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自我

Dkphhh Created@

作者 EVAN ARMSTRONG 在文章《In Defense of the Unoptimized Life》(为不优化的生活辩护)中反思了自我优化(或者说自我提升、学习进步),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洞见,简要概括如下:

  1. ‌ 自我优化很累人。如果只是为了提升 1%而消耗自己 80%的精力,划不来。
  2. 不要试图复制别人展示出来的成功路径。《高效人士的 10 个习惯》不适用于所有人。
  3. 他的观点不是让大家放弃努力,而是提醒大家给自己留点余力。留余力,就是为灵感保留土壤。让灵感和直觉引导你的工作,在体验上会更愉悦。
  4. 真正的自由是掌握注意力、保持自觉力、拥有自制力。自由的反面则是无意识地随波逐流、内卷、患得患失。(所以不要为自己不够努力而感到沮丧)
  5. 自我优化暗含着一个思维陷阱。当我们接受这一套说辞的时候,就是在暗示自己,只要这么做了,就会取得成功。但成功哪有这么容易呢?(我觉得最有启发性的一点)
阅读关于 自我优化的迷思|文摘#32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晚睡后遗症

现在睡觉时间推迟到了 2 点。

原来,我一天中最漫长的时间是晚上 0 点到 1 点,现在变成了 1 点到 2 点。

0 点到 1 点,刷手机的我很幸福。1 点到 2 点,刷手机的我很(为自己的健康)焦虑。

淦!

阅读关于 晚睡后遗症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活得像个家里的外人

每年过年回家,都有一种陌生感。

我家现在的房子,是我上大学以后买的,我真正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应该只有 1 年多。

上大学的时候,我很少回家。工作第一年,我在外面租房。要不是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我可能会一直住在外面。

因为新冠,我换了工作,顺理成章地在家里住了一年。就在我快要习惯的时候,我又换了一份工作去了深圳,紧接着来到了北京。

今天打车回家,司机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说,已经到了。我看着车窗外陌生的商铺招牌,下意识地反问了一句,你确定到了?

下了车,我观察了几秒钟才确定这里到底在什么地方。

我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原来的售楼处变成了生鲜超市,社区底商又换了一轮。小区对面的风景则没有变化,依旧是烂尾楼。

我知道进小区要刷卡,提前把卡拿了出来,但没想到保安亭上凭空又多出了几台刷卡机。我挨个试了一遍,好像都不对,保安骂骂咧咧走了出来,给我开了门,然后指着其中一个说,刷这个!

因为我长期不在家,没有固定的毛巾和牙刷,每次都要买新的。

因为我长期不在家,我的房间基本上就是杂物间。每次回来,我都会看到桌子下面塞满了盒子、箱子、袋子,还有瑜伽垫和购物车。

我缺席这里发生的一切,我成了家里的外人,我感觉我不属于这里。

阅读关于 活得像个家里的外人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压垮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不要分析自己的感受。

当你试图列出感受产生的原因,就是试图用理性战胜感性、用局部概括整体,最终这些分析只会显得残缺无力、甚至荒谬可笑。

因为压垮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阅读关于 压垮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给想法起一个标题

更改了「想法」的呈现形式。

原来,这个板块的标题都是格式化的发布时间加「想法」两个字。现在,每个「想法」都将有一个标题。

我认同麦克卢汉,相信工具塑造人,就要知行合一。

起标题有两个目的:

  1. 为每个想法做总结。想法没有终点,但都有起点与过程。总结,能理清思路,让表达有条理。

  2. 提高门槛。blog 应该参差多态,长短咸宜,但不应该言之无物。我的想法全都是通过 shortcut 发布,shortcut 过于方便,无法阻拦我的废话与牢骚。所以,增加一步,想不出标题,就不发了。

阅读关于 给想法起一个标题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不是每篇文章都值得读,不是每件事情都值得知道,nothing matters。

每日默念 3 遍,告别焦虑。

阅读关于 2022-12-25 00:18: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想到了一个新词:赛博苦行僧

泛指因信仰某种赛博宗教,而强行改造自己的工作流、生活方式的人。

例如:

