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生产力

Dkphhh Created@

最近清理了一波电脑。浏览器用 Helium 替代了原来的 Chrome。代码编辑器用 Zed 替代了 VSCode。输入法从 Rime 换回了 macOS 原生的拼音输入法。

关于 Zed,我已经在[2025-10-22_20-34-49|我支持用 Rust 重写世间万物提到]过了。这两天实际编码体验非常好,不过我写的毕竟还是 JS / TS ,工具链全部基于 Node,内存开销并不低。Zed 本身的内存占用也不低,启动倒很快。希望 Rust 社区继续发光发热,继续改造 JS / TS 工具链,把 Node 干掉。说到这里我又馋 deno 了……

Helium 和 macOS 原生拼音输入法的体验都不错。Helium 本身是基于ungoogled-chromium,使用体验和 Chrome 差不多,但没有 Google 服务的捆绑,开销更低。

至于 Rime,更像是一段插曲。当初是因为 macOS 原生拼音输入法有 Bug,会导致莫名其妙的死机,我才换到 Rime 的。现在 macOS 原生拼音输入法已经稳定了很多,Rime 高度个性化的优势在我这里也不算优势,从零开始培养一个惯用的输入法对我来说也很麻烦。除了不喜欢 Tahoe 的液态玻璃效果,我对 macOS 原生拼音输入法没有任何不满。

阅读关于 2025-10-24T10:25:44+08: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我支持用 Rust 重写世间万物

再次尝试使用 Zed。

2 年前刚学编程那会体验了一下 Zed,因为生态不完善没有继续使用。现在 Zed 写 Svelte 已经没啥问题了,也支持 GitHub Copilot。基于 Rust 的编辑器,运行速度没得挑。

原本以为没有 Foam 插件,处理我的 markdown 笔记会不方便,结果发现 Zed 有类似的 markdown oxide 插件,功能类似。

现在编码体验非常流畅,舒服了。

Rust 大法好。我支持用 Rust 重写世间万物。JS / TS 生态就应该用 Rust 重写,把 language server 什么的都重写了。现在电脑里剩下的 node 进程基本都是 language server。

阅读关于 我支持用 Rust 重写世间万物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低耦合,高内聚」是软件设计的法则,目的是让复杂的软件尽可能模块化。这样设计出来的软件,可以做到,一个模块出问题,另一个模块正常运转;或者改动一个模块,不影响另一个模块。

在我看来,搭建工作流、SOP,或者就是日常使用软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毕竟你也不知道,未来你工作流里的某个软件,会不会出现更好的替代品。

所以,把自己完全封锁在某个生态里,无异于断绝新的可能性。

阅读关于 2025-10-21T09:47:26+08: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对于 AI ,我的脑袋里现在有两种完全矛盾的想法。

正方认为 AI 是下一次信息革命,但我似乎陷入了一种学习能力下降的困境,只能一边焦虑,一边像无头苍蝇一样看产业新闻。

反方认为当下的 AI 就是一个 hype、资本市场的泡沫,言过其实的东西,不用关心。

作为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我挺想支持正方观点的,但是每天看着茫茫多的新模型、新概念、新工具,我有一点无从下手,因为我发现这些东西几乎无法嵌入我已有的工作流。不管是赚钱的工作,还是我的 side project,还是我的个人生活,我感觉都嵌不进去。

目前我用的最多的 AI 工具还是 GitHub Copilot,但是它适用的场景太窄了。至于各种大模型对话软件,我很少用,因为按它们目前的智能水平,产出我需要的内容,我要把产出的要求与思考的逻辑描述的非常清楚,同时反复尝试,这些步骤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比我自己来都要多。

阅读关于 2025-10-20T17:26:20+08: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Google 的 NotebookLM ,好用👍

阅读关于 2025-10-15T16:20:37+08: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字节跳动大语言模型的优势和短板

