把自己的数据开放给字节?这不可能),也不像 Google 本身就是一个小商业生态系统,用户能在里面满足一部分需求(现在已经打通了 Google 酒旅和 YouTube)。
腾讯也掌握了微信这个数据富矿,可惜微信里大部分都是聊天这种垃圾数据。企业微信和腾讯文档本身产品力不行,远远不如飞书好用。我甚至怀疑他们底层的数据架构也不如飞书开放灵活,想要打通、整合,可能还需要付出一点代价。
阿里有钉钉,但是我不清楚钉钉文档有多少人在用。在我的印象里,钉钉文档应该远不如飞书那么好用。而且钉钉文档的底层数据架构应该也不如飞书。现在钉钉文档 AI 也不能全量获取用户数据,还需要用户手动导入知识库,支持的格式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