  1. 狂热苹果教徒,只用苹果第一方软件,即便苹果软件有一些先天不足,也要通过各种工具(苹果第一方软件优先),改造工作流,让自己适应苹果。

  2. 纯文本教徒,只用纯文本(辅以标记语言)的方式记录,他们坚信存在一个软件服务商倒闭的末日,为了保证自己的赛博资产不丢失,必须用适应性最强的保存形式——所有软件都支持纯文本导入,纯文本就是他们永不沉没的赛博方舟。例如:[[2024-08-07_00-08-00]]

阅读关于 2022-08-27 20:49: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人与人交际就像一面镜子

人与人交际,就像一面镜子,能从中看出自己最真实的面目,真诚宽容和狡诈狭隘都在里面。

两个人的关系越深入就复杂,友情裹挟着嫉妒,爱情包藏着自负,是朋友也是对手,是爱人也是仇人。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就会越来越像。你羡慕 TA 有的,模仿 TA 会的,开始和 TA 较劲,不知不觉你越来越像 TA。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成了 TA 的影子,但其实是 TA 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阅读关于 人与人交际就像一面镜子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一个巧合。今天在打包证书,下午奶奶给我打电话,聊完以后,正好打包到一个叫汪慧兰的考生证书,和我奶奶同名。

阅读关于 2022-06-20 15:32: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消费主义与皈依自我

选择是当代生活最大的骗局。

农民工进城,可以选工地、外卖员、网约车司机,或是支起一个街边小摊位;大学生就业,可以选 A 公司、B 公司、C 公司。

选择有限,而且都差不多。

当然也有一些向下兼容的选项,比如躺平。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向下兼容伴随着经济风险。

本质上,我们没有选择,只有取舍,而这些微妙的取舍,决定了我们会成为谁。

其实在 30 年前,「成为谁」还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有国营工厂,日本有终身雇佣制,欧美虽然没有制度性保障,但足够大的就业缺口依然可以保证大部分人有一份稳定的长期工作。

但在当代社会,作为身份构建根基的职业出现了松动。因为没有能让人从事一辈子的岗位了。公司的劳动合同只有 3、5 年的时限,大部分人在合同没有到期的时候就已经离职或者被裁员了。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让公司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不到 10 年,「择一事,终一生」成了当代人的奢望,「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消费适时出现,成为了个人寻找社会定位的指南针。

不仅仅是狭义的「you are what you buy」,在豆瓣上,定义身份的途径是「you are what you read」,在减肥人群中,是「you are what you eat」,在小红书,是「you are what you wear」。衣食住行、兴趣爱好都能被消费化。

毫无疑问,互联网加速了消费主义下沉的进程,也扩大了消费的定义范围,自我定义也变得更加颗粒化了,充斥在社交软件上的「斜杠青年」便是例证。

甚至工作本身也受到了美学的审视。好工作不光要高收入,还要带来特别的体验,它要令人骄傲、值得自豪,或者要看起来有趣。这里面包含了一种价值取向——没有使命感的工作不值得做。但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琐碎且毫无使命感的,在消费主义的宗教光环下,无聊是原罪的原罪,从事无聊的工作,就是悲剧。

通过一个稳定的职业身份实现人生价值,现在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生活方式成为了构建自我身份与实践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

在消费主义的教条中,有意义的生活意味着不断探索新体验——新产品、新环境、新文化、新思想,体验的东西越多,这辈子就越值。

我曾经问过很多人,如果有朝一日,不再有经济上的压力,他们会去做什么。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环游世界,或者多读几个学位,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正是这么做的,我也是从她那里得知,原来环游世界的成本并没有那么高,只要你愿意住在别人家

人从出生第一天起就在消费。消费没有错,但消费是个一次性的过程,在你拥有新玩具的那一刹那,它的吸引力就开始打折,直到最后消失殆尽,被遗忘、被丢弃。消费只能成为手段,无法成为目的。

「寻找目的」是每个当代人的宿命。

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思想战胜了宗教,挣脱枷锁的人类得到了自由。但自由是有代价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高强度工作后的空虚感,那种突然停下来以后的无所适从和迷茫,这便是自由的代价。

「寻找目的 」过程就像为我们自己建立一个新宗教,每个人要为自己定义美丑善恶、是非曲直,然后慢慢接近它。

***

最近在看《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本文算是一个概括加读后感。其实,在看这类书的时候总是会不由地想到自己的处境,越想越远,就想到了关于自我的终极问题,虽然一直没有得到答案,但每想一次,似乎离答案又能更近一点。

阅读关于 消费主义与皈依自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