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经济

Dkphhh Created@

Facebook 的企业证书被撤销了,但这件事情反映出了几个大的问题

1 月 30 日晚,TechCrunch 的编辑 Josh Constine 在 twitter 上发了一串推文 ,曝光了 Facebook 长期以来通过某些某些收集用户数据的行为。事件详情可查 Josh Constine 发表于 TechCrunch 的文章《Facebook pays teens to install VPN that spies on them》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Facebook 以「有偿社会调查」的名义推出了一款叫 Research 的应用程序,由于这款应用会收集用户数据,所以苹果方面肯定不会过审。Facebook 决定通过企业证书的形式绕过苹果的审查进行分发。同时为了掩藏 Facebook 的身份,这款应用是借助 BetaBound, uTest 和 Applause 这些第三方的应用测试机构进行分发,但这款应用的下载说明里显示这款应用来自 r.facebook-program.com。 根据 BetaBound 为这款应用所作的广告,这次「有偿社会调查」酬劳是一个月 20 美金——这就是 Facebook 为你的隐私开出的价格。事情曝光后 Facebook 随即关停了应用(安卓端还能正常使用),苹果方面也撤销了 Facebook 的企业证书,但这并不影响 Facebook 在 AppStore 上架的应用。

据 CNBC 报道,Facebook 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表示,Facebook 用户在参与公司的市场调研项目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同意流程”。确实,在 Research 应用的注册页面列举出了他们会收集的数据,例如:你手机安装了哪些应用、你如何使用以及何时使用、你在这些 app 上的活动、网页浏览记录…基本上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送进 Facebook 的服务器,「即便这些数据是加密的」。

此外,如果你使用亚马逊,Research 会要求用户在亚马逊的订单页面截屏。

这不是 Facebook 第一次这么做。BuzzFeed News 在 2014 年就曝光过类似事件:Facebook 收购 Onavo 后,这款帮助用户节约流量的 VPN 应用就开始收集用户数据。正是在 Onavo 的帮助下,Facebook 意识到了 WhatsApp 用户发送消息的频次是 Facebook Messenger 的两倍,并一举收购。但安全专家 Strafach detailed 于 2018 年三月份曝光 Onavo 侵犯用户隐私,6 月,苹果更新了开发者政策,禁止收集用户在其他 app 上的数据用量和与产品功能无关的数据。8 月份,Facebook 在 AppStore 下架了 Onavo ,但在 Google Play 上,他依然存在。

据 TechCrunch 报道,Research 最早于 2016 年上线,并在 2018 年年中在内部被称作 Atlas 计划。而随着 Strafach 对 Research 的进一步分析,他们发现,数据被传输到了 vpn-sjc1.v.facebook-program.com 这个地址,这正是 Onavo 过去曾使用的地址。Strafach 表示,iOS 端的 Research 就是被下架的 Onavo 的马甲。我们甚至可以推断:Research 可能是就是为了接替被下架的 Onavo 而准备的替补。

企业证书是苹果专门用来解决企业内部特殊应用的一个功能,例如你的公司内部通讯都需要借助一个内部软件,这个软件并不公开发行,所以不用上架苹果官方的 App Store,苹果考虑到这个需求,通过颁发企业证书的形式让这些应用得以运行在 iOS 设备上。除开内部软件,还有部分测试版的软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分发出去。也就是说,在苹果撤销 Facebook 的企业证书后,Facebook 内部许多用着测试版 Facebook 应用的工程师和测试人员也将无法继续在 iOS 设备上使用测试版应用,这一点对于 Facebook 而言可能是更大的麻烦。

在 Facebook 被曝光滥用企业证书分发收集用户数据的应用后,Google 也被曝光绕过苹果的限制参与收集用户数据,方法如出一辙,都是利用企业证书。不过在被苹果发现以前他们就将应用关停了。

苹果暂时还是用户数据的捍卫者,以后呢?

苹果在今年 1 月举行的 CES 展台外竖起了一块广告牌,标语是”What happens on your iPhone,stays on your iPhone“(发生在 iPhone 上的一切都会留在 iPhone 上),希望撬动在意用户隐私的用户。去年,当苹果首席执行 Tim Cook 被问及,如果遭遇到了剑桥分析公司事件这样的丑闻,他会如何应对,他说:「他根本不会遇到这种问题……如果我们把用户当商品,我们当然可以赚很多钱。但我们不会这么做。」苹果向来对用户隐私极其重,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苹果的价值观,这是一家爱惜羽毛的公司,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他们有足够的利润,没有必要赚这笔「脏」钱。

以硬件为主要利润来源的苹果在隐私这件事情上天然「政治正确」。他是 iOS 的规则制定者,他说要保护用户隐私,就一定能让 iOS 上的开发者接触不到任何敏感的用户数据。剑桥分析公司数据泄露事件被曝光后,大众的隐私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苹果对用户隐私保护的加码可以为他带来更多在意隐私的消费者。从这个角度上,苹果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和他的商业利益是一致的。

但是随着苹果近年来硬件销量,尤其是 iPhone 销量的下滑,软件和服务将会成为苹果营收的新增长点。一旦涉及到软件和服务,用户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将会成为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这座「金矿」苹果肯定会挖,至于怎么挖,就要来看苹果来向 Facebook 们示范,如何「不弯腰就把钱挣了」。

企业认证有隐患

Facebook 和 Google 都被曝光滥用企业认证这个苹果政策的「漏洞」收集用户隐私,苹果未来肯定会调整企业认证的标准。如前文所属,企业证书是刚需,而企业证书被滥用也是事实,不仅仅是 Facebook 和 Google,有许多程序都通过企业认证的形式被下载到 iOS 设备上,这些程序提供的服务甚至涉及到苹果政策所不容许的色情和赌博。如何让企业证书不被滥用,是苹果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谁来限制苹果?

