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Murmurs

Dkphhh Created@

为什么我们不爱买游戏?

2022 年 10 月 4 日 23:53

为什么我们不爱买游戏?

steam 上独立工作室出品的游戏大多售价 100 以内,3A 大作大多售价也在 300 以内。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消费。

撇开硬件门槛比较高的 3a 大作。3 顿午餐钱就能买一个品质不错的游戏,如果运气好的话,能打发 100 个小时左右的无聊时间。

再拿文娱消费对比。现在流行的密室逃脱和剧本杀,人均价格都在 100 到 300 之间,和一款游戏价格接近,但这个价格的游戏,可体验时长基本都能达到 50 小时以上,远高于密室逃脱。

所以,为什么大家不爱买游戏呢?

我能想到的原因只有消费场景和需求差异。线下娱乐多数是社交驱动。

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社会简直是给社恐做了专门优化。只要你放弃社交,不光生活成本直线下降,娱乐成本也能打折。

阅读关于 为什么我们不爱买游戏?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一些北京生活影像

一株芦苇
2021 年 10 月 31 日 16:24
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南海子公园



下班后的风景
2022 年 7 月 29 日 18:39
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



半夜游街,看到了一群骑车的人
2022 年 7 月 29 日 23:33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



这个时候的北京,恍惚间有一点点曼哈顿的感觉
2022 年 8 月 9 日 19:54
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



试图捕捉阳光
2022 年 9 月 11 日 17:05
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



试图捕捉最后一缕阳光
2022 年 9 月 11 日 17:50
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



阅读关于 一些北京生活影像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如何用纯文本做任务管理?

看到这篇用纯文本进行任务管理的文章,自己也想实践一番,经过两天的研究,摸索出了一个在 Mac 上进行纯文本任务管理的方法:

  1. 和作者一样,将日历作为外部工具,装入生活、工作中的大小事项,帮助我们实现提醒和循环任务两个功能。
  2. 通过 shortcuts,将日历中的当日事项汇总生成一个 markdown 文件,作为当日的待办事项。
  3. shortcuts 生成当日待办后会自动打开文件,同时打开前一日的待办文件。两相对照,如果前日有遗漏的任务,能手动复制到当日。

用纯文本进行任务管理,最大的优点是方便加备注(例如解决问题的思路、想法、会用到的网页链接等等),它就像一张白纸,鼓励你把所有想法写上去。

当然,对比市面上一些比较成熟的待办工具,例如我之前使用的滴答清单,这个方法也有一个明显劣势,就是没有任务分组或标签体系,进而也很难实现智能视图、过滤器(filter)这样的高阶功能。

不过对于我来说,这样的功能并非刚需,我自己是通过 shortcuts 给自己的任务分了三个大类:

  1. today,从日历获取的当日任务都会自动归到这个类目。
  2. anytime,不确定执行日期的事项,作为 shortcuts 里的固定事项,每天生成一遍,完成后手动删除。
  3. inbox,当日的新任务都加到这个类目。为了快捷添加新任务,我也做了一个 shortcuts,自动将新任务输入到待办文件的最后一行。
阅读关于 如何用纯文本做任务管理?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用纯文本做任务管理

看到这篇用纯文本进行任务管理的文章,也想自己实践一番,经过两天的研究,摸索出了一个在 Mac 上比较方便的一种纯文本的任务管理方法:

  1. 和作者一样,将日历作为外部工具,装入生活、工作中的大小事项,帮助我们实现提醒和循环任务两个功能。
  2. 通过 shortcuts,将日历中的当日事项汇总生成一个 markdown 文件,作为当日的待办事项。
  3. shortcuts 生成当日待办后会自动打开文件,同时打开前一日的待办文件。两相对照,如果前日有遗漏的任务,能手动复制到当日。

用纯文本进行任务管理,最大的优点是方便加备注(例如解决问题的思路、想法、会用到的网页链接等等),它就像一张白纸,鼓励你把所有想法写上去。

当然,对比市面上一些比较成熟的待办工具,例如我之前使用的滴答清单,这个方法也有一个明显劣势,就是没有任务分组或标签体系,进而也很难实现智能视图、过滤器(filter)这样的高阶功能。

