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文件夹系统,最大的限制不在它本身,而在于人类的大脑,或者说思维方式。人类的思维,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严密,因为思维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标签/文件夹系统,无论是简单的一维,还是层级复杂的多维,一旦笔记数量突破临界点,就会陷入混乱,原本能提升检索效率的标签/文件夹,就会给使用者带来巨大的心智障碍,因为它不记得一条笔记应该 A 标签(文件夹),还是 B 标签(文件夹)。
Tag: 效率
深以为然:
各种效率工具的目的无非是时间管理,而各种笔记软件的目的也无非是知识沉淀,做好这两项对于纯文本来说绰绰有余,而我们的人生也大概率就是做这两件事。OBTF(One big text file)在 2005 年的时候非常流行,在软件行业发展了十几年之后,越来越多人又回归到了这个概念。 来源:用纯文本作效率软件 -#10
效率的逻辑
信息聚合工具(例如 RSS 和今日头条)本质上和流媒体平台,以及 kindle,是一类东西。他们就像一个水龙头,你一打开它,水(各种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这些东西都是为效率而生的,效率这个词里有一套价值判断的规则,简言之即保留重要的东西,去掉细枝末节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重要的呢?流媒体平台在做这个判断的时候回答,声音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在交互设计中,一切为听服务,弱化了专辑封面和其他metadata,至于什么专辑附赠的海报,小卡片,统统没有了。在这套逻辑里面,上述这些非音乐的内容是可以被去掉的。
Kindle 做的事情类似,保留了文本,弱化了封面和内页的插图。我相信很多人用 Kindle 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看过书籍的封面,因为 Kindle 打开新书会默认跳过封面目录,直接让你把目光聚焦到正文。而且,在 kindle 低分辨率的黑白屏幕上,插图的存在也显得格外鸡肋。
曾经,一张专辑或者一本书的装帧设计——这些实体,承载着我们对这个作品的“第一感受”,但在数字时代,他们要么被抹平成大小相同的像素点,要么消失在 0 和 1 的世界里。内容打破了实体的局限成为了流动的液体,你拧开水龙头,它就会流出来,装满各种容器——你眼前的屏幕。
这其实有点像我们时常讨论的「干货」,追求「干货」的人所追求的就是干巴巴的信息本身,修辞、设计、美学等所有感性的东西对于他们而言是多余的。
被媒介技术抽取出来的不仅仅只有内容,还有各种实体和服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现在吃午饭的时候,不再是到写字楼底下亲自去看哪家店人多,哪家店装修好,而是打开美团外卖,看谁销量高或者评分高。我们生活的交互方式从人与实体的交互变成了人与虚拟世界的交互。
互联网贴切地诠释了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谶言——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在这里,我无意于批判效率的不浪漫,或是怀念旧日时光的美好。我相信技术会带来更好的未来。毕竟,每一次媒介技术的进步都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通畅,在报纸诞生以前,公共言论的发表只能依靠演讲,报纸剥夺了演讲者慷慨激昂的情绪和听众在现场的沉浸式体验,但是它让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了。就像从前不能随时随地喝上水的人,能搭上人类技术进步的便车方便地喝上纯净水一样。信息,也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资源,获取信息这个动作就应该和拧开水龙头一样自然且低成本。
我只是会怀疑,这种唯结果论的思维方式会把我们引入歧途,丢掉生活的意义。就像吃饭不光是为了填饱肚子一样,我们买书有时候也不是为了「干巴巴」的干货。康德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那么效率应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罗振宇以前常把「信息焦虑」这个词挂在嘴边上,但这个词放在当代就是个伪命题。一个生活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的人不会缺水,一个生活在互联网世界的人同样不应该焦虑自己缺乏信息。如果他觉得自己信息匮乏,可能是它水龙头拧得太开了。
今日打工顿悟:工作总量不会减少,只会转移。一件事情,总得有人做,你不做就得我做,我不做就得他做。组织内部,可以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是组织和组织间的协调合作,总得有人多做一点,事情才能推进下去。就看是谁求谁了。
我宣布 VSCode (加 Tabnine 插件)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编辑器。我已经把 PyCharm 卸载了。
总结一下这大半年学编程的感受和心得:东西很多,很不学不完,但一个需求我只需要一种方法满足,余下的我也不需要学。
打工人为什么永远难受?
因为老板看问题的角度和打工人不一样,老板拥有的信息也比打工人多,老板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但是老板很难把自己的需求全面完整得交代出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老板脑子里想的,和他嘴里说的,以及你听到脑子里去的,是三种信息。
所以常常造成你必须三番五次修正才能达成工作目标,同时三番五次沟通过程中的误解与辩解又会让人心累不已。
很多老板会想当然的觉得自己说清楚了,很多打工人也会想当然觉得自己听懂了。这不是哪一方的问题,这是人类的惰性,只不过科层制度和基于雇佣关系的劳动报酬制度放大了这种矛盾。
大公司的低效源于沟通成本过高,所以中层干部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拉群、开会、对齐、沟通,这不是大公司低效的原因,是低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