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文化

Dkphhh Created@

微信之恶

微信在整个产品的逻辑上都是反 Web 的,或者说 是反链接的,对于微信来说,Web 就是外部。 你在微信里可点击的任何外部链接都会受到微信的严格管束。微信的公众号对于外部链接更加严格,文章内甚至无法插入外部链接,你唯一的出口是底部的「阅读原文」。而这一条阅读原文的链接,也理所当然的会受到管理。

对于此,微信给出的理由是外部链接有部分是有害内容。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微信觉得自己有权力决定你能看什么,不能看什么。

那么作为内容出版工具的微信公众号呢?对于新闻行业来说,超链接给一篇新闻报道带来的是信息的「出处」。这个「出处」能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事实、辨别消息真伪、进行独立思考。而在微信里,所有的消息是没有「出处」的,换言之,它没有「语境」(context),所有的消息是孤立的碎片,读者无法深入了解、无法辨别信息真伪。可以说,公众号这个内容出版平台,根本就不适合深度智性的内容。没有来由的语言和片段不需要逻辑自洽,也不需要思考,只适合拿来宣泄情绪。

当然,公众号推文可以链接任何微信内部的文章,但是,如果我引述的内容并不在微信的生态之内,我引述的是外媒报道,我该怎么办?对,你还可以通 过认证政府或媒体类订阅号来实现。但是自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经营的媒体,如「好奇心日报」,他们没资质,怎么办?这就是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了。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用浏览器打开,但「多点几下」的成本,足以让「懒癌患者」说,「算了,算了,不看了。」这种设计显然是出于商业考量,但在事实上(de facto),他已经阻碍了用户顺利地获取信息。

对了,部分连接,你甚至都无法「用浏览器打开」。

微信现在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产品,它是一个信息流通加内容出版平台,是基础设施,是社会公器,是一个拥有广大用户的「食管」,但是这个「食管」只提供肉类,不提供蔬菜,所有人都吃的很爽,但是久而久之大家都会营养不良。

当然,你也可以说,微信是一个商业服务,它不是你的,也不是社会的,它是腾讯的,它只是一个拿来挣钱的产品,你不喜欢大可以不用。

可惜在中国,我不喜欢,但我没办法不用,因为我没得选 ([2018-8-6-3-4|微信能不能再造一个互联网])。如果能选,我绝对不会选择插「食管」,我更喜欢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寻找「食物」。

微信现在的样子,俨然就是真理部支配下的电视机。

阅读关于 微信之恶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讨论一下艺术

独立书店都是有钱人的游戏。地下杂志也是有钱人的游戏。搞艺术本身不赚钱但是要花很多钱。既然不赚钱我们为什么要搞艺术呢?因为搞艺术的目的不是赚钱。你如果要问我搞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我只能说,如果我有一天搞起了艺术,那我肯定是为了搞女人。

那些搞了艺术还通过艺术直接挣钱的,通常都不是「艺术家」,我们称这种人为「艺术工作者」,这不是一个蔑称,他们提供精神产品服务大众获得报酬值得尊重。那么艺术家不挣钱靠什么养活啊?靠粉丝,或者也可以叫信众「爱的供养」。

阅读关于 讨论一下艺术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富人握有大量闲置房产,穷人却无家可归,为什么呢?

因为房子从住所被异化成了财产和或者说是理财工具 。

这是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Matthew Desmond 的新作——《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里指出的观一个事实。

澎湃新闻刊发了牛津大学人类学院教授项飙为本书做的导读,项教授是中国人,在关于房子与土地这样的话题身上,中国人比美国人体会的更为深刻。

以下摘抄两段导读:

为什么空出来的房子不能成为被驱逐者的家园?占有者不愿意。我 10 万买下来的房子,白给别人住,岂不是降低了房子的价值?中国二线以下城市政府办公楼前和房产开发商公司门口时不时有业主静坐,对房子降价表示抗议。不许房产降价,直接动机是保护自己投资的价值。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不许那些比我穷的人拥有和我一样的房子。宁可让房子空着,也不能让别人便宜地住。业主当然不是坏人;然而,一旦必需品成为利润的源泉,对利润的追逐就难免沦为“要命”的肉搏。

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公共感,我们把家绝对化成为一个私人祭坛。如果家是我们“忙完学习工作之余、在街头历劫种种之后的去处”,那么,工作越折磨、学校越有压力,街头越危险,家就越显得温馨而珍贵。也许,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循环里:为了买房安家,我们承受更多的工作折磨;工作折磨又让家居这个避风港显得愈加宝贵。于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求(住所)成了我们全力拼搏的目标,实现人之为人的基本手段(工作、学习、在街上和人相遇交流)成了折磨和负担。

有人说中国房子能炒起来,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与土地,这是观念上的历史包袱。这和文章里提及的“家天堂”、“人人成为业主”的意识一样。 那么,未来的房子还会不会如此重要,就看现在这代人能不能卸下这个历史包袱了。

阅读关于 当家被异化成资产|文摘#1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走出微信

用不用微信,不是选择生活方式的问题,是生活和工作能不能顺利展开的问题( life without WeChat can mean being hamstrung both at work and in daily life.),这是文中的一句话。我相信讨厌微信但不得不用的人应该不少,毕竟微信早就不「微」了,但大部分人真的只是想用它聊天而已。

微信本质上是一个工具,在微信诞生之前,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使用哪种工具的权利。为什么在微信面前,我们没得选了呢?

「因为大家都用啊。」作为一个即时通讯应用,周围的人用什么我用什么,这是无法改变的定律。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用微信」成为了我们要面对的新问题。

这个问题牵涉的因素很多,简单来讲,因为它的大部分用户都只是觉得他方便而已,他们对功能臃肿、隐私问题、甚至聊天记录无法同步毫不在意,他们只是觉得用这个发短信打电话不用花钱、语音的功能也很方便。但这是他们的问题吗?不是。

觉得一个产品不好用是因为你的问题,你不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你为什么要用呢?

「因为大家啊都在用啊。」

所以微信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多数人的暴政」。

阅读关于 走出微信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硅谷和反文化运动

《你不了解的那段硅谷源头,藏在旧金山这家地标书店中》 From 声东击西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美国的反文化运动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在旧金山,在湾区和伯克利,新兴微电子技术和反文化运动相交织。

新技术带来了仙童和英特尔,而反文化运动造就了 Allen Ginsberg、Ken Kesey、Jack Kerouac 等「垮掉的一代」作家,也催生了 Grateful Dead 和 迷幻摇滚。这种「反主流文化」也成了旧金山的主流文化。

硅谷同时吮吸着两种潮流的奶水。于是在 70 年代,信仰自由的嬉皮士和黑客们创造出了《全球概览》,这本杂志 1974 年停刊,但留下了著名格言「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而将这句话进大众视野的乔布斯本身也是这两种潮流的最好体现。

顺便一提,《全球概览》的编辑凯文凯利和乔布斯都曾到亚洲旅游,「寻求精神和心灵的启迪」。这种寻求精神意义的旅行和冥想,打坐,还有节目中提及的服用 LSD 在当时也是嬉皮士当中流行的活动。

不过这种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也随着硅谷的「华尔街化」变得逐渐稀缺,当年「反大公司」的旧金山如今遍地都是大公司,真是世事难料。但也不能说旧金山「庸俗」了,毕竟这里还有火人节,还有骄傲游行,这里依旧是文化运动的最前沿,依旧是你能真正自由呼吸的地方。

阅读关于 硅谷和反文化运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