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生活

Dkphhh Created@

当我们谈论微信屏蔽外链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起因

2019 年 1 月 15 日,这一天发布了的三款社交应用,分别是马桶 MT多闪聊天宝。前面两个是新产品,聊天宝则是由子弹短信升级而来。

这三个产品除了在同一时间点发布(马桶稍早一点,14 日夜里就上线了)外,唯一的交集就是他们都属于社交产品。而恰恰是社交这个标签,让他们的下载链接遭到了社交巨头微信的「屏蔽」,具体来说,你在微信里的任何一个地方点击这三个 App 的下载或者分享链接,你看到的都将是下面这个页面。

腾讯和微信并没有给出什么正面回应,只有腾讯的公关总监张军回应,“随便做个什么东西过来就叫挑战什么霸权。拿堆红包出来骗用户下载,留存,也好意思叫产品。”意思大概是,微信之所以屏蔽链接是因为链接页面有利益诱导的嫌疑,这些条条框框确确实实是写在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里的。

理论上,微信每天屏蔽的链接数不胜数,当中大多数都是应该被屏蔽的诈骗链接。不过,每一次对其竞争对手的屏蔽都会因为媒体的报道而获得广泛关注。据我个人了解,被微信屏蔽的链接包括淘宝、支付宝、抖音和今天这三位。说微信只是单纯按照「管理规范」行事没人会信,毕竟每一条规则都有解释空间。在决定该屏蔽谁这件事情上,人的意志恐怕比规则更大。说到底,微信屏蔽什么链接并不完全由微信团队说了算,一个十亿人使用的通讯工具,背后的关系纠葛谁也说不清楚。

例如由 Telegram 出品的出版工具telegra.ph也被屏蔽了,在 telegra.ph 极简主义的页面里,会出现什么明示暗示的诱导?被屏蔽的原因只可能是因为出现了某些不受欢迎的内容。至于是什么内容,不受谁的欢迎,谁知道呢?顺便一说,前几日Jesse Chan在其博客写了一篇关于微信的文章,也被屏蔽了,不过经本人复查,微信已经回复了对访问许可(还是要再点一遍继续访问),或许最初的屏蔽只是微信屏蔽机制的漏洞导致了误触发,现在已经被修正了,但足以说明微信屏蔽的范围之广。

垄断?

微信屏蔽三款社交 App 的新闻一出,按照惯例,大家都会谴责腾讯/微信垄断。然后会有声音说这不叫垄断/封杀,「你能容忍别人在你的地盘做生意吗?」微信到底算不算垄断留待他人去解释吧,我不懂法律和经济。

不过,在讨论微信禁止传播下载链接这件事情到底算不算「封杀」或者「垄断」时,应该搞清楚链接对互联网有什么意义。链接是互联网的之所以「互联」的基础,它是一个访问路径,理论上不属于任何一个平台,他是一个属于大众的协议,他写在互联网的「宪法」里。假想网络是一个实际的空间,那么你要去小明家,你就需要小明家的地址,这个地址就是 URL,你走过去的过程就是链接的过程。微信是你住的公寓,聊天宝是小明住的公寓,你要通过小明给你的地址去聊天宝,结果微信公寓的保安不让你出去,并且对你警告道:「聊天宝不安全。」这显然不合理,但你作为一个不得不住在微信公寓的人,你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网络空间不是现实世界,想去和用聊天宝的朋友聊天?你退出微信,把聊天宝的下载地址复制到浏览器在下载就好了。

不过从这个角度看,微信屏蔽任何外部链接都算「封杀」,它「封杀」的不仅仅是一两个竞争对手,它「封杀」的是整个互联网。这条判断标准对任何屏蔽外链的应用与服务都有效。微信反外链的历史由来已久,聊天界面、朋友圈、公众号对外链都有限制,其中以公众号最甚,你无法在公众号插入外链,只有一个可怜的「原文链接」是唯一的外部出口,而这个出口又被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限制。说到底,你在微信能打开什么链接,并不由消费者说了算。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对科技产品没有那么陌生,微信对外链的种种限制并没有束缚住我们的手脚,如果有的东西我们想看,大不了复制链接粘贴到浏览器。但对于不那么懂科技的老一辈来说,微信的「已停止访问该网页」彻底的断绝了他们访问外部空间的可能。就像一个老年人拗不过养老院的保安一样,他们也没法绕过微信设下的种种限制。**当微信检查到被屏蔽的 URL 后,会自动跳转到「已停止访问该网页」的页面,此时就算你通过分享按钮的「在浏览器打开」,你打开之后看到的依然是大红圈里的感叹号,**看到这里,那些并不了解其中原理的中老年人大概会困惑三秒,然后以为别人发过来的那个链接是「不存在的」,如果不是特别重要,他们可能并不会请求家人帮助,而是「过去就过去了」。

微信真是一个很精巧的产品,它的方便让你对麻烦失去了耐心,它能承包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产生依赖。但是我们应该警惕,警惕让你失去耐心的东西,警惕任何你依赖的东西。


延申阅读:告别微信两周年

题图:Shutterstock

阅读关于 当我们谈论微信屏蔽外链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回到现实世界

img

互联网毫无疑问是现实世界的延伸。

那些把互联网当乌托邦的设想最后都被证明是妄想。为什么你会有互联网上信息环境更好的 错觉?早期的知乎都是知识分子坐而论道,因为他用户少;早期的 B 站没有小学生,因为 他用户少;早期的抖音没这么辣眼睛,甚至有点酷,因为他用户还不够多。互联网只是现实 世界的一面镜子,如果你讨厌快手老哥、讨厌 B 站小学生、讨厌贴吧喷子,剪掉网线是不 够的,我建议你离开这个世界。