苹果虽然是一家「耿直」的公司,但是商业竞争的输赢从来不是看谁更「耿直」。从这次事件来看,虽然苹果只是撤销了 Facebook 的企业证书,但这已经足够让 Facebook 内部麻烦一整子了。测试版的 app 打不开,企业内部应用无法使用——只需要这一个动作,苹果就能让 Facebook 元气大伤。

苹果此举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微信接连对外链的屏蔽([2019-1-28-2-9|2019 伊始:聊聊经济下行,老龄化,微信和电影])1 月 15 日三款社交应用上线,借道微信拉新,链接被屏蔽;近日百度在微信传播的红包链接也被屏蔽;更就之前,抖音在微信的分享链接也被屏蔽;甚至抖音上的「微信登录」按钮都无法使用。微信也只需要改一改后台的屏蔽参数,就能让很多公司的推广活动受挫。

微信有 10 亿用户,但是搭载 iOS 的设备有 20 亿台,如果说微信是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那么 iOS 就是苹果统治下的王国。任何人想在 iOS 这个国家里做生意,都要遵循苹果的法律。如果苹果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让你的手机无法使用某一个应用,那么谁能阻止他?当然,按照苹果「耿直」的价值观,他不会这么做,如果真的真么做了,美国的反垄断法也不会放过他。但我们不能保证苹果能一直这么「耿直」下去,也不能保证苹果做某些更细小,但同样影响巨大的动作,就像微信屏蔽某些链接那样。

以收集用户数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商业模式可以维持吗?

Facebook 的商业模式决定了贩卖用户数据是它的主要收入来源。首先是广告,更大的用户数据量可以更精准的投放广告。如前文所说,用户数据还能支撑他们的商业决策,通过洞悉消费者的需求,据外媒猜测,这次的数据收集事件的主要对象就是 13 到 17 岁的年轻人,而这群人正在脱离 Facebook 的掌控。此外,Facebook 还能把数据给其他人和公司,剑桥分析公司丑闻就是这么发生的。所以,Facebook 早就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而是一个贩卖用户数据的数据公司或者是市场调查公司。

从这一点上看,Facebook 的发展轨迹其实和百度有点像,但是百度里数据更近,早期的百度也不用主动收集用户数据,用户会主动把自己的需求告诉他,但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一样的——都是以数据为中心,做广告分发和数据转卖。

但是从百度和 Facebook 近年的发展轨迹和闹出的丑闻来看,大众会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隐私,毫无顾忌的收集和转卖是不可持续的。广告是互联网诞生之处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商业模式,早期的互联网公司都是靠广告赚得第一桶金,这是互联网的媒介属性使然,互联网广告不可能被消灭,但依靠大数据建立起来的广告精准投放模式应该被得到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天,Facebook公布了 2018 年最后 1 季度财报以及全年业绩。数据表明 Facebook 平台的广告主数量在增长。虽然消费者都讨厌 Facebook 收集他们的数据,但是在广告商眼里,这反倒是件好事。从这个角度看,Facebook 收集用户数据的问题其实是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的较量。


题图:Con Karampelas

图 2~5 来自 TechCrunch

图 6、7 来自网络

阅读关于 Facebook 的企业证书被撤销了,但这件事情反映出了几个大的问题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2019伊始:聊聊经济下行,老龄化,微信和电影

今天是 2019 年 1 月 28 日,眼瞅着 2019 年的第一个月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过去了,又发生了很多事情:2018 年的 GDP 终于被「」下来了;百度又又又有负面新闻了;微信的外链管制又又又升级了;以及国足比赛又输了;又有公司宣布996了(还是在年会上)。看起来世界依旧乱糟糟,还是被窝里风景独好。


2019 的第一个月,媒体们的 2018 年终总结都在写中国的经济走向,如何面对老龄化经济下行似乎成为 2019 年中国经济的主题,但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的必然。

👉 一种观点:

由于我缺乏经济学修养,解读政府经济报告的活我干不了,但看着里面一个又一个数字和图表,我却生出了一种空洞无力感——当我们把经济指标里的数字,当作判断社会是否运转良好的标准时,构成社会的个体就被掩盖了。

如果你玩过模拟经营类的游戏(例如「文明」或者「欧陆风云」)就会有这样的经验: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数和市民满意程度通常并不是正相关。当你要大力工业化,当你面临外敌入侵需要打仗,市民满意度只是个数字底线而已,只要不突破这个底线(老百姓造反),你可以随意支配它们,它们也是你的资源。玩游戏合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是为了赢,在现实生活中,作为「资源」的我们被各种力量所左右为的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无法回答,但是有一点可以很清楚,当你变成一个数字出现在各种报告和材料里,成为佐证各种经济变动的证据时,决策者只会在意这个数字,而不会在意你。

所以我过去说([2018-12-13-3-6|效率的逻辑]),我讨厌「人力资源」这个词,这是现代社会在语言上把人异化的例证。

😱 一个脑洞:

