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职场沟通障碍 ↓:
我问领导应该怎么给外部合作伙伴答复,我想问的是,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你划个范围。
领导 get 的意思是,我不知道该怎么答复,你给我一个答复,我复制粘贴过去。
然后领导又开始质疑我的工作能力了。
一天一个职场沟通障碍 ↓:
我问领导应该怎么给外部合作伙伴答复,我想问的是,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你划个范围。
领导 get 的意思是,我不知道该怎么答复,你给我一个答复,我复制粘贴过去。
然后领导又开始质疑我的工作能力了。
当然,除了理性转换之外,对话还有其他用途,例如创造亲密感、扩展个人叙述、传播八卦等实际上类似于猿类或猫科动物相互梳毛行为的所有交流形式。
它揭示出来的不是真相,而是我们炽热、强烈却注定要落空的愿望——我们企盼一种能让所有对立的叙述无立足之地的客观真相。这种愿望可以说颇有柏拉图-笛卡尔式遗风,是一种可以理解但无法实现的欲望——试图把自己的信仰和行动的责任转移给某种更高的力量。就其本身而言,我们长久以来对不折不扣的真理的渴望,像极了意欲戒瘾的人强烈渴望能有人把他从自己的责任中解救出来。可惜事情没那么简单。认识论是不可能解救我们的。
Yes indeed
“事实上,那些真正能够做对、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做好过的人,他们一路走来,心里非常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么不容易,所以,他们会不吝机会去鼓励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 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测试方法: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做好的人一样,给予别人真诚的鼓励而非嘲弄。 尽管那些能真正做对、做好的人有时也会给出负面评价,但这些评价通常是建设性的负面评价,并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
来源:微博
这个场景的本质就是用户通过这种焦躁不安的特定“选择”机制体验自我的狭隘方式。这种机制和用户与其进行的互动就是我所说的界面。 这一段说的是,Dating App 的左/右滑动拒绝/接受机制。
休闲时间要么被同化为工作时间,呈现为工作场所里的“娱乐”元素(放映室、游乐室、休闲的着装规范、宠物收容处等),要么本身已成为劳作和竞争的场所。有时,这两种形式还会同时上演。因此,现代工作一族习以为常的一轮接一轮的周末狂欢表明,他们根本无法摆脱工作的全面束缚。因此,当代休闲时间的无聊感是更深层次的精神萎靡的外现。当个体切换至工作自我时,这种萎靡感就会下降。根据这种分析,无聊是政治性的,因其投射出在劳动和自我的配置中一切都不顺利之感,个体无望地拘滞于罗网——我在其他作品中称为“工作理念”(the work idea)——之中。
无聊保护了在未知中等待着的个体,让他可以忍受难熬的等待过程。因此,在无聊中,等待的矛盾在于,直到结局显现,个体才知道他在等待什么,而他往往压根儿不知道自己是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