当你对你的线上生活空间不满意的时候,仅仅只是说互联网应该怎样怎样(去中心、自由无 阻的访问、就事论事地讨论问题等等)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想办法在现实世界里做一点事情 。让你生活的世界改变,互联网才会改变。

我们不应该憧憬一个美好的互联网,应该憧憬一个美好的现实世界,有干净的水和空气,有 健全的制度和教育。

岁末年终了,与其虔诚的对着宇宙许愿:求升官发财,要美人良驹,不如祈祷 2019 年的世 界能够回到正轨。反正也没什么用。

就是这样。


题图 credit:Janet Delaney

阅读关于 回到现实世界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太久没更新了,最近换了一份新工作,去北京出了一次差,还要准备毕业论文,事多且杂,但是这个博客既然开了就不应该荒废掉。

这一期的嘀咕文摘我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了,大概历时两个月左右吧,有一些话的语境已经被时间洗刷干净了,但它们即使剥离语境,在这个时代依旧醍醐灌顶,这也是我做文摘的初衷——搜集我们对这个的时代记录反思。

另外,今天是我生日,很快乐。


为什么很多人看到文章底部放一个公众号二维码会反感?照理说,这年头,如果一篇文章妳从头到尾看完了,应该多少是满意的(不然早关了)。那么「想看此人更多文章」顺理成章。反感是因为妳知道这文章的作者在剥削妳的弱点,而妳讨厌那个被剥削了的自己。

——李如一的 Telegram 频道 一分世界

我一直和我的朋友说,我们其实生活在朋友圈幻觉里,你在朋友圈里,你觉得你关心的东西反复在刷屏,但你一定要提醒自己,这其实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幻觉,或者我们朋友给我们制造的幻觉,我们也负责给我们的朋友制造幻觉,但你真的不要以为,这个世界就关心你关心的这些东西。其实不是的。

——黄昱宁 忽左忽右#30 我们其实活在朋友圈制造的幻觉里

我们既要让政府掌握个人信息保护自己,又要避免公共权力过度扩张侵犯个人权益,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悖论”呢?

魏永征——《我国“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现状与走向》

我们无法逃避死亡这个必然终点,但我们可以选择死去的方式。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夫妇《individualization: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人工智能开发的「人工智能」还能不能叫「人工智能」?

——Tan

人们喜欢赞美一个老师或医生坚守岗位几十年如一日,但不会赞美一个杀猪的坚持卖猪肉几十年,虽然后者工作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者。

—— 齐亮 《生日感言:不为变夜寻星斗》

围观要是有用,权力就不用制度的笼子关着了

——黎戈《通通晕倒在大国的怀》

豆瓣网友 29° 发布了一条学校没收学生宿舍大功率电器的广播,维舟转发道:

电器这么多,可见学校简陋的住宿条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但学校的反应不是去升级改造这些基础设施(这毕竟对他们来说很难),而是收缴所有可能导致短路的“隐患”。这种博弈并无悬念,但这一管理思路则可说某种隐喻:在一个不够市场化的困局里,既不知、也不必响应需求。

阅读关于 围观要是有用,权力就不用制度的笼子关着了|文摘#7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精神的避难所

我发现所有人都在逃避,逃避那些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逃避工作,逃避糟糕的人际关系,逃避家庭,逃避学习……他们的出口也不尽相同,有电影,书籍,音乐,写东西,做手工,画画,弹琴,甚至也可以是学习。他们做这些事情的原因可能并非出于热爱。但在事实上,这些东西在事实上困住了他们。

是的,看起来高高在上的爱好——读书、创作、艺术,都只是一个消极的精神避难所。其实谁不是这样呢?惊世骇俗的艺术家,梵高也罢,高更也罢,艺术并没在生前给他们带来财富与荣耀,支撑他们创作的无非胸中无处发泄的表达欲望,而这股欲望的来源恰恰就是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错位」。他们不安于这世界,但又无力改变,只能悄悄潜入另一个世界获得虚妄的安慰。不要觉得这虚妄可悲可耻,古往今来哪一个艺术作品不是诞生于痛苦?那些艺术,你们能看见,能听见,甚至能感受,但是这种错位的激情,我们永远无法经历,这就是艺术,她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

但是,往往精神避难所稍有不慎就长成了身体的囚笼……

或许学会和这个世界相处是另一种艺术。

阅读关于 精神的避难所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走出微信

用不用微信,不是选择生活方式的问题,是生活和工作能不能顺利展开的问题( life without WeChat can mean being hamstrung both at work and in daily life.),这是文中的一句话。我相信讨厌微信但不得不用的人应该不少,毕竟微信早就不「微」了,但大部分人真的只是想用它聊天而已。

微信本质上是一个工具,在微信诞生之前,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使用哪种工具的权利。为什么在微信面前,我们没得选了呢?

「因为大家都用啊。」作为一个即时通讯应用,周围的人用什么我用什么,这是无法改变的定律。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用微信」成为了我们要面对的新问题。

这个问题牵涉的因素很多,简单来讲,因为它的大部分用户都只是觉得他方便而已,他们对功能臃肿、隐私问题、甚至聊天记录无法同步毫不在意,他们只是觉得用这个发短信打电话不用花钱、语音的功能也很方便。但这是他们的问题吗?不是。

觉得一个产品不好用是因为你的问题,你不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你为什么要用呢?

「因为大家啊都在用啊。」

所以微信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多数人的暴政」。

阅读关于 走出微信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