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Murmurs

Dkphhh Created@

精神的避难所

我发现所有人都在逃避,逃避那些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逃避工作,逃避糟糕的人际关系,逃避家庭,逃避学习……他们的出口也不尽相同,有电影,书籍,音乐,写东西,做手工,画画,弹琴,甚至也可以是学习。他们做这些事情的原因可能并非出于热爱。但在事实上,这些东西在事实上困住了他们。

是的,看起来高高在上的爱好——读书、创作、艺术,都只是一个消极的精神避难所。其实谁不是这样呢?惊世骇俗的艺术家,梵高也罢,高更也罢,艺术并没在生前给他们带来财富与荣耀,支撑他们创作的无非胸中无处发泄的表达欲望,而这股欲望的来源恰恰就是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错位」。他们不安于这世界,但又无力改变,只能悄悄潜入另一个世界获得虚妄的安慰。不要觉得这虚妄可悲可耻,古往今来哪一个艺术作品不是诞生于痛苦?那些艺术,你们能看见,能听见,甚至能感受,但是这种错位的激情,我们永远无法经历,这就是艺术,她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

但是,往往精神避难所稍有不慎就长成了身体的囚笼……

或许学会和这个世界相处是另一种艺术。

阅读关于 精神的避难所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本期文摘模仿了黄集伟老师的一周语文,可惜我的阅读量并没有黄老师那么大,这一期其实攒了好久,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找到了这三篇,我认为值得分享的文章。


「三观警察」: 三观警察不是什么新概念,我们过去有一个更加通俗易懂的说法——道德卫士。道德卫士守的是被时代抛弃的「旧道德」,三观警察保护得也不是什么新东西。其实这种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大家平时也就一笑了之,大不了不和他做朋友嘛。但是当这些「警察」通过网络发声,甚至抱团评批不符合他们三观的文艺作品时,一幅可怕的景象不由得在脑海里浮现起来。正如界面记者张之琪在文中

……所以,“三观警察”的要求大概是:不仅是婚姻内的男女不能越雷池半步,恋爱中的人也必须从一而终。……在电影电视作品领域,一种早就被钉入棺材板的“贞操观”仿佛突然上升为了至高无上的原则,不仅高于个人的情感、欲望以及处置自己身体的自由之上,甚至可以让人们忽视一种压迫性的社会结构对个人的宰制,与权力亲近,对弱者无情。 ……在这里,三观似乎又获得了其规范性的一面,它追求的是一种可怕的一致——不需要独立思考,也不需要同理心,需要的仅仅是无条件的接受与服从。


「艺术玩晒论」: 玩晒是粤语,意指事事做主,你玩晒就是全都你说了算。作者杨天帅笔下的艺术玩晒论批评了现今艺术圈的一个怪象:艺术创作者在解释艺术作品时总喜欢随意联想,过度解读,无法自圆其说。杨在文中说

現今當代藝術界有一種普遍現象,我稱之為「藝術的極端多元主義」 ,或曰「藝術玩晒論」。這種論調流行於許多策展人、藝術家,甚至商界與普羅大眾。在這種論調下,「藝術沒有對錯,沒有好壞,沒有優劣。因為都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只要講得通就行。」……顧名思義,因為它是藝術,所以它玩晒,一如中國內政,旁人不得說三道四。

最后这个中国内政的比喻,用得入木三分。


**「我反對你我就有自認為足夠說服你的理由而不需要給你上口塞讓你閉嘴。」:**语出端传媒圆桌话题《公開談論港獨是應有的自由嗎?你如何看陳浩天演講風波?》网友 @釋放 的评论。真理确实越辩越明,但公开讨论需要直面矛盾的勇气、承认对方的胸襟、说服对方的自信,而我们有这种勇气、胸襟、和最关键的自信吗?我们的电视机里有制度自信和有文化自信,但我们,没有。

附@釋放评论原文:

……虽然我反对且反感分裂行为,但并不反对把分裂主义拿出来讨论,甚至还挺支持把这些尖锐的观点摆上台面,毕竟真理越辩越明,讨论也不应设禁区,我反对你我就有自认为足够说服你的理由而不需要给你上口塞让你闭嘴。只是对于政府来说,处理这类言论的余地反而较窄,指望大家坐下来摆事实讲道理有点不切实际。

阅读关于 艺术玩晒论|文摘#3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微信能不能再造一个互联网?