2019 年我们的新共和国就 70 岁了,作为一个国家它还很年轻,但如果有一个人 1949 年出生,今年 70 岁的他(她)已进入暮年。二战后整个世界都迎来了一波婴儿潮(baby boom),中国也不例外,这一代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婴儿潮一代。随后 80 年代开始全面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让婴儿潮一代只能生一到两个孩子,这一代人我们常称之为千禧一代(或称 Y 世代)。如今千禧一代组建家庭,面临的是老去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和处在顶点的房价,这一代人成了发展的牺牲品。我无意批判决策者,这些问题他们肯定能想到(但肯定感受不到),这是历史进程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美国日本都发生过这这样的事情。

台湾老人开的街头餐厅

说到老龄化问题,我想到了此前看过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一位美国医生写的,虽然书名很鸡汤,但讲的却是非常实在的老年人问题,不是养老,是如何让老人死的有尊严。死是一个中国人向来讳莫如深的问题,但其实谁都无法避免。你可以问你自己或父母,你是愿意活得久一点但大小便失禁丧、失行动力、饮食起居都要人照顾成为家庭负担;还是愿意少活几年,但最后的时光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活得体面有尊严。

作者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在最后几章中详细的记述了自己父亲与病魔的抗争。他和父亲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人子女,让自己的父母主动放弃治疗似乎很不道德,但毫无疑问后者是生命质量更高的选择。在本书的结尾,父亲接受了保守治疗方案,避免了「浑身插管子靠机器维持生命」的结局,在止疼药的帮助下和家人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好了,铺垫结束,我要展开「大胆」的想象了:

鉴于中国经济下行不可逆,老龄化问题「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既然我们的决策者能做出计划生育,那么到了这一步,有没有可能执行「计划死亡」?「计划死亡」不需要像计划生育一样大张旗鼓的宣传,毕竟这事容易引发慌乱,只需要压低养老金,然后在医保里做做手脚(调整保障金额和保障范围)就能实现。在政策宣传方面,对社会灌输「生命的意义不再长短,在质量」的观念,让他们遇到绝症不要强求治疗,懂得放弃(对,和上文《最好的告别》思路是一致的)。如此一来就能加速老年人的死亡速度,快速清除老龄人口,减轻社会养老负担。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把养老的钱拿来生小孩,毫无疑问「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更有利」。

(以上观点纯粹出于脑洞,如果未来不幸被本人言中,本人概不负责 🙅‍♀️)


🤔 对微信的感觉又复杂了一点:

最近喜欢在微信里搜一些关键词,看看自己感兴趣但没那么大众的东西有没有公众号涉猎,意外的发现了很多阅读量只有几十的号。这些号和所谓的自媒体还有点区别,媒体放在当下的语境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机构」的意味,但这些人的写作纯粹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直觉,没有耸人听闻的标题(部分标题里甚至充斥着主人才懂的语言),内容不追热点不踩关键词。怎么形容呢,他们写的东西更近似于日记。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饭否

(插一句,当初在微信里搜索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叫「苏黎世」的人在公众号里写了一篇十分个人化的总结,本来想给她(他?)留言鼓励一下,结果发现不能评论。🤷‍♀️)

看着这些人写的东西,我感觉像在看加长版的饭否,和饭否的短句比,有语境有逻辑,只不过在微信这个黑洞里,如果不是我主动搜索,靠微信社交关系的分发,恐怕他们很难进入我的视野。同时也毫无意外地,大部分账号都在某一时刻断更了。或许他们不想写日记了吧,大部分人在社交媒体上表达都希望能觅得知音,再不济也希望有人来回应,微信现有的机制很难让这些没背景的个体传播,除非他们写「爆款」,但写「爆款」就是做生意了,这是另一个话题。

微信是个很浪漫的产品,在这一瞬间我甚至看见了饭否的影子。但微信又很复杂,让我喜欢不起来([2018-8-4-3-3|微信之恶]),果不其然,在我写下这段话(1 月 23 日)后,微信又开始封杀外链了。


📱2003 年的人如何看待手机:

1 月 22 日夜,我看了电影 🎥《手机》。这部电影说要看,但是很久没看。电影拍的很不错,除开把中国男人那点心思拍出来了,还探讨了媒介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在电影里的表现就是老公靠手机联系小三,老婆通过手机抓小三)。电影快结尾处费墨被妻子「捉奸」后,对好友严守一的那段独白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img

《手机》里的费墨

费墨感叹:还是农业社会好呀!

严守一一时没有听明白,看着费墨。

费墨:那个时候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上京赶考,几年不回,回来的时候,你说什么都是成立的!(掏出自己的手机)现在……

严守一仍然看着费墨。

费墨:近,太近,近得人喘不过气来!

媒介技术把人的距离拉近了,但在人类已有的数千年历史里,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从未如此近过。我们该如何处理技术对我们生活的侵蚀?这里面涉及到人类的社交方式,隐私,还有潜藏在人类社交表象下的欲望,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伦理问题。我们现是被技术绑架的一代。电影结尾,严守一能坦然的把手机扔进火里,十五年后的我们能吗?


