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小看 firebase studio 了,原来 nix 是可以选择版本的,直接 channel = “unstable” 就可以下载最新的包了。
{pkgs}: {
channel = "unstable";
packages = [
# 输入需要安装的包
];}
我的项目已经完整无碍的在 firebase studio 里运行起来了。firebase studio 的 Gemini 能读到更完整的项目信息,回答的可靠性再次提升,Google 🐮🍺
是我小看 firebase studio 了,原来 nix 是可以选择版本的,直接 channel = “unstable” 就可以下载最新的包了。
{pkgs}: {
channel = "unstable";
packages = [
# 输入需要安装的包
];}
我的项目已经完整无碍的在 firebase studio 里运行起来了。firebase studio 的 Gemini 能读到更完整的项目信息,回答的可靠性再次提升,Google 🐮🍺
在浏览器的世界里,所有 Web App 众生平等。只有操作系统里的软件,才分三六九等。
从这个角度看,Web App 才是真正的平权。
梁老师说,她本来是打算狠下心拒绝我的,但是因我随手给她发了一条消息,问她吃不吃红果果,她就一下心软了。给了我一个机会。
🥰
Google 有点东西 👍。
今天试用了一下 Google 久负盛名的 NotebookLM。我觉得这是到目前为止最接近 memex 的产品形态——把文本资料吃进去,通过高效的索引方式帮人类找信息。
NotebookLM 的实现路径是借助 ai 的能力做基于内容的分析概括,对生成的内容给出指向资料的索引。没有那种对 AI 能力过于自信的越俎代庖,还是将人类置于内容(笔记)生产的核心位置。这个路径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AI 的幻觉(具体多大程度还得继续用)。
置于生成报告、音频、思维导图,我觉得这些都是属于锦上添花的功能,对于我来说用处不大,反正我目前找不到使用场景。
NotebookLM 现在最适用的场景,就是需要做大量 paper work 的人了。尤其是研究性的工作。也适合拿来读书。把那种不值得细读的书和文章扔进去,问几个问题就能把握整体思路。生成的素材就是读书笔记。NotebookLM 把笔记也纳入了 AI 的内容来源,方便日后检索。
今天还试了 Google 的 IDE—— Firebase Studio。不过它就属于一眼惊艳,然后一言难尽的产品了。
产品思路不错,借着 VSCode 的壳和生态,整合了 Google 自己的云服务,和 Gemini 的 AI 能力,能实现从开发到部署的一站式服务。
起初想尝试正是因为 Gemini 的代码能力和其他大模型相比,更值得信赖。可能是我的技术栈比较冷门吧,试了很多模型,只有 Gemini 每次的回答都相对靠谱。
我导入了我的 murmurs3 项目,IDE 能自己识别项目需要的插件和依赖,自动生成开发环境。
但是这个识别能力非常堪忧。我的项目技术栈是 bun+sveltekit+Tailwind CSS,但生成的开发环境是 node,插件倒是识别到了 svelte,但是自作主张的给我加了 vue,并且,项目里的其他依赖,对应的插件都没识别出来,最基础的 ESLint、prettier 这种前端必备插件都没识别出来。我只能一个个手动下载。对了,这个插件市场不是完全从 VSCode 搬过来的,部分插件还没有,例如 DaisyUI Snippet。
在我搞定了开发需要的依赖以后,尝试运行项目,发现怎么都运行不起来,好不容易成功运行了一次,点开链接直接报错。
目前不清楚具体原因,从输出的报错来看,应该是由于生成的 Nix 容器环境缺乏 rollup 运行的二进制依赖。但是我一直 bun add 添加依赖也不行。
另外就是 nix 的包管理器,支持的包版本太老了。bun 最高只支持 1.0.13。如果想下载最新版本,就会直接告诉你 AccessDenied。
整体用下来,我还需要观望,如果未来兼容性更好,我会毫不犹豫使用,甚至购买增值服务(看价格和服务内容)。
从写代码到部署不用来回切换,在一个界面里全部搞定,这个远景太诱人了。这种端到端全链条的能力,only Google can do 👍
立一个 flag:什么时候 iPadOS 能跑全功能的 VSCode,我就买一台 iPad Pro 。
update:看起来不太可能了。刚刚用 VSCode 打开了两个 SvelteKit 前端项目,代码量都不算大,macOS 内存占用(加上交换内存)能到 22~23 gb。
这两天一直在哔哩哔哩和 YouTube 看各种 iPhone rig kit。相机的仪式感在于他只能记录影像。把 iPhone rig up,等于让 iPhone 变成一台只适合记录影像的专用设备。
小小一台手机,装上兔笼、手柄和滤镜,接上外接硬盘和收音设备,加之适宜的软件,就能拍出「cinematic」 的视频。我对此毫无抵抗力。比起「专业」设备,我喜欢将出小巧精致的「业余」设备的潜力,完全激发出来。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学」。他的「美」不仅仅在于精巧的外在,也包括物尽其用的美德,和一种一目了然的简单性,这也是一种[2025-03-09_12-42-37|便利贴的哲学]。
专业设备就像一个黑箱,你知道它可以拍摄专业级影像,但你不知道它是怎么做到的——满身的按钮和接口,还有眼花缭乱的菜单——你需要化很长时间学习这些东西应该被如何使用。
手机不一样。你本来就知道手机如何拍摄视频,你只需要花 10 分钟看一条视频,就能学会相机 App 的手动模式如何操作,然后你就可以发挥创造力去 rig up 了,外接设备的多少完全按需选择,丰俭由人。这个发挥创造力的过程也十分好玩
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 React 为什么能成为前端社区第一组件库。React 就是一个组件库,它需要你选择其他部分,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前端开发框架。React 在这里就是一部「手机」,它使用起来足够简单,但能力有限,你单靠他很难开发复杂的应用。这时,你就可以选择社区里其他开发者创作出的其他库,组合使用,自己将其 rig up,形成自己的 tech stack。
React 的哲学确实吸引人。
但是现在的 React 及前端社区已经被这种自己动手,自由创造的风气带歪了。一个人一种写法,没有能作为标杆范式的框架,没有强有力的规则约束,包含现在的 JavaScript 语言在内,前端社区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屎山」。
Anybox 真是精致又优雅。但是我也找到了它的设计不合理之处。譬如:暂存箱——一个读取用户剪贴板信息的功能,居然不是按时间倒序排列的。
For me, programming has always been more than a skill. It’s a way to explore, to tinker, and to satisfy curiosity. From wires and screwdrivers to apps, the tools have changed. But the impulse remains. That’s why I keep coming back to it. It’s my natural way of interacting with the world.
对我而言,编程不仅仅是一项技能。它是一种探索、思考和满足好奇心的方式。从电线和螺丝刀到应用程序,工具一直变,冲动依旧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断回到编程中来,它是我和世界交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