不过对于我来说,这样的功能并非刚需,我自己是通过 shortcuts 给自己的任务分了三个大类,算是一个简朴版的 filter:

  1. today,从日历获取的当日任务都会自动归到这个类目。
  2. anytime,不确定执行日期的事项,作为 shortcuts 里的固定事项,每天生成一遍,完成后手动删除。
  3. inbox,当日的新任务都加到这个类目。为了快捷添加新任务,我也做了一个 shortcuts,自动将新任务输入到待办文件的最后一行。

关于纯文本工作流,还可以参看:[My One Big Text File]

当然,这是一种宗教:[2022-08-27_20-49-00]

阅读关于 2022-09-08 00:59: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macOS的智能文件夹

macOS 自带的文件管理器(Finder)可以实现智能文件夹的功能。简单来讲,这个文件夹是“活”的,会自动帮你把电脑里符合要求的文件筛选出来,并实时更新。

这个功能的使用场景非常多,可定制化程度也很高,能融入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流,例如组织待处理的文件、给电脑里的设计素材分类,或者是创建一个更加精细化、更适合自己的“最近使用”。

有两个路径,可以创建智能文件夹:

  1. 通过搜索实现:在 Finder 右上角的搜索栏随便搜点什么,这个时候搜索栏下方会出现一个「存储」和一个「+」按钮。这时点击「存储」,就能创建一个智能文件夹,点击「+」号则能再增加过滤条件。

  2. 在菜单里创建:在 Finder 下,点击顶部菜单栏的文件 → 新建智能文件夹。这个可能是苹果设想的正统路径,其实藏得不深,但是我猜大部分人应该都不会注意到。

Finder 智能文件夹能提供的过滤条件非常多,多到可怕,而这个「+」号按钮可以无限叠加。

智能文件夹过滤选项

但在这里我要吐槽一下,智能文件夹的筛选逻辑只有「且」没有「或」,可能会让一些强迫症无法满足。

阅读关于 macOS的智能文件夹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吐槽一下 macOS 的菜单栏。

菜单栏(Apple menu)一直是 macOS 的标志,地位和 Windows 的开始菜单(Start menu)相当。 在诞生时(指 20 世纪末),菜单栏十分受欢迎,因为过去的电脑显示空间比较小,把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罗列到顶部,通过垂直的下拉列表选择,是一个提高空间利用率的方法。

但今时不同往日了。现在已经有足够多的屏幕空间让开发者在 App 的 UI 界面上摆放图标,有足够多的交互方式让开发者为用户提供便利。所以,现在大部分第三方 App 菜单栏选项都少得可怜,功能指令也和界面上提供的各种按钮高度重合,十分鸡肋。这就导致,现在很多 Mac 用户没有使用菜单栏的习惯。

但菜单栏毕竟是 macOS 的传承,现在苹果官方出品的软件设计规范中,「The menu bar」还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值得被长篇大论。

苹果自然也会遵循这个设计规范,macOS 的第一方软件菜单栏选项都多到可怕,如果一个一个点,能发现很多匪夷所思的功能。

例如,系统偏好设置里的所有选项都能按照拼音顺序排列(如果是英文系统就是按首字母排列)。这个功能藏得也不深,在系统偏好设置下,点击显示 → 按字母顺序显示即可。

话说回来,这个功能有什么用呢?好像没有什么用。

阅读关于 2022-09-03 15:43: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想到了一个新词:赛博苦行僧

泛指因信仰某种赛博宗教,而强行改造自己的工作流、生活方式的人。

例如:

  1. 狂热苹果教徒,只用苹果第一方软件,即便苹果软件有一些先天不足,也要通过各种工具(苹果第一方软件优先),改造工作流,让自己适应苹果。

  2. 纯文本教徒,只用纯文本(辅以标记语言)的方式记录,他们坚信存在一个软件服务商倒闭的末日,为了保证自己的赛博资产不丢失,必须用适应性最强的保存形式——所有软件都支持纯文本导入,纯文本就是他们永不沉没的赛博方舟。例如:[My One Big Text File]