题图:Matt Popovich

图二:Yu-Heng Chiu

图三:爱范儿

图四:豆瓣

阅读关于 2019伊始:聊聊经济下行,老龄化,微信和电影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本文系 Fast Company 今年 9 月 7 日刊发的文章《Get ready for the “splinternet”: The web might not be worldwide much longer》的中文译文。修改(和谐)版已首发于煎蛋

现在是 2028 年。你从工作中抽身出来,准备看看暑假去亚洲旅行的女儿现在到哪儿了。你三天前给她发了一条 WhatsApp 消息,但现在仍然没有发出去,这说明她已经离开日本,现在正在一个没有接入美国互联网的国家,可能是菲律宾。

回到工作中,你在法国的合作伙伴发来了一封邮件给你。他刚刚看新闻里说,美国总统说美国和欧盟在数字贸易中的地位不平等,威胁说要切断欧盟的互联网接入。欧盟方面不甘示弱,也扬言说要禁止美国公司访问「欧盟网」(EUnet),你回复邮件,向合作伙伴表示现在暂时不用担心。

怎么可能不担心,所以你打开了美国总统演讲的直播。她讲到了五年前的「数字 9/11」袭击,一个外国间谍黑进了美国一半的智能汽车,造成了数千人死亡,数十亿人受伤的惨案,美国不得不竖起一道独立于互联网的数字高墙,并把这个「美国网」建设成了西方世界「第一大网」。她说,自那以后,数字恐怖袭击再也没有发生过,并且,美国如今在贸易和互联网接入协议的谈判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在上文的未来世界里,上网和如今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至今、遍布全球连接世界的互联网已不复存在。大部分有着经济实力和资源的国家都选择脱离互联网,在国境内建设一个局域网。局域网的高墙在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与日俱增的国家安全焦虑中拔地而起。每一个产业,从银行业到医疗保健业再到能源产业都已完全在线上运作,使得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在面对外国的数字攻击时十分脆弱。

在这个世界里,局域网是常态。所有的围墙都建立在那些政府觉得能让国家更安全的技术上。在这个世界里,一些国家完全切断了和其他国家的网络联系—使得向异国他乡的朋友发邮寄这样简单的事情也不再可能,除非这两个国家互相接入了对方的网络。在这个世界里,同意接入一个国家的互联网更像是一个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的武器。

这个场景是所谓「独联网」(splinternet)—四分五裂的互联网—的极端版本。但「独联网」的苗头已经出现了。

国家化、独立化的「互联网」早已有之。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中国。但中国的大型局域网也没有完全切断和外界的联系,只不过这个网络的从外界接入和从里面访问外网受到控制。目前,中国建立局域网的主要目的倒不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是为了限制本国公民看到政府不想让他们看到的信息。

不过,越来越多和中国有同样想法的国家在思考更深层次的摆脱互联网—一个依靠美国公司技术建立起来的并受美国科技巨头控制的网络—换句话说,一个输出美国影响力和软实力的网络。

如果中国要实现我们幻想的 2028 年场景,他就要跟随伊朗的脚步。从 2012 年开始,这个国家就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国家局域网。这个局域网又叫做「清真网」(halal net),这个网络可不是像防火长城那样设置网址黑名单,而是从线缆、服务器、数据中心等硬件上和整个互联网区隔开来。

有了一个物理上独立于互联网的局域网基础设施,使得外国在没有物理接入情况下,基本不可能进行数字攻击。不仅仅是伊朗,北朝鲜早就有了一个名叫「光明星」的局域网,古巴也完全实现了国家化的局域网,名叫「红古巴」(RedCubana)。

其他国家政府,如埃及和缅甸,也在利用限制性的局域网政策限制公民权利。例如,古巴的互联网是被监控的,持不同政见者的设备可能会被没收或本人会被拘留。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当然,局域网只会诞生在独裁国家,永远不会出现在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世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2013 年开始,巴西、印度、南非、俄罗斯和中国一同建立独立于互联网的远程通讯系统。也就是 BRICS 线缆,通过 3.4 万公里的水下光纤,它将连接这五个国家,如此一来,这五个国家建立独立的互联网将变得非常容易。

而且,越来越多的民主国家开始研发自己的局域网系统。2014 年,巴西和欧盟宣布计划投入 1.85 亿美金建立联通欧盟与巴西的海底光纤,如果他们愿意,一个双边互联网马上就能建起来。此外,同年,被视作自由世界领导者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呼吁欧盟 28 国(英国退出以后就只有 27 个了)应该建立一个欧盟的局域网。

「我们会和法国商量如何保护数据,」默克尔说,「首先,我们要选择一个为我们公民提供安全保障的供应商,那样我们就不用在大西洋上发送电子邮件和其他信息了。」

为什么像欧盟这样自由民主的地方也热衷于发展自己的局域网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国家安全方面。总体上,2013 年爱德华斯诺登的曝光棱镜计划,让欧盟(也包括俄罗斯和巴西)焦虑美国数字间谍活动。

那一年,斯诺登曝光了美国的间谍从全世界获取数据,从外国政府到贸易机构再到公民个人。因为所有数据在一个互联网上,加之互联网的大部分基础设施都由美国公司建造和维护,甚至这些设施有相当一部分就在美国,所以美国可以轻易取得这些数据。在棱镜门后的一年,德国总理就开始讨论建立自己独立于世界的欧盟网了。

当然,产生局域网的想法还有其他原因。由于从银行到医疗保健到交通到国防都依赖网络,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政府和恐怖分子的战场。所以,现在的俄罗斯完全可以让美国东北部的电网系统瘫痪,并以此制造恐慌。俄罗斯完全可以兵不血刃地把这事干了,因为这些控制电网的电脑是联网的。

而 2016 年的美国大选中,我们看到了除基础设施以外同样容易被攻击的地方——媒体。间谍可以在不踏足别国的情况下,轻易地散播谣言。如此一来,民主的把柄就被别人抓住了。

上述种种能成为可能都是因为我们的互联网相互连接,人人都能上。而且像这样发展只会越来越糟。不过大部分国家在发起网络袭击方面都非常克制,真正让国家安全专家夜里睡不着觉的是哪个国家会成为高级人工智能或量子计算方面的取得领先。如果有谁办到了,那么他就可以轻松的攻破当下任何一个国家的数字安全防御系统——即便是当今最先进的加密系统。这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产业都大门敞开让你进攻,几乎无法防御。

