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消费主义支撑起来的「有趣」干瘪乏味。
Tag: 经济
据观研天下,2020 年国内有风水机构 4.4 万家,行业市场规模增至 573 亿元,客户普遍为高净值人群。以市场规模算,商业更发达的华东、华南、华北区域合计占比超七成,东北、西部、华中占比近三成。
科技进步导致的失业有两种形式:
- 机器在某一领域完全优于人工。例如长途货运,路线往往比较固定,基于自动驾驶技术,机器可以 24 小时不停息的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成本低,效率高。
- 技术在某一领域完全颠覆了过往路径,更好地实现了人类需求。经典案例是汽车取代马车——人类需要的不是更快的马,而是更快到达目的地。
还是把 1Password 卸载了,白嫖了半年,用回 Bitwarden,果然不花钱才是最香的。给自己规划了一年¥ 1000 的订阅预算,应该买点不可替代的体验。
除了上班,人类还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文摘#31
The Atlantic 之前发了一篇推介书的短文,介绍了 19 世纪末的法国社会主义活动家 Paul Lafargue 的小书 《The Right to Be Lazy》(懒惰的权利)。
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反对当时的劳工运动。和现在的普遍认知不同,当时劳工运动的诉求其实是扩大雇佣劳动,要让更多人有工打、有钱赚。但 Paul Lafargue 预见了这一诉求的后果 ──”一股「无法阻挡的推力」将驱使平民百姓在工资下滑、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更加努力的工作,直到筋疲力尽的他们一天工作 12~14 小时,但酬劳只有过去的一半。“
我不知道 Paul Lafargue 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但我想当下的每个人都对这个「无法阻挡的推力」有着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Paul Lafargue 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时间,具体来说,是怎么花时间。
现在,我们即使不上班,也会有所谓的副业、兼职,或者拿空闲时间学习进步,又或是把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报复性的娱乐消费中,只是为了尽快挣脱疲惫,好继续工作,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其实非常少。
但在他看来,我们的休闲活动既不需要掏空钱包也不需要为副业让路,空闲活动可以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在这本书的最后,他描绘了一个乌托邦,里面的工人可以花一整天都无所事事。
这本书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期,和现在一样,当时的人也担心机器会取代人工,导致大量失业。但 Paul Lafargue 思考的是另一个问题 ── 机器的时间和人类的时间具有同等价值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机器不开动什么都不会干,人类不上班,能做的事多了,科学、艺术都诞生自人类的业余活动,人类的创造力大多时候都来自闲来无事时的灵光一闪。
免费游戏没有沉没成本所以用户消费意愿强
免费游戏和付费游戏的区别。
买付费游戏需要承担风险:如果我花了钱发现不喜欢玩,岂不是亏大了?
为免费游戏花钱毫无负担:我已经确认我喜欢这款游戏,甚至产生了花钱的冲动,为什么不小氪一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