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原来上班的路上,从来没有注意过。
Tag: 生活
晚睡后遗症
现在睡觉时间推迟到了 2 点。
原来,我一天中最漫长的时间是晚上 0 点到 1 点,现在变成了 1 点到 2 点。
0 点到 1 点,刷手机的我很幸福。1 点到 2 点,刷手机的我很(为自己的健康)焦虑。
淦!
为什么我们需要社交媒体?
今天体验了一下长毛象(mastodon),前两天一直在用即刻,体会到了线上社区的需求点。
生活里,有一些情绪和想法没有办法与亲近的人分享,又想表达出来,网络是最好的出口。
社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吸引这些情绪和想法,展示出来,鼓励用户继续表达。
以及,目前所有的社区产品设计与运营方法都可以从 facebook 身上找到原型(个人观点)。
以及,即刻是国内最好的社区产品(个人观点),有望成为中国 twitter。
2022(壬寅)年最满意look
唯二不满意的地方:
- N.HOOLYWOOD 的外套太薄了
- 这件我不太满意的外套还很贵!
一些「低能耗」数字生活原则
- 能浏览器解决的事,绝对不单独下 app
- 能用自带 app 解决的事,绝对不下新 app
- 优先选择用原生框架编写的 app,尽量不用基于 electron 开发的 app
- 功能重叠的软件只保留一个
- 视频照片电子书……不常用的文件全部存云盘
- 定期整理文件夹,大于 3G 的文件不在电脑上停留超过一周
- 不玩大型游戏,不剪辑 4k 视频
- 一器多用,发掘工具既定用法之外的新用法
- 灵活运用快捷指令、ifttt 等自动化服务
- 设备性能够用就行,不追求新款、顶配
活得像个家里的外人
每年过年回家,都有一种陌生感。
我家现在的房子,是我上大学以后买的,我真正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应该只有 1 年多。
上大学的时候,我很少回家。工作第一年,我在外面租房。要不是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我可能会一直住在外面。
因为新冠,我换了工作,顺理成章地在家里住了一年。就在我快要习惯的时候,我又换了一份工作去了深圳,紧接着来到了北京。
今天打车回家,司机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说,已经到了。我看着车窗外陌生的商铺招牌,下意识地反问了一句,你确定到了?
下了车,我观察了几秒钟才确定这里到底在什么地方。
我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原来的售楼处变成了生鲜超市,社区底商又换了一轮。小区对面的风景则没有变化,依旧是烂尾楼。
我知道进小区要刷卡,提前把卡拿了出来,但没想到保安亭上凭空又多出了几台刷卡机。我挨个试了一遍,好像都不对,保安骂骂咧咧走了出来,给我开了门,然后指着其中一个说,刷这个!
因为我长期不在家,没有固定的毛巾和牙刷,每次都要买新的。
因为我长期不在家,我的房间基本上就是杂物间。每次回来,我都会看到桌子下面塞满了盒子、箱子、袋子,还有瑜伽垫和购物车。
我缺席这里发生的一切,我成了家里的外人,我感觉我不属于这里。
一些「低能耗」数字生活原则:
- 能浏览器解决的事,绝对不单独下 app
- 能用自带 app 解决的事,绝对不下新 app
- 优先选择用原生框架编写的 app,尽量不用基于 electron 开发的 app
- 功能重叠的软件只保留一个
- 视频照片电子书……不常用的文件全部存云盘
- 定期整理文件夹,大于 3G 的文件不在电脑上停留超过一周
- 不玩大型游戏,不剪辑 4k 视频
- 一器多用,发掘工具既定用法之外的新用法
- 灵活运用快捷指令、ifttt 等自动化服务
- 设备性能够用就行,不追求新款、顶配
找到了MacBook频繁死机的原因
自从升级到 macOS 13 以后,电脑一天能卡死三四次。经Apple 支持社区里其他用户的解答,可能是 macOS 自带的中文输入法无响应导致的卡死。
在 bug 没有修复前,我们简中用户想正常使用,只能使用第三方输入法了。
Mac 上能选的第三方输入法不多,我在 Mac 上尝试了一下此前一直想试试的Rime输入法。我很早就听说过这款主打完全本地化,完全自定义的输入法。
但是因为没有配置图形界面,完全依赖 YAML 格式的配置文件完成程序的配置,这款输入法对非技术人员并不友好。如果不进行自定义配置,Rime 自带的朙月拼音输入效率非常低。
不过,现在 Rime 的用户群数量也有不少,有现成的配置方案供新手使用。所以,我就在 GitHub 上找了一个接近 Apple 原生输入法的配置文件,下载安装,对着教程简单的自定义了一下,目前使用了一天,感觉还不错(甚至比原生更好 😈)。
一个比「奥卡姆剃刀」更容易实践的极简主义生活原则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是很多人熟知的极简生活原则,但这个来自 14 世纪的原则,在当代社会确实难以实践,因为消费主义会告诉你,这个很有必要,那个也很有必要。
怎么判断一个东西是否必要呢?
今天《WIRED》的newsletter介绍了一个 20/20 原则,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标准——能在 20 分钟以内花 20 美元买到的东西,都不是必需品。
不过这个原则适用的场景不是购物,而是清理。
举个例子,疫情期间大家都囤了很多方便食品,现在放开了一时半会也不会吃,那么这些东西就应该被处理掉。因为你肯定能在 20 分钟以内花 20 美元买到一堆方便食品。
怎么处理?《WIRED》的这篇文章介绍了很多处理方法。
那么购物呢?
我个人有一个听说来的原则——少买点,买好点,用久点。上述原则适用手机、衣服等日常耐用品。
不过这个原则其实暗藏了一个消费主义陷阱——买好点。买好点很容易实践,但是要做到少买点和用久点,就需要一点点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