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文化

Dkphhh Created@

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北京人看起来自信,每天风轻云淡,有没有可能就是和老外一样,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波折,没有体验过压力,没有吃过苦呢?

阅读关于 2023-03-07 21:27: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突然发现中文没有一个能准确表达 how are you 的句子。「你好吗」怎么看怎么觉得奇怪。

阅读关于 2023-03-04 23:50: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工具即是方法

媒介即是讯息,工具即是方法。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the tool is the Method.

每个工具都是方法论的实体化,所以用户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具所承载的方法论。

阅读关于 工具即是方法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媒介即是讯息,工具即是方法论。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the tool is the Methodology。

阅读关于 2023-02-25 12:06: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X得一比

有没有人研究过「X 得一比」作为南京方言是怎么在中文互联网传播开的?

By the way,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生动活泼的程度副词,是来自一位安徽籍大学同学。

阅读关于 X得一比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长毛象想赢推特,还缺了一个关键指标

一个指标说明长毛象很难达到推特的用户覆盖度——几乎没有专门发黄图的中文账号。

就在刚刚(2023 年 1 月 26 日 23:32),我搜索了中文推特黄图账号常用的几个 hashtag ,大多数 hashtag 下没有内容,极少数有几条,但大多也不是黄图。

在这么一个法外之地,连专门发黄图的账号都找不到,用户数量可想而知。

阅读关于 长毛象想赢推特,还缺了一个关键指标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一个观察,不一定对:人类的大脑会试图为所有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但挑战传统观念的东西(或事情)制造一个解释(或者是意义),让自己接受它。

撇开一些抽象的东西,就说几个在现实世界里已经发生的事情,他们都和著名建筑有关。

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金字塔、伦敦碎片大厦,这三座著名建筑在设计之初都饱受争议,而且被批评的理由都十分相似。

建埃菲尔铁塔前,巴黎的艺术家与文人认为这座铁塔与城市其他的建筑格格不入。建金字塔前,高达九成巴黎市民反对这次扩建工程,认为设计「过于前卫」。建碎片大厦前,伦敦当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认为大厦对伦敦其他历史建筑的视觉产生影响

现在呢?这些建筑都成为了地标性建筑,都被誉为「挑战传统美学范式」、「引导公众审美能力」的代表。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没有深入搜索当地市民对这些建筑评价的变迁,我想按我的理解去解释这件事(对,我的大脑也需要这个事实创造一个解释):

这些建筑不可能变,变的是人。

一个东西不管是突破性的、革命性的、还是离经叛道、倒行逆施,只要成为了生活秩序的一部分,都会被接受、被合理化。

这个现象和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总结的「科技三定律」异曲同工:

第一条: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本该如此)

第二条:任何在我 15-35 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伟大革命)

第三条: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背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异端邪说)

阅读关于 2023-01-02 13:04:09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一个比「奥卡姆剃刀」更容易实践的极简主义生活原则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是很多人熟知的极简生活原则,但这个来自 14 世纪的原则,在当代社会确实难以实践,因为消费主义会告诉你,这个很有必要,那个也很有必要。

怎么判断一个东西是否必要呢?

今天《WIRED》的newsletter介绍了一个 20/20 原则,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标准——能在 20 分钟以内花 20 美元买到的东西,都不是必需品。

不过这个原则适用的场景不是购物,而是清理。

举个例子,疫情期间大家都囤了很多方便食品,现在放开了一时半会也不会吃,那么这些东西就应该被处理掉。因为你肯定能在 20 分钟以内花 20 美元买到一堆方便食品。

怎么处理?《WIRED》的这篇文章介绍了很多处理方法。

那么购物呢?

我个人有一个听说来的原则——少买点,买好点,用久点。上述原则适用手机、衣服等日常耐用品。

不过这个原则其实暗藏了一个消费主义陷阱——买好点。买好点很容易实践,但是要做到少买点和用久点,就需要一点点毅力了。

阅读关于 一个比「奥卡姆剃刀」更容易实践的极简主义生活原则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为什么我们不爱买游戏?

2022 年 10 月 4 日 23:53

为什么我们不爱买游戏?

steam 上独立工作室出品的游戏大多售价 100 以内,3A 大作大多售价也在 300 以内。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消费。

撇开硬件门槛比较高的 3a 大作。3 顿午餐钱就能买一个品质不错的游戏,如果运气好的话,能打发 100 个小时左右的无聊时间。

再拿文娱消费对比。现在流行的密室逃脱和剧本杀,人均价格都在 100 到 300 之间,和一款游戏价格接近,但这个价格的游戏,可体验时长基本都能达到 50 小时以上,远高于密室逃脱。

所以,为什么大家不爱买游戏呢?

我能想到的原因只有消费场景和需求差异。线下娱乐多数是社交驱动。

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社会简直是给社恐做了专门优化。只要你放弃社交,不光生活成本直线下降,娱乐成本也能打折。

阅读关于 为什么我们不爱买游戏?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吐槽一下 macOS 的菜单栏。

菜单栏(Apple menu)一直是 macOS 的标志,地位和 Windows 的开始菜单(Start menu)相当。 在诞生时(指 20 世纪末),菜单栏十分受欢迎,因为过去的电脑显示空间比较小,把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罗列到顶部,通过垂直的下拉列表选择,是一个提高空间利用率的方法。

但今时不同往日了。现在已经有足够多的屏幕空间让开发者在 App 的 UI 界面上摆放图标,有足够多的交互方式让开发者为用户提供便利。所以,现在大部分第三方 App 菜单栏选项都少得可怜,功能指令也和界面上提供的各种按钮高度重合,十分鸡肋。这就导致,现在很多 Mac 用户没有使用菜单栏的习惯。

但菜单栏毕竟是 macOS 的传承,现在苹果官方出品的软件设计规范中,「The menu bar」还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值得被长篇大论。

苹果自然也会遵循这个设计规范,macOS 的第一方软件菜单栏选项都多到可怕,如果一个一个点,能发现很多匪夷所思的功能。

例如,系统偏好设置里的所有选项都能按照拼音顺序排列(如果是英文系统就是按首字母排列)。这个功能藏得也不深,在系统偏好设置下,点击显示 → 按字母顺序显示即可。

话说回来,这个功能有什么用呢?好像没有什么用。

阅读关于 2022-09-03 15:43:00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