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 VSCode 里用 foam 记笔记,发现 VSCode 里有很多操作都是针对英语优化的,或者说是对「用空格
分隔单词的语言」有优化。
中文没有单词和空格,相较之下编辑体验就没有那么好。Vim 的很多操作也一样,基于空格的选词操作非常方便,但是中文没有空格,所以在中文场景下就不太好用。
最近在 VSCode 里用 foam 记笔记,发现 VSCode 里有很多操作都是针对英语优化的,或者说是对「用空格
分隔单词的语言」有优化。
中文没有单词和空格,相较之下编辑体验就没有那么好。Vim 的很多操作也一样,基于空格的选词操作非常方便,但是中文没有空格,所以在中文场景下就不太好用。
我一直觉得飞书是比 Notion 更好用的 Workspace 产品。飞书能兼容传统 excel 表,这点就比 Notion 好。Notion 为了讨好极客用户,总是把力气花在钻牛角尖上,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场景。
Svelte 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幸福的前端框架 👍。今天把 Murmurs 的全局通知优化了一下,感受到了 Svelte 的 Reactive 机制的强大之处。
firebase studio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速度慢了。毕竟 VSCode 本身还是一个挺吃内存的软件,现在不管是代码提示还是格式化,都有 1~2 秒的延迟。能分配给用户的容器资源还是有限。
最近两周没有工作,算是拿到了一个两周的自由工作体验券(然而并没有什么工作),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失去了规律,现在晚上睡觉的时间已经推迟到了晚上 2 点。我不喜欢自己失控的感觉,很多想做的事情都会被怠惰 delay。所以,自律使人自由,自律使人真正的自由。
年龄到了,精力有限以后,生活就要开始做减法了。因为脑子里记不住这么多事情。就拿学习举例吧,我们要做一件事情,达成一个目的,路径有 5 条、10 条,这些路径每一种都需要去学习掌握吗?如果是 20 岁的我,可能每一个都想试试。现在的我不会了,我只会选一条,然后反复训练、实践直至精通,这种做法通常比来回对比、评估更节约时间。
今天切身体会到了前端的困境。
最近在算学用 strapi 做官网。前端还是 SvelteKit + Tailwind CSS,打算用 Prettier 做 formatter,简单搜了一下,发现 Svelte 和 Tailwind CSS 都有官方的 Prettier 插件。
照着教程用 npm 下插件,然后把教程里的配置代码复制到了 package.json。
试了一下,不对,有问题。
搜了一下,然后发现是 Prettier 和原来 Svelte 的 VSCode 插件有冲突,需要到 setting.json 里改 svelte 默认的 formatter。
重试,.svelte 文件能 format 了,但是 .svelte 文件里的 Tailwind CSS 代码没有 format。
又查了一下,发现是 package.json 里插件的顺序不对,Tailwind 的插件必须放最后。
改完 package.json 文件,再重试,这次对了,没问题了。
2 个小时过去了,啥也没干,就反复改配置文件去了。
复盘一下问题出在哪儿?
首先,肯定不是我的问题。我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在 Google 里搜到,GitHub 里关于前述这些坑,每一个都有时间跨度 2 年以上的 issue,说明不断有人踩到了同样的坑里。
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前端生态上。
其实,从我学 JS / TS 开始到现在大半年时间,我已经接受了每一个项目里都必须存在配置文件这件事。
配置文件没有问题,问题是前端技术栈上的框架和 toolkit 太多了,每一个还需要相互兼容对方的存在,如果不兼容就没法用。这些眼花缭乱的配置项只是为了兼容而存在的折中方案。
这是我在此前学习 Python 的 1 年多时间里,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前端娱乐圈,名不虚传 👍。
每一种任务都会有一种最适配的工作流。网页剪藏适合长期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信息收集,如果只是一个临时性的任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链接和需要摘录的文字放到你的文档工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