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用去还是 VS Code 好用……
在写前端项目的时候,Zed 的内存开销相比 VS Code 没有太大优势,但是 VS Code 的插件比 Zed 更好用,即便是同款插件,VS Code 版本的似乎也更智能一点。譬如 Svelte 的组件导入,VS Code 版本的 Svelte LSP 插件的补全提示很快能显示出来,而 Zed 版本几乎只能靠 AI 的 inline hint,插件好像就不会显示组件的补全。
另外 VS Code 的动画会更顺滑一点,不知道是动画还是字体效果的缘故。
用来用去还是 VS Code 好用……
在写前端项目的时候,Zed 的内存开销相比 VS Code 没有太大优势,但是 VS Code 的插件比 Zed 更好用,即便是同款插件,VS Code 版本的似乎也更智能一点。譬如 Svelte 的组件导入,VS Code 版本的 Svelte LSP 插件的补全提示很快能显示出来,而 Zed 版本几乎只能靠 AI 的 inline hint,插件好像就不会显示组件的补全。
另外 VS Code 的动画会更顺滑一点,不知道是动画还是字体效果的缘故。
再次尝试使用 Zed。
2 年前刚学编程那会体验了一下 Zed,因为生态不完善没有继续使用。现在 Zed 写 Svelte 已经没啥问题了,也支持 GitHub Copilot。基于 Rust 的编辑器,运行速度没得挑。
原本以为没有 Foam 插件,处理我的 markdown 笔记会不方便,结果发现 Zed 有类似的 markdown oxide 插件,功能类似。
现在编码体验非常流畅,舒服了。
Rust 大法好。我支持用 Rust 重写世间万物。JS / TS 生态就应该用 Rust 重写,把 language server 什么的都重写了。现在电脑里剩下的 node 进程基本都是 language server。
对于 AI ,我的脑袋里现在有两种完全矛盾的想法。
正方认为 AI 是下一次信息革命,但我似乎陷入了一种学习能力下降的困境,只能一边焦虑,一边像无头苍蝇一样看产业新闻。
反方认为当下的 AI 就是一个 hype、资本市场的泡沫,言过其实的东西,不用关心。
作为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我挺想支持正方观点的,但是每天看着茫茫多的新模型、新概念、新工具,我有一点无从下手,因为我发现这些东西几乎无法嵌入我已有的工作流。不管是赚钱的工作,还是我的 side project,还是我的个人生活,我感觉都嵌不进去。
目前我用的最多的 AI 工具还是 GitHub Copilot,但是它适用的场景太窄了。至于各种大模型对话软件,我很少用,因为按它们目前的智能水平,产出我需要的内容,我要把产出的要求与思考的逻辑描述的非常清楚,同时反复尝试,这些步骤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比我自己来都要多。
AI 生成产物的廉价感源于大量的重复。尤其是图片和视频,一个新的视觉样式,第一眼看过去很别致,但是看多了,就会迅速向平庸滑落。
所以创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不一样。
但创新是最难的,[2025-10-12_13-38-01|创造,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又心痒痒了,想试试用 htmx + Python 写写小项目。
不过 Python 的速度真不行,感觉 Bun 会好很多。
但是 Python 的 Ai 生态更好,JavaScript 生态圈内优质的 Ai 开源项目太少了。
好纠结啊。
大语言模型「懂不懂你」取决于它能获取到多少你有价值的数据。所以能无感,或低门槛的让你把有价值的数据交给它至关重要。
从这个角度看,微软、谷歌是最有潜力打造出真正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产力工具。前者有 office 这个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办公套件,后者也有一套用户基数很大的办公套件,以及持续收集用户数据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
国内在这方面最有潜力的还是字节跳动。飞书虽然市占率不高,但是飞书已经基于豆包推出了知识问答,可以全量获取用户飞书内的所有聊天记录、文档、知识库等数据。

字节在这方面唯一的短板是不像 OpenAI 能做开放平台打通第三方服务(让腾讯和阿里把自己的数据开放给字节?这不可能),也不像 Google 本身就是一个小商业生态系统,用户能在里面满足一部分需求(现在已经打通了 Google 酒旅和 YouTube)。
腾讯也掌握了微信这个数据富矿,可惜微信里大部分都是聊天这种垃圾数据。企业微信和腾讯文档本身产品力不行,远远不如飞书好用。我甚至怀疑他们底层的数据架构也不如飞书开放灵活,想要打通、整合,可能还需要付出一点代价。
阿里有钉钉,但是我不清楚钉钉文档有多少人在用。在我的印象里,钉钉文档应该远不如飞书那么好用。而且钉钉文档的底层数据架构应该也不如飞书。现在钉钉文档 AI 也不能全量获取用户数据,还需要用户手动导入知识库,支持的格式也有限。
学习就是拼图。常规路径是从一个起点开始,一块连着一块,慢慢把图拼完。
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情况没有这么理想。很多突如其来的问题和已知部分的拼图没有关联,但是你又需要将他放到合适的位置。
这个时候,你只能不断尝试,将他和其他拼图连起来,寻找它和已有部分的联系。譬如问人,问搜索引擎。但是因为它和你已知部分没有关联,所以你问的问题可能非常荒谬、可笑、没有意义。
如果对方水平比较高,能从你的提问中猜到你想要什么,给你一个有用的答案,那是万幸。但这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的运气没有这么好。在大多数时候,即便你问对了人,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或者给出的答案对于你来说毫无意义。
甚至你可能连问题都问不出来,只能自己不断试错。
这个过程是盲目、困难和痛苦的。
我觉得 AI 的出现,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因为 AI 的知识面非常广,能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理解、回答你的问题。它可能不能直接给你答案,但是能从你的提问进行推测和延伸,让你能沿着一个方向继续追问。
我觉得这一点,在和 AI 结对编程的时候体现得非常明显。因为一些库或者包的文档写得非常差,或者根本没有文档,你只能通过试错来使用它们。
这个时候,你把问题甩给 AI,它可能并没有学习过这个库,但是它能从已经学习过的代码中,推测出这个库的用法。毕竟大部分接口的设计都是类似的。
AI 在这里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毕竟人类的经验,也是一种大数据。
在国内最适合做 Ai Workspace 产品的,还得是微信,毕竟我们老中人最爱用微信办公了。微信沉淀的工作群聊记录和各种 word、ppt 文件才是最真实有价值的检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