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酒酿小汤圆就是中华古典版珍珠奶茶,小汤圆就是负责嚼头的珍珠小料,中国人在吃方面还是太领先了。
Tag: 文化
做传播,本质上是在捕捉时代情绪。
情绪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需求,而几乎所有需求都能被市场化。
转发本身就是一种投票,和用户花钱买东西一样。
在资本主义世界里,钞票就是选票。
品牌可以通过采用文化符号和叙事,利用社会中的重大文化矛盾产生共鸣,从而与顾客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 品牌需识别消费者面临的集体焦虑或渴望,借助异域风情、道德叙事或个性化体验等符号,打造一种超越产品本身的文化意义。 ——《文化战略》
今日牛马感悟:
人力资源 = 个人可支配的时间 + 个人可支配的精力。
如果要极致压榨人力资源,不光要考虑这个人应该如何工作,还应该考虑这个人如何生活。
福特的 8 小时工作制是科学的,有效地框定了工作时间,但是从绩效主义的角度看,还可以在再极致一点,把生活方式也管起来。
再往深处走,计划经济,举国体制,是不是可以为了经济指标,可以把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管起来?
福特真是咱社会主义的老祖宗。
没有人比我们老中人更懂得怎么把人当作手段 👍
文字固然能够前所未有地释放出语词的能力, 但语词的书面或视觉表征并不是真正的语词, 而是语词的“次生模仿系统”( 比较 Lotman 1977)。 思想栖居在言语里, 而不是在书面文本里。 文本之所以能够获得意义, 那是因为视觉符号指向了有声词的世界。 读者在这页书上看见的文字并不是真实的语词, 而是编码的符号, 读者调动意识来唤起这个词, 以真实或想象的发音来使之复活。
一个人向听众说话时, 听讲的人一般就成为一个整体, 不仅自 己结为一个整体, 而且和说话人也结为一个整体。 如果讲话人发文字材料请听众阅读, 听众就成为读者, 每个读者就进人他个人的阅读世界, 于是, 听众这个整体就被粉碎了, 只有等到讲话人再次说话时, 破碎的世界才能够恢复为一个整体。 文字和印刷使人分离为个体。 英语里没有和“听众”(audience) 对应的“读众”这个集合名词, 也没有这个概念
海德格尔迫使我们做一件更为艰难的事:看清世界如何被技术重新构建,然后有意识地重新夺回或重新编织那些有可能被压平的意义之线。
印刷术普及之后, 人们有了大量看印制地图的经验, 才会把宇宙或“世界”想象成平摊在眼前的东西, 像现代地图、 广阔的平面或许多平面组成的东西( 视觉展示平面), 才会把宇宙看成是随时等待人去“探索” 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