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这种语录体,可以看成是学习笔记,也可以看成是微博或推特的 tweets。
Tag: 读书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的原因,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正在消退。
过去我会对这个世界和自我充满疑问,对某些问题有刨根问底的热情,但现在我不太关心这些问题了。
比如我今天在一篇博客文章中看到了这样一段引文:
如果你把爱好当成职业,想以此养活自己,一段时间后,最初的兴奋消退了,你就会发现,开始阶段根本不算什么,真正的困难在后面,无数繁琐和重复的工作正等着你。 这个时刻被称为”放弃点”(quitting point),很多人会在这个时点选择放弃。 每个人的放弃点不一样,但都会到来。作家的放弃点,也许是小说写到第 30 页,最初的灵感枯竭,不知道怎么写下去。创业者的放弃点,也许是最初的几个月之后,市场的反应不像朋友和家人那样热烈。艺术家的放弃点,也许是作品第一次上架后,意识到自己的愿景与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 《眼光过高是一种自我破坏》
如果是过去的我,大概会对这个问题充满好奇。因为我就是一个眼高于顶的人,我曾经就经历过自视甚高带来的自我怀疑。过去的我,肯定会点进原文,试图生啃下来,为此不惜耗费数个夜晚。
我确信我现在仍对这类问题有一定兴趣,但是我已经丧失了这样的动力。
我点进去,看一眼,是英文的,往下划几屏,发现还挺长,直接放弃,不看了。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我现在已经学会合理控制自我预期了。所以没有这么强烈的对自我的焦虑了。
文字固然能够前所未有地释放出语词的能力, 但语词的书面或视觉表征并不是真正的语词, 而是语词的“次生模仿系统”( 比较 Lotman 1977)。 思想栖居在言语里, 而不是在书面文本里。 文本之所以能够获得意义, 那是因为视觉符号指向了有声词的世界。 读者在这页书上看见的文字并不是真实的语词, 而是编码的符号, 读者调动意识来唤起这个词, 以真实或想象的发音来使之复活。
一个人向听众说话时, 听讲的人一般就成为一个整体, 不仅自 己结为一个整体, 而且和说话人也结为一个整体。 如果讲话人发文字材料请听众阅读, 听众就成为读者, 每个读者就进人他个人的阅读世界, 于是, 听众这个整体就被粉碎了, 只有等到讲话人再次说话时, 破碎的世界才能够恢复为一个整体。 文字和印刷使人分离为个体。 英语里没有和“听众”(audience) 对应的“读众”这个集合名词, 也没有这个概念
阐释者
exegete: A person skilled in exegesis; an interpreter of texts, difficult passages, law, oracles, and similar obscure or esoteric sources.
那些安慰与希望的话语本身非常美丽, 却遗憾地带有某种陈旧的气息, 这些话语被重复讲述过太多次, 在反复回响中日益磨损。
来源:科塔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