阅读关于 2022-08-27 20:49: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人与人交际就像一面镜子

人与人交际,就像一面镜子,能从中看出自己最真实的面目,真诚宽容和狡诈狭隘都在里面。

两个人的关系越深入就复杂,友情裹挟着嫉妒,爱情包藏着自负,是朋友也是对手,是爱人也是仇人。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就会越来越像。你羡慕 TA 有的,模仿 TA 会的,开始和 TA 较劲,不知不觉你越来越像 TA。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成了 TA 的影子,但其实是 TA 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阅读关于 人与人交际就像一面镜子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一个巧合。今天在打包证书,下午奶奶给我打电话,聊完以后,正好打包到一个叫汪慧兰的考生证书,和我奶奶同名。

阅读关于 2022-06-20 15:32: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消费主义与皈依自我

选择是当代生活最大的骗局。

农民工进城,可以选工地、外卖员、网约车司机,或是支起一个街边小摊位;大学生就业,可以选 A 公司、B 公司、C 公司。

选择有限,而且都差不多。

当然也有一些向下兼容的选项,比如躺平。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向下兼容伴随着经济风险。

本质上,我们没有选择,只有取舍,而这些微妙的取舍,决定了我们会成为谁。

其实在 30 年前,「成为谁」还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有国营工厂,日本有终身雇佣制,欧美虽然没有制度性保障,但足够大的就业缺口依然可以保证大部分人有一份稳定的长期工作。

但在当代社会,作为身份构建根基的职业出现了松动。因为没有能让人从事一辈子的岗位了。公司的劳动合同只有 3、5 年的时限,大部分人在合同没有到期的时候就已经离职或者被裁员了。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让公司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不到 10 年,「择一事,终一生」成了当代人的奢望,「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消费适时出现,成为了个人寻找社会定位的指南针。

不仅仅是狭义的「you are what you buy」,在豆瓣上,定义身份的途径是「you are what you read」,在减肥人群中,是「you are what you eat」,在小红书,是「you are what you wear」。衣食住行、兴趣爱好都能被消费化。

毫无疑问,互联网加速了消费主义下沉的进程,也扩大了消费的定义范围,自我定义也变得更加颗粒化了,充斥在社交软件上的「斜杠青年」便是例证。

甚至工作本身也受到了美学的审视。好工作不光要高收入,还要带来特别的体验,它要令人骄傲、值得自豪,或者要看起来有趣。这里面包含了一种价值取向——没有使命感的工作不值得做。但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琐碎且毫无使命感的,在消费主义的宗教光环下,无聊是原罪的原罪,从事无聊的工作,就是悲剧。

通过一个稳定的职业身份实现人生价值,现在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生活方式成为了构建自我身份与实践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

在消费主义的教条中,有意义的生活意味着不断探索新体验——新产品、新环境、新文化、新思想,体验的东西越多,这辈子就越值。

我曾经问过很多人,如果有朝一日,不再有经济上的压力,他们会去做什么。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环游世界,或者多读几个学位,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正是这么做的,我也是从她那里得知,原来环游世界的成本并没有那么高,只要你愿意住在别人家

人从出生第一天起就在消费。消费没有错,但消费是个一次性的过程,在你拥有新玩具的那一刹那,它的吸引力就开始打折,直到最后消失殆尽,被遗忘、被丢弃。消费只能成为手段,无法成为目的。

「寻找目的」是每个当代人的宿命。

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思想战胜了宗教,挣脱枷锁的人类得到了自由。但自由是有代价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高强度工作后的空虚感,那种突然停下来以后的无所适从和迷茫,这便是自由的代价。

「寻找目的 」过程就像为我们自己建立一个新宗教,每个人要为自己定义美丑善恶、是非曲直,然后慢慢接近它。

***

最近在看《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本文算是一个概括加读后感。其实,在看这类书的时候总是会不由地想到自己的处境,越想越远,就想到了关于自我的终极问题,虽然一直没有得到答案,但每想一次,似乎离答案又能更近一点。

阅读关于 消费主义与皈依自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