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已经和 PC 一样无聊了吗?

Dkphhh Created@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下滑了,各种统计机构的数据都在说明这个事实。2016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达到 14.7 亿台,达到了历史高点,但相较于 2015 年的 14.4 亿,仅增长了 2.3%。到了2017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共计 14.62 亿台,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下滑。

今年对于手机行业而言是更新换代的一年,全面屏、双摄、无线充电、AI,这些新技术成为了行业热词,但是消费者并不买账,IDC 年初预言 2018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会回升,但在 Q3 季度结束后却调低了预期,预计全球出货量会在 14.55 亿台左右。瓶颈是显而易见的,行业的集体创新并不能激发消费者的欲望。


为什么我们都不想换手机了?这事还得从 2011 年,智能手机的大爆发说起。

如果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元年以微信诞生开始——2010 年,那么智能手机元年就应该是小米诞生的这一年——2011 年。这一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爆发,全球出货量达到了 4.914 亿台,国内出货量达到 1.18 亿。此后的2012131415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都在成倍增长。这种爆炸式增长的动因在哪里?

首先是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换机潮,其次是对手机性能的需求。

换机潮好理解,6、7 年前全球 64 亿人口,中国 14 亿人,都还在用功能机。智能手机对功能机是降维打击,iPhone 4 和 iPhone 4S 已经很好的教育了市场,只不过当时的智能手机动辄四五千的价格遏制了民众的购买冲动。于是小米站出来了,1999 元,拉开了国产机 2000 档的豪强混战,再到 2013 年,红米开启千元机大战,智能手机的均价一路下滑。价格下滑,受惠的永远是消费者,于是这一波智能手机普及浪潮很快就席卷大江南北,从「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手机」到「给爸妈买的第一台智能手机」都是这个时候卖出去的,到了 2018 年,下至 10 岁的小孩,上至 60 岁的中老年人,都有了一台智能机。

换机潮的意义是让没有智能机的用户有一台智能机,而手机的更新换代是为了有一台性能更好,更流畅的智能机。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的 2011 年和 2012 年,手机的计算性能还相当孱弱,远远跟不上各种软件对资源的占用,可能手机淘宝或者微博一更新,你上个月刚买的新手机就无法顺畅的打开它们了。不过智能机那几年的硬件性能和它的出货量一样,每年也在成倍增长。iPhone 4siPhone 5,从 5 再到5s,几乎每一年苹果的 A 系列处理器性能都能翻番,安卓也一样,以小米为例,从米 2 到米 5,每年的新旗舰,性能也是翻倍的提升。

但最近两年旗舰机的性能提升幅度却出现了下滑。iPhone X 搭载的A11 芯片在性能测试软件 Geekbench 中得分 1 万左右,而今年搭载A12的 iPhone Xs,得分仅 1.1 万,表现低于预期。安卓阵营的旗舰芯片骁龙 845,相较前代的提升也只有 25%~30%的提升,爆炸式增长的时代过去了。

性能的提升幅度也符合用户对于手机性能增长的需求。大部分消费者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微信和支付宝并不需要多高的性能,打开速度慢一点无所谓,只要能用就行,哪怕是手游玩家,画质降一档,2015 年的手机跑跑王者荣誉依然压力不大。就像你家那台十年前的 PC 一样,现在开机一样可以用 Word 码码字,用浏览器看优酷爱奇艺也一点问题都没有,英雄联盟也能运行。其实,对于日常 80%的应用,一台三年前的手机都能完成。于是在 2018 年,这两个买手机的理由都不成立了——每个人都已经有一台智能手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手上这台手机还能「再战一年」。

而与手机出货量下滑相伴而行的,还有手机均价的抬升。1999 元过去一直是小米数字旗舰的标杆价格,但这个价格已经在 2016 年的小米 5 身上成为了过去式,虽然最低配依旧 1999 元,但在当时看来,低配版小米 5 的「阉割版」骁龙 820 处理器和 3G 运存+32G 存储组合显然不够「发烧」,更像是为了守住 1999 的价格底线而作出的举动。2017 年发布的小米 6 则彻底甩开了 1999 的桎梏,将价格抬升到了 2499,今年的小米 8 的起售价则达到了 2699。

iPhone 的价格涨幅则更加夸张。iPhone6 时代加入售价更高的 plus 款后,iPhone 的平均价格(ASP)一路攀升,到了 iPhone X,起售价达惊人的 8388 元,今年的 iPhone Xs 价格再加 300,达 8699 元,今年的 iPhone Xs Max 顶配版售价甚至达到了 12799 元。很显然,iPhone 的价格已经完全摆脱了安卓阵营的价格区间,避开了和对手的正面竞争,转而去发掘更高端的「奢侈品手机」市场了。

