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相机更有拍照仪式感,其实是当你拿着相机的时候,你的身体会下意识的进入拍照状态。你会反复告诉自己,我带了相机,我得拍点什么,不然这相机就白带了。
手机不一样,手机每天都要带在身边,你的身体不会对它产生「排异反应」。
所谓相机更有拍照仪式感,其实是当你拿着相机的时候,你的身体会下意识的进入拍照状态。你会反复告诉自己,我带了相机,我得拍点什么,不然这相机就白带了。
手机不一样,手机每天都要带在身边,你的身体不会对它产生「排异反应」。
生物黑客试图记录所有身体的数据。我是精神黑客,我试图记录所有思绪的流动。
我们的记忆是由无数个「短镜头」组成的,而不是一整块连续完整的「长镜头」。
《论语》这种语录体,可以看成是学习笔记,也可以看成是微博或推特的 tweets。
最近在 VSCode 里用 foam 记笔记,发现 VSCode 里有很多操作都是针对英语优化的,或者说是对「用空格分隔单词的语言」有优化。
中文没有单词和空格,相较之下编辑体验就没有那么好。Vim 的很多操作也一样,基于空格的选词操作非常方便,但是中文没有空格,所以在中文场景下就不太好用。
今天手贱升级了项目依赖,升级完以后就出 bug,排查了半天,还以为是自己代码有问题。但是又觉得奇怪,因为每次修改完都会测试几次,有问题我肯定心里有数。
好在有 git,恢复了 package.json 文件,清空缓存和 node_modules 文件。
重新运行,没问题了。
今天学到的教训就是:
奥卡姆剃刀原则的应用:
生活 ->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少买一点,买好一点。
编程 -> 一个需求能被已有技术栈满足,就不引入新的技术栈。技术栈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技术债。
工作 -> 一个需求能被现有软件和服务满足就用现有的。不到万不得已,不在工作流里引入新软件或服务。
我一直觉得飞书是比 Notion 更好用的 Workspace 产品。飞书能兼容传统 excel 表,这点就比 Notion 好。Notion 为了讨好极客用户,总是把力气花在钻牛角尖上,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场景。
在国内最适合做 Ai Workspace 产品的,还得是微信,毕竟我们老中人最爱用微信办公了。微信沉淀的工作群聊记录和各种 word、ppt 文件才是最真实有价值的检索数据。
既然 VSCode 本质上就是个文本编辑器,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把它当笔记软件?用它打开保存笔记的目录作为工作区,然后和 GitHub copilot 交互,只要 copilot 没有被限制只能回答和编程有关的问题,那 VSCode 也算半个 ai 笔记软件。
之所以是半个,不是完整的,我是基于两点原因做出的判断:
VSCode 本身的能力全部点在了文本编辑上,现代笔记软件的 canvas、Graph、bi-directional links 这些能力都不具备。我知道有一些可以用插件弥补,但是插件提供的能力本身比较有限,体验一般。而且目前我还没有找到能实现 obsidian 的 canvas 功能的插件。
VSCode 内置的 GitHub copilot 插件本身应该不具备 rag 的能力,可能需要动手 hack 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