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效率

Dkphhh Created@

想不到 1 年前 both buggy and laggy 的 arc 已经成为 macOS 平台内存开销最少的浏览器了,颜值拳打 Safari,效率脚踢 Chrome。The Browser Company 实至名归 👍

阅读关于 2024-09-21 16:05: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笔记的作用也类似

大脑的空间是有限的,毕竟一个人的神经元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你可以把推文视为指针、地址或助记符,其目的是帮助你记住那些更深层次的原则。

20240830080656.webp

阅读关于 2024-08-30 08:07: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做题的时候看到答案想倒推过程是典型的,没什么用的,好学生思维。这个时候真正有用的应该是赶紧抄答案。

阅读关于 2024-08-27 21:56: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不想上班的 100 个理由:老板和下属沟通的时候,总喜欢随意切换上下文,上一句还在问项目 A 的事,下一句就切换到了项目 B,如果下属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老板就会暗自怀疑下属的投入度。

阅读关于 2024-08-26 14:59: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今日职场吐槽:今天老板问我,我们某个项目的水军内容有没有按他的意思写。我说没有,他质问我,说他强调 3 遍了,为什么我还不按要求做?我一时语塞,答不上来。后来我想了一下,为什么没有?我怎么就把这个事情忘记了?问题就是出在这里,「我忘了」。为什么会忘?这个事情是他两个月之前交代的,这两个月里他还安排了很多任务,由于他运动式管理的习惯,想到一个事情就要大干快上,我们只能把注意力放到他安排新的任务上,对于最开始交代的任务,就只能先求快,出来再说,久而久之,这个事情就这样持续运转起来了,于是,我们就把这个事情给「忘」了。

阅读关于 2024-08-15 12:59: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今日打工吐槽:我们的工作都是运动式的,主要看老板今天又有什么新想法。但是我们的老板好像没有观察到这个公司运作的本质,还在感叹,为什么他强调的东西,我们总是隔一段时间就忘记了,不做了。因为他每次强调的内容都在推翻上一次强调的内容,周而复始,形成了一种循环。

阅读关于 2024-08-07 12:33: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标签/文件夹系统,最大的限制不在它本身,而在于人类的大脑,或者说思维方式。人类的思维,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严密,因为思维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标签/文件夹系统,无论是简单的一维,还是层级复杂的多维,一旦笔记数量突破临界点,就会陷入混乱,原本能提升检索效率的标签/文件夹,就会给使用者带来巨大的心智障碍,因为它不记得一条笔记应该 A 标签(文件夹),还是 B 标签(文件夹)。

阅读关于 2024-08-07 08:21: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深以为然:

各种效率工具的目的无非是时间管理,而各种笔记软件的目的也无非是知识沉淀,做好这两项对于纯文本来说绰绰有余,而我们的人生也大概率就是做这两件事。OBTF(One big text file)在 2005 年的时候非常流行,在软件行业发展了十几年之后,越来越多人又回归到了这个概念。 来源:用纯文本作效率软件 -#10

阅读关于 2024-08-06 00:25: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新型 PDCA : Plan Delay Cancel Apologize

阅读关于 2024-07-25 21:30: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效率的逻辑

信息聚合工具(例如 RSS 和今日头条)本质上和流媒体平台,以及 kindle,是一类东西。他们就像一个水龙头,你一打开它,水(各种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这些东西都是为效率而生的,效率这个词里有一套价值判断的规则,简言之即保留重要的东西,去掉细枝末节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重要的呢?流媒体平台在做这个判断的时候回答,声音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在交互设计中,一切为听服务,弱化了专辑封面和其他metadata,至于什么专辑附赠的海报,小卡片,统统没有了。在这套逻辑里面,上述这些非音乐的内容是可以被去掉的。

Kindle 做的事情类似,保留了文本,弱化了封面和内页的插图。我相信很多人用 Kindle 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看过书籍的封面,因为 Kindle 打开新书会默认跳过封面目录,直接让你把目光聚焦到正文。而且,在 kindle 低分辨率的黑白屏幕上,插图的存在也显得格外鸡肋。

曾经,一张专辑或者一本书的装帧设计——这些实体,承载着我们对这个作品的“第一感受”,但在数字时代,他们要么被抹平成大小相同的像素点,要么消失在 0 和 1 的世界里。内容打破了实体的局限成为了流动的液体,你拧开水龙头,它就会流出来,装满各种容器——你眼前的屏幕。

这其实有点像我们时常讨论的「干货」,追求「干货」的人所追求的就是干巴巴的信息本身,修辞、设计、美学等所有感性的东西对于他们而言是多余的。

被媒介技术抽取出来的不仅仅只有内容,还有各种实体和服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现在吃午饭的时候,不再是到写字楼底下亲自去看哪家店人多,哪家店装修好,而是打开美团外卖,看谁销量高或者评分高。我们生活的交互方式从人与实体的交互变成了人与虚拟世界的交互。

互联网贴切地诠释了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谶言——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在这里,我无意于批判效率的不浪漫,或是怀念旧日时光的美好。我相信技术会带来更好的未来。毕竟,每一次媒介技术的进步都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通畅,在报纸诞生以前,公共言论的发表只能依靠演讲,报纸剥夺了演讲者慷慨激昂的情绪和听众在现场的沉浸式体验,但是它让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了。就像从前不能随时随地喝上水的人,能搭上人类技术进步的便车方便地喝上纯净水一样。信息,也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资源,获取信息这个动作就应该和拧开水龙头一样自然且低成本。

我只是会怀疑,这种唯结果论的思维方式会把我们引入歧途,丢掉生活的意义。就像吃饭不光是为了填饱肚子一样,我们买书有时候也不是为了「干巴巴」的干货。康德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那么效率应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罗振宇以前常把「信息焦虑」这个词挂在嘴边上,但这个词放在当代就是个伪命题。一个生活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的人不会缺水,一个生活在互联网世界的人同样不应该焦虑自己缺乏信息。如果他觉得自己信息匮乏,可能是它水龙头拧得太开了。

阅读关于 效率的逻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