完全脱离互联网是为数不多能防御 AI 或量子计算攻击的办法。毕竟,如果你和对手不再一个网络,他们技术再高超也得去访问你的网络才能发动进攻。


当然,民主国家要完全脱离互联网还需要取得民众支持。但这些支持很容易赢得,如果政府让足够多的人相信,局域网能保障国家安全。尤其是在国家真的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后,民意总会偏向于保护自己。

「Dan Coats,是国家情报部门的主任,在国家安全会议上曾警告过美国发送数字 911 的可能性。」Georgetown 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 Jeremy Haft 说,「Coats 举例几个例子,向我们说明了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华尔街可能一周无法运转,或某个大银行被攻击。基础设施也不安全,例如核电站或净水设施也可能被攻击。如果数字 9/11 发生,我们会加强网络防御,包括但不限于会建立网络防火墙,以试图防止攻击。」

而这层数字壁垒在美国当局加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下,可能更加严密,当然理由依然是保护国家安全。毕竟,总统连从加拿大进口钢铁有风险这种话都能说出口,说开放互联网让美国企业需要投入巨大财力防止知识产权泄露又有何难?

「过去十年,企业间谍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产权的手段越来越猖獗。有价值数十亿美金的秘密情报被泄露,大多数立法者和企业家都视数字间谍为国家安全的威胁。」Haft 说,「现在,议会、司法部、情报委员会已经在先办法遏制这种情况了。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建立国家局域网保护重要知识产权也不是不可能。」

近几年,民族主义思潮席卷全球,从美国到欧洲到菲律宾和印尼。这些外国领导人很可能将以美国为主导的互联网事作对本国利益和网络主权的威胁。

这些经历了民族主义洗礼的国家还可能提出建立内网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因为局域网可以选择对外国公司开放或不开放。例如,巴西为什么要让搜索巨头 Google——一家美国公司——进入市场并攫取大量利益呢?

这样的保护主义思想很容易就让那些拥有大量中产阶层线上消费群的国家在贸易中偏向保守。「你想让你的公司赚我们的钱?那我们能拿到什么好处吗?」

于是乎,这种谈判反过来又会促成接入协议,在贸易协定中允许一个国家访问另一个国家的内网。这种接入协定将成为一国制衡另一国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手段。


不过,一个国家完全脱离互联网自成一派的难度有多大呢?我向欧洲首屈一指的互联网安全公司 ITC Secure 的 CTO Kevin Whelan 提出这个问题。

尽管,大部分发展中国在建造内网上有困难,但对于 G7(美、日、英、法、德、意、加)或是 Five Eyes(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和美国),成本基本等于没有。

「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已经具备内容过滤的条件,」Whelan 说,「对于 G7 国家来说,建一堵防火墙连三个月都不用。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紧急状态』——一个来捣乱的间谍。」

如果有一部分国家先建起了自己的内网,其他国家会跟进吗?有可能,这得看这个国家是什么情况,Whelan 说。「一旦 G7 或 Five Eyes 走上这条路,就会为其他国家这么做提供合法性。」

现在,这个反乌托邦的未来还很遥远。尽管 Whelan 和其他数字安全与贸易专家表示,现在互联网的分裂还是小范围的——伊朗、德国和巴西有这个计划——并且已经开始了,但大范围的碎片化近期不会发生。


而能防止我前文所述的假象 2028 成为现实的力量主要是经济——至少美国如此,Rajneesh Narula 教授说。

在过去的 50 年里,美国在贸易的议价能力大幅下降。 这是因为有多个经济力量崛起,随着美国影响力减弱,其他国家发现,当美国打喷嚏时,其他国家不会感冒了—尽管还是人也会打个喷嚏。

但他还是承认,美国部分网络可能会从互联网中独立出来。「我认为未来的网络有两层,第一层是全世界统一的电子商务网络,而其他敏感的东西将会在区域性的网络中存在——这件事其实正在发生,」Narula 说。「这一点能被美国利用吗?可能只有一点点可以利用吧,因为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肯定会强烈反对。我非常怀疑没有他们的支持,只有一个川普这样的总统,这个假设能不能实现,不过一定会往这个方向推进。」

Haft 也承认经济方面的影响是阻止大部分资本主义民主国家「闭关锁国」的主要原因。「内网会对跨境贸易造成毁灭性打击。我们现在消费的大部分产品的供应链都是牵涉许多国家。这些供应链依赖网络,网络帮助他们交流、合作与贸易。而国家内网将会阻断这一切,并且影响美国上百万个就业岗位。」

但危险并没有解除。当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占领这个国家,当民粹主义的总统候选人公开谈论关掉互联网,当历史已经表明在民粹主义的时代大家认为摒弃境外势力比经济现实更重要时,当一个弹丸小国也想脱离美国技术实现数字主权时,理性的声音能让现状维持下去吗?

