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用去还是 VS Code 好用……
在写前端项目的时候,Zed 的内存开销相比 VS Code 没有太大优势,但是 VS Code 的插件比 Zed 更好用,即便是同款插件,VS Code 版本的似乎也更智能一点。譬如 Svelte 的组件导入,VS Code 版本的 Svelte LSP 插件的补全提示很快能显示出来,而 Zed 版本几乎只能靠 AI 的 inline hint,插件好像就不会显示组件的补全。
另外 VS Code 的动画会更顺滑一点,不知道是动画还是字体效果的缘故。
用来用去还是 VS Code 好用……
在写前端项目的时候,Zed 的内存开销相比 VS Code 没有太大优势,但是 VS Code 的插件比 Zed 更好用,即便是同款插件,VS Code 版本的似乎也更智能一点。譬如 Svelte 的组件导入,VS Code 版本的 Svelte LSP 插件的补全提示很快能显示出来,而 Zed 版本几乎只能靠 AI 的 inline hint,插件好像就不会显示组件的补全。
另外 VS Code 的动画会更顺滑一点,不知道是动画还是字体效果的缘故。
「低耦合,高内聚」是软件设计的法则,目的是让复杂的软件尽可能模块化。这样设计出来的软件,可以做到,一个模块出问题,另一个模块正常运转;或者改动一个模块,不影响另一个模块。
在我看来,搭建工作流、SOP,或者就是日常使用软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毕竟你也不知道,未来你工作流里的某个软件,会不会出现更好的替代品。
所以,把自己完全封锁在某个生态里,无异于断绝新的可能性。
Anton Putra在 YouTube 上发了一条视频,对比了 FastAPI (Python) 和 Node.js 的服务端性能表现。第一轮是测试单纯的 Get 请求,第二轮是测试 PostgreSQL 数据库的写入。两轮测试下来,Python 的综合性能表现差不多是 Node.js 的 1/10。
一般来讲服务端的性能瓶颈都在数据库 IO,很少会遇到 CPU 瓶颈。Anton Putra 测试过不少语言和服务端框架,Python 是为数不多能在测试中段就能撞上 CPU 性能墙的。而且撞墙以后也没有恢复,后半段被锁死在 50% 的 CPU usage 上跑完了全程,也不知道为什么。
FastAPI 已经是 Python 生态内性能比较好的框架了,我真不敢想 Django 这种老乌龟得慢成什么样。没有 jit,再加上 gil 的限制,Python 的性能真的……配不上它今天的江湖地位。
最关键的是,Node.js 在 JavaScript 生态内的性能也不突出,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拉胯的……
所有基于 Electron 开发的软件似乎都会在 macOS Tahoe 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卡顿、发热。Electron 是最常用的跨平台开发框架,也就是说,包括 VSCode、Cursor 在内的很多常用软件都会中招。
成因似乎是 macOS Tahoe 的 WindowServer 组件有 Bug,在渲染带阴影窗口时存在严重性能回退,所有带阴影 Electron 窗口会异常消耗 GPU 资源。
暂时没有看到关于 Chrome 的反馈,但是我感觉 Chrome 在升级后资源开销也变大了。
苹果 💊。
最近在 VSCode 里用 foam 记笔记,发现 VSCode 里有很多操作都是针对英语优化的,或者说是对「用空格分隔单词的语言」有优化。
中文没有单词和空格,相较之下编辑体验就没有那么好。Vim 的很多操作也一样,基于空格的选词操作非常方便,但是中文没有空格,所以在中文场景下就不太好用。
我一直觉得飞书是比 Notion 更好用的 Workspace 产品。飞书能兼容传统 excel 表,这点就比 Notion 好。Notion 为了讨好极客用户,总是把力气花在钻牛角尖上,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场景。
Svelte 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幸福的前端框架 👍。今天把 Murmurs 的全局通知优化了一下,感受到了 Svelte 的 Reactive 机制的强大之处。
firebase studio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速度慢了。毕竟 VSCode 本身还是一个挺吃内存的软件,现在不管是代码提示还是格式化,都有 1~2 秒的延迟。能分配给用户的容器资源还是有限。
最近两周没有工作,算是拿到了一个两周的自由工作体验券(然而并没有什么工作),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失去了规律,现在晚上睡觉的时间已经推迟到了晚上 2 点。我不喜欢自己失控的感觉,很多想做的事情都会被怠惰 delay。所以,自律使人自由,自律使人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