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鲜词语有限的解释力经不起几轮追问就消散了。
来源:工作报告|李诞
力比多——今天又看见了这个古老的词汇。这种上个时代音译过来的词汇,听起来就像古神的低语,字面上没有任何意思,只是一串发音,但是在意识深处,你知道它有一个具体的所指。
我很早就意识到,我讨厌无意义社交,不喜欢呼朋唤友,长期 solo trip 的经历早已让我搭建了一套成熟的自循环系统,让我在情绪和生活上都不用依赖他人。
不用依赖他人是反民主的,民主就是要学会依赖他人,要学会如何和他人生活在一起。
是的,正如 community 不是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而是志趣可能相反但剛好物理距離近的人如何相處的技巧。
dkphhh: 基于物理距离形成的社区,是一种被动形成的社区,住在里面的人是没有选择的。基于兴趣形成的线上社区,里面的人已经经过提纯了。从这个角度看,线上社区真的是一种反民主的存在。
需要預先釐清的是,我們應以最高標準看待「瞭解」一詞。妳不僅要熟悉中華文化的主要文本、語言、和習俗,還要對中華文化裏的各種要素有肉體層面的感覺。怎麼站。怎麼坐。怎麼走路。怎麼鞠躬。怎麼迎客。怎麼吃飯。怎麼穿衣。怎麼生氣……這種肉體層面的感覺很多可以等價於對非中華文化的排異反應……
来源:中國人與中華文化
一个看待文化的新角度。文化的「身体性」、「可经验」有很多切面,例如,我现在已经不会刻意记路了,要去一个地方下意识的就会打开地图软件,甚至到站下车都依赖地图软件在后台发出震动提醒——这就是一种轻视肉体训练的赛博文化。
人想要构成足够好的公众,首先需要能够足够好地成为个体。要想处在群组当中,和人好好交谈,首先需要能够好好独处。但我们是否还有“绝对的独自”(absolute solitute)?
……
他们眼睛盯着屏幕,耳朵听着播客,脑子里想着另一档播客,既不处在真正与人交往、建立联系的状态中,也不处在真正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状态中,无行动、无思考地漂浮在这种尴尬的中间地带中。
I think so ,文学是关于语言的修行,语言是塑造精神世界的工具。
文学是「学科之后」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帮助人类理解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老照片,人们的表情往往很严肃,即使微笑,也非常轻微。 一个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照相机需要长时间曝光,人们必须静坐好几分钟才能拍照。 微笑是一种快速反应,而不是一种持续的表情状态。当你必须静止几分钟才能拍照时,你根本不可能保持微笑那么久。
每天站在 10 号线地铁,都能看见一个精致男孩,头戴 AirPods Max ,身穿驼色浴袍式大衣,脚踩 Lemaire 僧侣鞋,偶尔窥屏还能发现他在听古典乐。就这么精致一男的,为啥每天要来挤地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