(以下所讨论的情况仅限于中国大陆)

互联网是一个平台,Web(你们看见的各种网页)、电子邮件、P2P 网络(迅雷和比特币就是这种技术的应用)、网络游戏等,是运行在上面的应用。作为底层协议的互联网永远无法被取代,但是微信现在可以部分取代其中用户数量最大的两个应用——电子邮件和 Web。

例如电子邮件,作为商务使用的电子邮件当然不会被取代,但是作为普通人日常通讯工具的电子邮件早就被微信取代了。

再例如 Web,作为自媒体的博客早就被取代了,取代的很彻底,甚至有一部自媒体没有博客但一定有公众号。机构化的媒体并没有 All in 公众号,他们保留了网站,但会寄希望于通过公众号触达更多读者。还有过去 PC 时代的服务型网站和 Web app,他们选择了「微信小程序」。

其实,公众号和小程序本质上都是一个普通的网页样式,只不过公众号有链接地址,而小程序没有(因为小程序需要调用微信的接口,没有办法在普通浏览器里使用)。

微信在提供替代品的同时还做了简化,让用户更容易上手,注册和配置邮箱很麻烦,但是拥微信发消息很简单。建立一个博客很麻烦,但是注册一个公众号很简单。同时,微信所做的简化让微信获得了客观的用户量——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是从未使用过电子邮箱和博客的。

微信能「再造」一个互联网,靠的不仅仅是提供替代品,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够获得广大用户。现在中国新增的网民中,有大部分没有经历过 PC 互联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 Web,什么是 internet,他们只会用智能手机,甚至手机里只有微信和支付宝。微信能帮他们和子女联系,微信公众号给他们提供精神食粮。**互联网的核心功能(或者更贴切的说,叫核心价值)就是通讯和内容分发,这两点微信都能做到,**所以,对他们来说,上网就是上微信。「微信互联网」这个说法,对于我们是调侃,对于他们而言是事实。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微信能再造一个互联网?除开微信繁荣的生态,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微信了。为什么离不开微信?因为微信成了我们的通讯录,所有的关系都在上面。微信所获取的增量用户实际上来是我们的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这些原本用短信和电话和我们联系的人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除了微信,几乎不会用其他社交通讯工具。我们毫无疑问被微信绑架了。通讯服务的壁垒就在关系链迁移难度成本高,周围的人都用,你就不得不用。

但是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所有人都选择微信,意味着微信可以垄断。垄断意味着微信可以为所欲为。

微信垄断的症结在于中国的局域网,中国的局域网孕育了「微信互联网」,「微信互联网」成为了新的局域网。

中国局域网屏蔽了大陆当局不喜欢的内容,「微信互联网」屏蔽了腾讯不喜欢的内容。

为什么我们不能看他们不喜欢的内容?

阅读关于 微信能不能再造一个互联网?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微信之恶

微信在整个产品的逻辑上都是反 Web 的,或者说 是反链接的,对于微信来说,Web 就是外部。 你在微信里可点击的任何外部链接都会受到微信的严格管束。微信的公众号对于外部链接更加严格,文章内甚至无法插入外部链接,你唯一的出口是底部的「阅读原文」。而这一条阅读原文的链接,也理所当然的会受到管理。

对于此,微信给出的理由是外部链接有部分是有害内容。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微信觉得自己有权力决定你能看什么,不能看什么。

那么作为内容出版工具的微信公众号呢?对于新闻行业来说,超链接给一篇新闻报道带来的是信息的「出处」。这个「出处」能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事实、辨别消息真伪、进行独立思考。而在微信里,所有的消息是没有「出处」的,换言之,它没有「语境」(context),所有的消息是孤立的碎片,读者无法深入了解、无法辨别信息真伪。可以说,公众号这个内容出版平台,根本就不适合深度智性的内容。没有来由的语言和片段不需要逻辑自洽,也不需要思考,只适合拿来宣泄情绪。

当然,公众号推文可以链接任何微信内部的文章,但是,如果我引述的内容并不在微信的生态之内,我引述的是外媒报道,我该怎么办?对,你还可以通 过认证政府或媒体类订阅号来实现。但是自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经营的媒体,如「好奇心日报」,他们没资质,怎么办?这就是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了。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用浏览器打开,但「多点几下」的成本,足以让「懒癌患者」说,「算了,算了,不看了。」这种设计显然是出于商业考量,但在事实上(de facto),他已经阻碍了用户顺利地获取信息。

对了,部分连接,你甚至都无法「用浏览器打开」。

微信现在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产品,它是一个信息流通加内容出版平台,是基础设施,是社会公器,是一个拥有广大用户的「食管」,但是这个「食管」只提供肉类,不提供蔬菜,所有人都吃的很爽,但是久而久之大家都会营养不良。

当然,你也可以说,微信是一个商业服务,它不是你的,也不是社会的,它是腾讯的,它只是一个拿来挣钱的产品,你不喜欢大可以不用。

可惜在中国,我不喜欢,但我没办法不用,因为我没得选 ([2018-8-6-3-4|微信能不能再造一个互联网])。如果能选,我绝对不会选择插「食管」,我更喜欢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寻找「食物」。

微信现在的样子,俨然就是真理部支配下的电视机。

阅读关于 微信之恶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讨论一下艺术

独立书店都是有钱人的游戏。地下杂志也是有钱人的游戏。搞艺术本身不赚钱但是要花很多钱。既然不赚钱我们为什么要搞艺术呢?因为搞艺术的目的不是赚钱。你如果要问我搞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我只能说,如果我有一天搞起了艺术,那我肯定是为了搞女人。

那些搞了艺术还通过艺术直接挣钱的,通常都不是「艺术家」,我们称这种人为「艺术工作者」,这不是一个蔑称,他们提供精神产品服务大众获得报酬值得尊重。那么艺术家不挣钱靠什么养活啊?靠粉丝,或者也可以叫信众「爱的供养」。

阅读关于 讨论一下艺术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富人握有大量闲置房产,穷人却无家可归,为什么呢?

