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 是个好框架,但是从实用性的角度上讲,彻底放弃 SSR 好像不太现实 🤔
Tag: 互联网
最近两天在学 Astro。
Astro 的一大优势就是能静态生成网站。通过编译的方式,将 JavaScript 写的网站编译成只包含 HTML 和 CSS 的静态文件。不管是上到服务器用 Nginx 转发,还是放到静态网站托管平台,还是直接放 CDN ,都能运行,不挑环境。
编译的好处就是能一处编译,处处运行。不依赖运行时和解释器。
现在 JavaScript 的运行时这么多,为啥没有人用 golang 写一个?然后继承 Golang 可以直接编译为二进制的优势,让 JavaScript 也能编译为二进制,做到一处编译,处处运行。
在国内最适合做 Ai Workspace 产品的,还得是微信,毕竟我们老中人最爱用微信办公了。微信沉淀的工作群聊记录和各种 word、ppt 文件才是最真实有价值的检索数据。
Ai 要真正提升生产力,做出真正不一样的产品,还是需要和已有的数据整合起来。
从这一点来看谷歌的优势太大了。目前谷歌的 Ai Workspace 是整合最好的 Ai office 产品。微软的 copilot 365 输在了 office 三件套用户体验不行。notion ai 能整合的资源有限,价格没有竞争力。wps 的用户基本不上云,金山没有数据可用。国内最有希望的还是字节,飞书体验没有问题,就看字节能把豆包优化成什么样了。
Open Ai 、anthropic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如果 chrome 真的能被剥离,这俩公司谁能买下来,谁就有一线生机。
「在以電腦爲媒介的世界裏,幾乎所有人都是文盲。她們是被剝奪了公民權的底層,無法參與塑造自己所在的世界。」——Bret Victor, 2022
这里的文盲,应该指的是,不会编程。
最近两天在重新学习比较基础的前端知识,慢慢掌握自己理想的技术栈,就像拼图一样。但是我现在感觉,学习越深入,发现需要学的东西越多。头大。
firebase studio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速度慢了。毕竟 VSCode 本身还是一个挺吃内存的软件,现在不管是代码提示还是格式化,都有 1~2 秒的延迟。能分配给用户的容器资源还是有限。
是我小看 firebase studio 了,原来 nix 是可以选择版本的,直接 channel = “unstable” 就可以下载最新的包了。
{pkgs}: {
channel = "unstable";
packages = [
# 输入需要安装的包
];}
我的项目已经完整无碍的在 firebase studio 里运行起来了。firebase studio 的 Gemini 能读到更完整的项目信息,回答的可靠性再次提升,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