Narula 很乐观。「经济总能战胜民族主义。」

但愿如此。

阅读关于 不再互联的互联网|文摘#5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本文译自 The Verge 9 月 18 日刊发的 How Trump’s tariffs will hurt US tech companies 原文作者 Chaim Gartenberg

由于大陆禁止普通网络媒体讨论贸易战,这篇译稿无法在煎蛋刊出,但我觉得这篇文章有其价值,所以把它收录到了这里。

贸易战的大是大非我无意争论,但它对两国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不仅仅只是几个坚硬的数字。大公司可以借助媒体和说客将自己的意见传达出去,为自己赢得利益,但无数无法发声的小公司和普通民众却成了贸易战中无言的牺牲品。

本文例举的只是美国普通公司的艰难处境,中国大陆的情况,由于媒体被禁言,无法悉知,但也可以想象。


周一夜里,美国贸易代表(USTR)确定了针对价值 2000 亿美金的中国输美产品的新一轮关税,而此事对科技公司的影响十分严重。从下周开始,受影响的商品将在进入美国时将加征 10%的关税,在年底,这些产品的关税将达到 25%。此次征税产品不包括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但大量电子元器件却位列清单,其中包括印刷电路板,电池组件和芯片。几乎所有和中国有贸易往来的美国公司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但对那些需要从中国进口零件的小公司来说,这场贸易战无疑是毁灭性打击。此外,不断升级的贸易战让美国的组装厂更加难受了。

最新一期的清单中,一部分颇有争议的产品类别被剔除出去——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健康跟踪类设备和语音助手类设备这些豁免关税的产品也是苹果争取来的。在接受 《 Good Morning America》的采访时,库克对即将到来的关税表示十分乐观。“我很乐观,”库克说,「贸易不是零和游戏。我觉得两国很快会解决问题,回归正常轨道。」

其他公司就没有这么轻松了。智能电视制造商 Element Electronics 表示,加税对于他们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而言就是一场灾难。从中国进口的电视并不在加税之列,但主板和 LCD 显示屏的价格将在来年上涨 25%。对于要在美国组装电视的公司而言,真是想都不敢想。

Element 的法律顾问 David Baer 说,他刚开始以为这次的关税政策是搞错了。「我无法相信,美国政府竟然要关闭我们南卡罗莱纳州的工厂,」Baer 在 8 月对 USTR 委员会说道。

在美国组装电脑的工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马萨诸塞州和北卡罗莱纳州有工厂的戴尔表示,这次征税「对戴尔及其员工造成严重伤害,」,随着成本上升,要么给产品提价,要么亏本卖。但把工厂建在中国的公司却丝毫不受影响。

这种情况经济学家已经预见到了,对于他们来说,作为元器件的电路板和作为消费品的电脑就是两种产品。「对元器件加税肯定会伤害产品的制造商」,在 Vanderbilt 大学研究国际贸易的 Eric Bond 说,「从历史上看,面对这种情况另一国会采取对成品征收更高关税来抵消影响。」,但到目前为止,川普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依然不对主要产品征税,而征收矿物、金属和待组装的元器件的关税。

**小企业面对关税真的很受伤。**CyberPowerPC 是一家位于加州专门生产高端定制化电脑的厂商,他们于本月早些时候向 USTR 反映,「此次关税政策将增加我们产品的价格,使我们我们无法保持竞争力,」这家公司的 CEO 写道,「在我们公司 20 年的历史里,此次拟定的 301 关税法案是我们公司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John Samborski 是一家位与伊利诺伊州的 PC 制造厂的 CEO,他们的订单主要来自教育领域和政府,他对关税的批评更加严厉:「川普总统竞选时的口号是『Making China Great Again』吧。」

其他的公司则担心局势会更加复杂。据一份情报文件显示,新的关税会导致通讯设备价格上涨,放缓 5G 网络建设进程,使美国的移动网络落后于人。而对服务器零件的征税将导致云服务的成本上涨,互联网公司的成本也变相上涨,这相当于给中国的公司,如阿里巴巴,一个和谷歌亚马逊竞争的机会。

另一方面,这个法案出台时的混乱也造成了很多问题。Brilliant Home 这家公司在智能家居控制器这个领域做了三年。但川普突如其来的关税法案让他们懵了。本来他们的产品价格是$249,比一个 iPad 便宜$80。但是 25%的关税使得这个价格难以为继。最终,产品在上周上架销售,智能版$299,由于关税已经比这家公司的利润率还高,所以他们只能选择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苹果这样的巨头可以改变政策,但对于一家产品刚刚开卖的公司,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巨头有资源可以扛得住贸易战,或者游说政客寻求豁免,」Brilliant 的 CEO Aaron Emigh 说,「但创业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言权。」

但是,这些公司就算经受住了这一轮贸易战,也可能还有还有下一轮等着他们。

阅读关于 中美贸易战对美国科技公司有什么影响?|文摘#4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智能机已经和 PC 一样无聊了吗?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下滑了,各种统计机构的数据都在说明这个事实。2016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达到 14.7 亿台,达到了历史高点,但相较于 2015 年的 14.4 亿,仅增长了 2.3%。到了2017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共计 14.62 亿台,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下滑。

今年对于手机行业而言是更新换代的一年,全面屏、双摄、无线充电、AI,这些新技术成为了行业热词,但是消费者并不买账,IDC 年初预言 2018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会回升,但在 Q3 季度结束后却调低了预期,预计全球出货量会在 14.55 亿台左右。瓶颈是显而易见的,行业的集体创新并不能激发消费者的欲望。


为什么我们都不想换手机了?这事还得从 2011 年,智能手机的大爆发说起。

如果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元年以微信诞生开始——2010 年,那么智能手机元年就应该是小米诞生的这一年——2011 年。这一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爆发,全球出货量达到了 4.914 亿台,国内出货量达到 1.18 亿。此后的2012131415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都在成倍增长。这种爆炸式增长的动因在哪里?