大语言模型「懂不懂你」取决于它能获取到多少你有价值的数据。所以能无感,或低门槛的让你把有价值的数据交给它至关重要。

从这个角度看,微软、谷歌是最有潜力打造出真正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产力工具。前者有 office 这个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办公套件,后者也有一套用户基数很大的办公套件,以及持续收集用户数据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

国内在这方面最有潜力的还是字节跳动。飞书虽然市占率不高,但是飞书已经基于豆包推出了知识问答,可以全量获取用户飞书内的所有聊天记录、文档、知识库等数据。

字节在这方面唯一的短板是不像 OpenAI 能做开放平台打通第三方服务(让腾讯和阿里把自己的数据开放给字节?这不可能),也不像 Google 本身就是一个小商业生态系统,用户能在里面满足一部分需求(现在已经打通了 Google 酒旅和 YouTube)。

腾讯也掌握了微信这个数据富矿,可惜微信里大部分都是聊天这种垃圾数据。企业微信和腾讯文档本身产品力不行,远远不如飞书好用。我甚至怀疑他们底层的数据架构也不如飞书开放灵活,想要打通、整合,可能还需要付出一点代价。

阿里有钉钉,但是我不清楚钉钉文档有多少人在用。在我的印象里,钉钉文档应该远不如飞书那么好用。而且钉钉文档的底层数据架构应该也不如飞书。现在钉钉文档 AI 也不能全量获取用户数据,还需要用户手动导入知识库,支持的格式也有限。

阅读关于 字节跳动大语言模型的优势和短板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学习就是拼图

学习就是拼图。常规路径是从一个起点开始,一块连着一块,慢慢把图拼完。

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情况没有这么理想。很多突如其来的问题和已知部分的拼图没有关联,但是你又需要将他放到合适的位置。

这个时候,你只能不断尝试,将他和其他拼图连起来,寻找它和已有部分的联系。譬如问人,问搜索引擎。但是因为它和你已知部分没有关联,所以你问的问题可能非常荒谬、可笑、没有意义。

如果对方水平比较高,能从你的提问中猜到你想要什么,给你一个有用的答案,那是万幸。但这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的运气没有这么好。在大多数时候,即便你问对了人,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或者给出的答案对于你来说毫无意义。

甚至你可能连问题都问不出来,只能自己不断试错。

这个过程是盲目、困难和痛苦的。

我觉得 AI 的出现,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因为 AI 的知识面非常广,能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理解、回答你的问题。它可能不能直接给你答案,但是能从你的提问进行推测和延伸,让你能沿着一个方向继续追问。

我觉得这一点,在和 AI 结对编程的时候体现得非常明显。因为一些库或者包的文档写得非常差,或者根本没有文档,你只能通过试错来使用它们。

这个时候,你把问题甩给 AI,它可能并没有学习过这个库,但是它能从已经学习过的代码中,推测出这个库的用法。毕竟大部分接口的设计都是类似的。

AI 在这里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毕竟人类的经验,也是一种大数据。

阅读关于 学习就是拼图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今天手贱升级了项目依赖,升级完以后就出 bug,排查了半天,还以为是自己代码有问题。但是又觉得奇怪,因为每次修改完都会测试几次,有问题我肯定心里有数。

好在有 git,恢复了 package.json 文件,清空缓存和 node_modules 文件。

重新运行,没问题了。

今天学到的教训就是:

  1. 不要随便升级依赖
  2. 重要项目一定要 git
阅读关于 2025-08-29 11:35:19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奥卡姆剃刀原则的应用:

生活 ->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少买一点,买好一点。

编程 -> 一个需求能被已有技术栈满足,就不引入新的技术栈。技术栈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技术债。

工作 -> 一个需求能被现有软件和服务满足就用现有的。不到万不得已,不在工作流里引入新软件或服务。

阅读关于 2025-08-27 12:00:38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我一直觉得飞书是比 Notion 更好用的 Workspace 产品。飞书能兼容传统 excel 表,这点就比 Notion 好。Notion 为了讨好极客用户,总是把力气花在钻牛角尖上,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场景。

阅读关于 2025-08-27 10:43:31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