因为房子从住所被异化成了财产和或者说是理财工具 。

这是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Matthew Desmond 的新作——《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里指出的观一个事实。

澎湃新闻刊发了牛津大学人类学院教授项飙为本书做的导读,项教授是中国人,在关于房子与土地这样的话题身上,中国人比美国人体会的更为深刻。

以下摘抄两段导读:

为什么空出来的房子不能成为被驱逐者的家园?占有者不愿意。我 10 万买下来的房子,白给别人住,岂不是降低了房子的价值?中国二线以下城市政府办公楼前和房产开发商公司门口时不时有业主静坐,对房子降价表示抗议。不许房产降价,直接动机是保护自己投资的价值。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不许那些比我穷的人拥有和我一样的房子。宁可让房子空着,也不能让别人便宜地住。业主当然不是坏人;然而,一旦必需品成为利润的源泉,对利润的追逐就难免沦为“要命”的肉搏。

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公共感,我们把家绝对化成为一个私人祭坛。如果家是我们“忙完学习工作之余、在街头历劫种种之后的去处”,那么,工作越折磨、学校越有压力,街头越危险,家就越显得温馨而珍贵。也许,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循环里:为了买房安家,我们承受更多的工作折磨;工作折磨又让家居这个避风港显得愈加宝贵。于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求(住所)成了我们全力拼搏的目标,实现人之为人的基本手段(工作、学习、在街上和人相遇交流)成了折磨和负担。

有人说中国房子能炒起来,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与土地,这是观念上的历史包袱。这和文章里提及的“家天堂”、“人人成为业主”的意识一样。 那么,未来的房子还会不会如此重要,就看现在这代人能不能卸下这个历史包袱了。

阅读关于 当家被异化成资产|文摘#1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走出微信

用不用微信,不是选择生活方式的问题,是生活和工作能不能顺利展开的问题( life without WeChat can mean being hamstrung both at work and in daily life.),这是文中的一句话。我相信讨厌微信但不得不用的人应该不少,毕竟微信早就不「微」了,但大部分人真的只是想用它聊天而已。

微信本质上是一个工具,在微信诞生之前,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使用哪种工具的权利。为什么在微信面前,我们没得选了呢?

「因为大家都用啊。」作为一个即时通讯应用,周围的人用什么我用什么,这是无法改变的定律。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用微信」成为了我们要面对的新问题。

这个问题牵涉的因素很多,简单来讲,因为它的大部分用户都只是觉得他方便而已,他们对功能臃肿、隐私问题、甚至聊天记录无法同步毫不在意,他们只是觉得用这个发短信打电话不用花钱、语音的功能也很方便。但这是他们的问题吗?不是。

觉得一个产品不好用是因为你的问题,你不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你为什么要用呢?

「因为大家啊都在用啊。」

所以微信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多数人的暴政」。

阅读关于 走出微信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硅谷和反文化运动

《你不了解的那段硅谷源头,藏在旧金山这家地标书店中》 From 声东击西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美国的反文化运动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在旧金山,在湾区和伯克利,新兴微电子技术和反文化运动相交织。

新技术带来了仙童和英特尔,而反文化运动造就了 Allen Ginsberg、Ken Kesey、Jack Kerouac 等「垮掉的一代」作家,也催生了 Grateful Dead 和 迷幻摇滚。这种「反主流文化」也成了旧金山的主流文化。

硅谷同时吮吸着两种潮流的奶水。于是在 70 年代,信仰自由的嬉皮士和黑客们创造出了《全球概览》,这本杂志 1974 年停刊,但留下了著名格言「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而将这句话进大众视野的乔布斯本身也是这两种潮流的最好体现。

顺便一提,《全球概览》的编辑凯文凯利和乔布斯都曾到亚洲旅游,「寻求精神和心灵的启迪」。这种寻求精神意义的旅行和冥想,打坐,还有节目中提及的服用 LSD 在当时也是嬉皮士当中流行的活动。

不过这种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也随着硅谷的「华尔街化」变得逐渐稀缺,当年「反大公司」的旧金山如今遍地都是大公司,真是世事难料。但也不能说旧金山「庸俗」了,毕竟这里还有火人节,还有骄傲游行,这里依旧是文化运动的最前沿,依旧是你能真正自由呼吸的地方。

阅读关于 硅谷和反文化运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