而大家走到这一步的原因只有一个——利润。手机厂商集体价格上涨,除了元器件的成本上升,更重要的为了在销量下滑的当下维持足自己的利润——手机行业已经走过了获取增量市场的时代,进入了争取存量市场的「下半场」。在这个资本的寒冬,没有利润就意味着没有活下去的资金,没有利润更没有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中的费用。只可惜这个行业里一半以上的利润都被苹果卷走了。不过苹果也没有乱花这些钱,Siri、Touch ID、Face ID 等改变行业走向的技术突破都是拿钱砸出来的。

Update@2019/2/18:

现在回看,我的想法更加清晰了:智能手机涨价的根本原因是,现阶段,算力已经能满足消费者的基础需求,于是换机周期就会延长,在可预见的未来手机销量会停滞甚至下滑,厂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势必要涨价。


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历史其实就像一个 PC 发展史的浓缩版。早期 PC 价格高,竞争者少,是一片「蓝海」,但戴尔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迅速拉低了市场价格。早期 PC 性能孱弱,不过在摩尔定律的加持下,性能每年都能有稳步提升,但就像那句梗说的那样,「摩尔给多少性能,盖茨就用多少性能」,硬件性能和软件消耗经历了一段相互追逐的时间,这段时间里 PC 市场迅速升温,「蓝海」很快变成了「红海」。IBM 也是看准这个市场不再具有发展潜力,于是便将 PC 业务卖给了联想,从战局中抽身,这一年是 2005 年。到了 08 年左右,仅有的几个品牌就在划定的价格区间,每年依靠上游产业链提供的模具定期更新产品,PC 产业就从「红海」变成了「死海」,很难再有什么大波澜了。

一直到现在,PC 依旧是每年 9 月份更新 CPU,隔年春天更新 GPU。核心元器件全部来自上游产业链,品牌方一般把方案整合成产品再进行营销。写这一段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罗老师几个月前那一句:「我们都是方案整合商在那装什么孙子呢?」

看来手机也走到这一步了。

今年六月份,OPPO Find X,用惊艳的「自动滑盖」全面屏惊艳市场。三个月后,传言[小米 Mix3、荣耀 Magic](https://www.ithome.com/html/android/380357.htm https://www.ithome.com/0/386/200.htm)和[联想](https://www.ithome.com/0/386/200.htm)的新机都将采用类似的设计,只不过滑盖变成了成本更低更耐用的「手动档」。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创新的成本太高,现在的智能手机要创新,只能靠利润充裕的一线厂商和上游产业链共同打磨新方案,然后等到方案足够成熟,才会下放到二线厂商和中低端产品线上。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所有手机一张脸,只有 Logo 变一变。

所以看到华为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时,我一点也不不惊讶,因为华为是唯一一个能覆盖上下游产业链的厂商,手里的麒麟芯片是真正的核心技术。

再看笔记本行业,从 2008 年到 2018 年,经历了窄边框的洗礼,也有了二合一的新设计,但主流产品的设计依旧和 10 年轻差别不大。2008 年的 MacBook air 重 1.36kg,今天的主流轻薄本也没比它轻多少。更可怕的是,摩尔定律失效,性能增长逐渐遇到瓶颈,英特尔的 10nm 制程工艺 CPU 再次延期,只能在 9 月份只能拿出所谓的8 代「性能增强版」CPU给笔电厂商,依旧是打磨了 4 年的 14nm 制程工艺,相较于去年的「老款 8 代」CPU,性能提升微乎其微。而笔电厂商们也只能看菜吃饭,在 AMD 芯片的技术真正追上英特尔以前,他们也没得选。


在手机产业,苹果一直是一个「异数」。因为只有他能摆脱产业链的束缚。它有独步业界的芯片设计能力,每年苹果的 A 系列芯片都是业界同行们要与之看起的标杆。它还有推动供应商技术的能力,如果供应商的技术达不到它的要求,它可以砸钱和供应商共同研发,推动上游产业链技术升级,它还可以收购技术供应商,让它只为自己服务。订单量量和市场占有率也让他有了和供应商谈条件的资本,所以它能要求索尼提供定制的感光元件,要求对手三星提供定制的 Amoled 面板。

但苹果也有不思进取的时候。iPhone6 到 iPhone8 四代手机一张脸。以前 S 代都有的创新,如 4S 的 Siri、5S 的 Touch ID、6s 的 3D touch,在今年也不见了踪影。今年升级的只有更快的处理器,更清晰的摄像头,更绚丽的屏幕和更震撼的音响——这些都是无聊的参数。当然,参数的升级也是升级,也是提升用户体验,但这些升级都没有新 iPhone 价格升级来得直观。

就像一位用户说的:「想起 08 年的诺基亚,换个壳,主频升 20mhz,加价 1000 卖,苹果如今也走到这个行业地位了。」

或许,智能手机产业也将进入笔记本产业的「死海」状态,创新依靠巨头驱动,剩下的人靠产业链苟活。但我不希望这一切成真。因为 PC 已经够无聊了,我不想刚刚有点意思的智能手机也变的和 PC 一样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