首先是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换机潮,其次是对手机性能的需求。

换机潮好理解,6、7 年前全球 64 亿人口,中国 14 亿人,都还在用功能机。智能手机对功能机是降维打击,iPhone 4 和 iPhone 4S 已经很好的教育了市场,只不过当时的智能手机动辄四五千的价格遏制了民众的购买冲动。于是小米站出来了,1999 元,拉开了国产机 2000 档的豪强混战,再到 2013 年,红米开启千元机大战,智能手机的均价一路下滑。价格下滑,受惠的永远是消费者,于是这一波智能手机普及浪潮很快就席卷大江南北,从「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手机」到「给爸妈买的第一台智能手机」都是这个时候卖出去的,到了 2018 年,下至 10 岁的小孩,上至 60 岁的中老年人,都有了一台智能机。

换机潮的意义是让没有智能机的用户有一台智能机,而手机的更新换代是为了有一台性能更好,更流畅的智能机。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的 2011 年和 2012 年,手机的计算性能还相当孱弱,远远跟不上各种软件对资源的占用,可能手机淘宝或者微博一更新,你上个月刚买的新手机就无法顺畅的打开它们了。不过智能机那几年的硬件性能和它的出货量一样,每年也在成倍增长。iPhone 4siPhone 5,从 5 再到5s,几乎每一年苹果的 A 系列处理器性能都能翻番,安卓也一样,以小米为例,从米 2 到米 5,每年的新旗舰,性能也是翻倍的提升。

但最近两年旗舰机的性能提升幅度却出现了下滑。iPhone X 搭载的A11 芯片在性能测试软件 Geekbench 中得分 1 万左右,而今年搭载A12的 iPhone Xs,得分仅 1.1 万,表现低于预期。安卓阵营的旗舰芯片骁龙 845,相较前代的提升也只有 25%~30%的提升,爆炸式增长的时代过去了。

性能的提升幅度也符合用户对于手机性能增长的需求。大部分消费者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微信和支付宝并不需要多高的性能,打开速度慢一点无所谓,只要能用就行,哪怕是手游玩家,画质降一档,2015 年的手机跑跑王者荣誉依然压力不大。就像你家那台十年前的 PC 一样,现在开机一样可以用 Word 码码字,用浏览器看优酷爱奇艺也一点问题都没有,英雄联盟也能运行。其实,对于日常 80%的应用,一台三年前的手机都能完成。于是在 2018 年,这两个买手机的理由都不成立了——每个人都已经有一台智能手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手上这台手机还能「再战一年」。

而与手机出货量下滑相伴而行的,还有手机均价的抬升。1999 元过去一直是小米数字旗舰的标杆价格,但这个价格已经在 2016 年的小米 5 身上成为了过去式,虽然最低配依旧 1999 元,但在当时看来,低配版小米 5 的「阉割版」骁龙 820 处理器和 3G 运存+32G 存储组合显然不够「发烧」,更像是为了守住 1999 的价格底线而作出的举动。2017 年发布的小米 6 则彻底甩开了 1999 的桎梏,将价格抬升到了 2499,今年的小米 8 的起售价则达到了 2699。

iPhone 的价格涨幅则更加夸张。iPhone6 时代加入售价更高的 plus 款后,iPhone 的平均价格(ASP)一路攀升,到了 iPhone X,起售价达惊人的 8388 元,今年的 iPhone Xs 价格再加 300,达 8699 元,今年的 iPhone Xs Max 顶配版售价甚至达到了 12799 元。很显然,iPhone 的价格已经完全摆脱了安卓阵营的价格区间,避开了和对手的正面竞争,转而去发掘更高端的「奢侈品手机」市场了。

而大家走到这一步的原因只有一个——利润。手机厂商集体价格上涨,除了元器件的成本上升,更重要的为了在销量下滑的当下维持足自己的利润——手机行业已经走过了获取增量市场的时代,进入了争取存量市场的「下半场」。在这个资本的寒冬,没有利润就意味着没有活下去的资金,没有利润更没有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中的费用。只可惜这个行业里一半以上的利润都被苹果卷走了。不过苹果也没有乱花这些钱,Siri、Touch ID、Face ID 等改变行业走向的技术突破都是拿钱砸出来的。

Update@2019/2/18:

现在回看,我的想法更加清晰了:智能手机涨价的根本原因是,现阶段,算力已经能满足消费者的基础需求,于是换机周期就会延长,在可预见的未来手机销量会停滞甚至下滑,厂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势必要涨价。


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历史其实就像一个 PC 发展史的浓缩版。早期 PC 价格高,竞争者少,是一片「蓝海」,但戴尔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迅速拉低了市场价格。早期 PC 性能孱弱,不过在摩尔定律的加持下,性能每年都能有稳步提升,但就像那句梗说的那样,「摩尔给多少性能,盖茨就用多少性能」,硬件性能和软件消耗经历了一段相互追逐的时间,这段时间里 PC 市场迅速升温,「蓝海」很快变成了「红海」。IBM 也是看准这个市场不再具有发展潜力,于是便将 PC 业务卖给了联想,从战局中抽身,这一年是 2005 年。到了 08 年左右,仅有的几个品牌就在划定的价格区间,每年依靠上游产业链提供的模具定期更新产品,PC 产业就从「红海」变成了「死海」,很难再有什么大波澜了。

一直到现在,PC 依旧是每年 9 月份更新 CPU,隔年春天更新 GPU。核心元器件全部来自上游产业链,品牌方一般把方案整合成产品再进行营销。写这一段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罗老师几个月前那一句:「我们都是方案整合商在那装什么孙子呢?」

看来手机也走到这一步了。

今年六月份,OPPO Find X,用惊艳的「自动滑盖」全面屏惊艳市场。三个月后,传言[小米 Mix3、荣耀 Magic](https://www.ithome.com/html/android/380357.htm https://www.ithome.com/0/386/200.htm)和[联想](https://www.ithome.com/0/386/200.htm)的新机都将采用类似的设计,只不过滑盖变成了成本更低更耐用的「手动档」。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创新的成本太高,现在的智能手机要创新,只能靠利润充裕的一线厂商和上游产业链共同打磨新方案,然后等到方案足够成熟,才会下放到二线厂商和中低端产品线上。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所有手机一张脸,只有 Logo 变一变。

所以看到华为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时,我一点也不不惊讶,因为华为是唯一一个能覆盖上下游产业链的厂商,手里的麒麟芯片是真正的核心技术。

再看笔记本行业,从 2008 年到 2018 年,经历了窄边框的洗礼,也有了二合一的新设计,但主流产品的设计依旧和 10 年轻差别不大。2008 年的 MacBook air 重 1.36kg,今天的主流轻薄本也没比它轻多少。更可怕的是,摩尔定律失效,性能增长逐渐遇到瓶颈,英特尔的 10nm 制程工艺 CPU 再次延期,只能在 9 月份只能拿出所谓的8 代「性能增强版」CPU给笔电厂商,依旧是打磨了 4 年的 14nm 制程工艺,相较于去年的「老款 8 代」CPU,性能提升微乎其微。而笔电厂商们也只能看菜吃饭,在 AMD 芯片的技术真正追上英特尔以前,他们也没得选。


在手机产业,苹果一直是一个「异数」。因为只有他能摆脱产业链的束缚。它有独步业界的芯片设计能力,每年苹果的 A 系列芯片都是业界同行们要与之看起的标杆。它还有推动供应商技术的能力,如果供应商的技术达不到它的要求,它可以砸钱和供应商共同研发,推动上游产业链技术升级,它还可以收购技术供应商,让它只为自己服务。订单量量和市场占有率也让他有了和供应商谈条件的资本,所以它能要求索尼提供定制的感光元件,要求对手三星提供定制的 Amoled 面板。

但苹果也有不思进取的时候。iPhone6 到 iPhone8 四代手机一张脸。以前 S 代都有的创新,如 4S 的 Siri、5S 的 Touch ID、6s 的 3D touch,在今年也不见了踪影。今年升级的只有更快的处理器,更清晰的摄像头,更绚丽的屏幕和更震撼的音响——这些都是无聊的参数。当然,参数的升级也是升级,也是提升用户体验,但这些升级都没有新 iPhone 价格升级来得直观。

就像一位用户说的:「想起 08 年的诺基亚,换个壳,主频升 20mhz,加价 1000 卖,苹果如今也走到这个行业地位了。」

或许,智能手机产业也将进入笔记本产业的「死海」状态,创新依靠巨头驱动,剩下的人靠产业链苟活。但我不希望这一切成真。因为 PC 已经够无聊了,我不想刚刚有点意思的智能手机也变的和 PC 一样无聊。

阅读关于 智能机已经和 PC 一样无聊了吗?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讨论一下艺术

独立书店都是有钱人的游戏。地下杂志也是有钱人的游戏。搞艺术本身不赚钱但是要花很多钱。既然不赚钱我们为什么要搞艺术呢?因为搞艺术的目的不是赚钱。你如果要问我搞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我只能说,如果我有一天搞起了艺术,那我肯定是为了搞女人。

那些搞了艺术还通过艺术直接挣钱的,通常都不是「艺术家」,我们称这种人为「艺术工作者」,这不是一个蔑称,他们提供精神产品服务大众获得报酬值得尊重。那么艺术家不挣钱靠什么养活啊?靠粉丝,或者也可以叫信众「爱的供养」。

阅读关于 讨论一下艺术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富人握有大量闲置房产,穷人却无家可归,为什么呢?

因为房子从住所被异化成了财产和或者说是理财工具 。

这是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Matthew Desmond 的新作——《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里指出的观一个事实。

澎湃新闻刊发了牛津大学人类学院教授项飙为本书做的导读,项教授是中国人,在关于房子与土地这样的话题身上,中国人比美国人体会的更为深刻。

以下摘抄两段导读:

为什么空出来的房子不能成为被驱逐者的家园?占有者不愿意。我 10 万买下来的房子,白给别人住,岂不是降低了房子的价值?中国二线以下城市政府办公楼前和房产开发商公司门口时不时有业主静坐,对房子降价表示抗议。不许房产降价,直接动机是保护自己投资的价值。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不许那些比我穷的人拥有和我一样的房子。宁可让房子空着,也不能让别人便宜地住。业主当然不是坏人;然而,一旦必需品成为利润的源泉,对利润的追逐就难免沦为“要命”的肉搏。

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公共感,我们把家绝对化成为一个私人祭坛。如果家是我们“忙完学习工作之余、在街头历劫种种之后的去处”,那么,工作越折磨、学校越有压力,街头越危险,家就越显得温馨而珍贵。也许,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循环里:为了买房安家,我们承受更多的工作折磨;工作折磨又让家居这个避风港显得愈加宝贵。于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求(住所)成了我们全力拼搏的目标,实现人之为人的基本手段(工作、学习、在街上和人相遇交流)成了折磨和负担。

有人说中国房子能炒起来,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与土地,这是观念上的历史包袱。这和文章里提及的“家天堂”、“人人成为业主”的意识一样。 那么,未来的房子还会不会如此重要,就看现在这代人能不能卸下这个历史包袱了。

阅读关于 当家被异化成资产|文摘#1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