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科技

Dkphhh Created@

国产Chrome OS——Fyde OS 的使用体验和软件推荐

Chrome OS简单来说就是 Chrome 浏览器 ➕ 原生 Android 兼容层 ➕ Linux 软件容器。Fyde OS则是基于 Chrome OS 的开源版本 Chromium OS 开发的一个本地化的 Chrome OS,

因为 Chromium OS 本身不支持 Android 子系统,Fyde OS 实际上是用了一些自己的方式将 Android 子系统嵌入 Chromium OS 。在最近更新的 10.0 版本中,Fyde OS 加入了对 Google 账号的支持。有了 Android 子系统和 Google 账号支持(能同步浏览器收藏夹了!),Fyde OS 和真正的 Chrome OS 体验已经十分接近了。

那么 Fyde OS 使用体验究竟如何呢?

我只能说一言难尽。

![Screenshot 2020-08-30 at 14](https://cdn.jsdelivr.net/gh/dkphhh/img/Screenshot 2020-08-30 at 14.png)

使用体验

喜不喜欢?我很喜欢。

Chrome OS 这种没有历史负担的操作系统体积就比 Windows 小很多,跑起来也不吃资源和性能,在低配置 PC 上有更好的性能表现,再加上更好的默认字体(思源字体)、完善的 Google 生态,

用起来方不方便?在习惯之前可能不太方便。

这个不方便主要体现在软件生态过于贫瘠。许多 Windows 上能用的小工具几乎不可能出现在 Chrome OS 这个基于浏览器的操作系统上。当然,Chrome OS (Fyde OS) 还支持 Android 和 Linux,但用起来还是那句话,一言难尽,具体等到软件部分再讲。

就易用性而言,Chrome OS 甚至都不是 iPad OS 的对手(在我看来)。桌面系统这个定位是 Chrome OS 唯一的优势,剩下的优势就是便宜、以及能在各种硬件上运行。

祂适合什么样的人用?不靠祂吃饭的人。

如果你需要一台工作机,软件生态更加完善的 Windows 和 Mac 更适合你。

Chrome OS 适合当一台纯个人电脑,因为祂现在能完美胜任的工作只有上网刷网页而已。但是能上网就已经能满足现代人 80%的需求了。

我为私人电脑——一台 LG gram 13——装上了 Fyde OS。因为在工作之外,我的需求只有刷网页、看视频、看电子书、写 blog,仅此而已。

当初选择买这台电脑,我看中的是续航时间。选择用 Fyde OS 也是因为祂不吃资源,理论上来讲续航时间会更久,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之前使用 Fyde OS 9 时,LG gram 不插电的满电预估续航时间大概在 8 到 10 个小时,但升级到了 Fyde OS 10 以后,这个续航时间缩短到了 6 个小时左右。

我没有完整测试过续航,但目前我感觉 6 个小时应该比较接近真实水平。一般在不插电时,我不会刻意关闭后台软件(VPN+词典+Telegram+码字软件)和浏览器标签(十几二十个),理论上讲应该属于重度使用水平。

坦率地讲,看到这个成绩我有点失望,因为和 Windows 下的水平差不多。不过我很快就释然了,因为我的手机(iPhone 11)不插电重度使用可能还撑不了 6 个小时。

* * *

软件推荐

在说到具体的软件之前,我不得不先吐槽 Chrome OS 的本地软件生态。

Chrome OS 的软件多吗?多。

但要么基于 Web,要么是 Android App,真正原生的 Chrome OS App 简直和 Windows 的 UWP 软件一样少。如果你和我一样,更习惯能离线使用的本地软件,例如 Mdx 词典,如 Markdown 编辑器,你的选择余地很小。

好在只是没得选,不是没有。

Android App 的存在确实极大丰富了 Fyde OS 的软件生态,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 Android App 大部分都是针对移动端设计,针对桌面端的大屏设备没有优化,鼠标的点按逻辑和移动端的滑动逻辑也存在差异。

另一大问题是,Android 毕竟是以子系统的形式内嵌在 Fyde OS 之中,稳定性不强,有时候会崩溃、卡死。频率不高,不过一旦出现容易让人跟着崩溃。

至于 Linux 软件,如果你没有 Linux 的使用经验,还是放弃折腾 Linux 的软件吧。

Chrome OS 对 Linux 的支持本身还处在测试阶段,用 Linux 软件太麻烦、太容易出问题了。从我个人的使用体验上讲,Linux 在 Fyde OS 上的表现也非常一般,下文我会拿我用过的几个 Linux 软件举例详细说明。

最后就是 Web App 了,在一款以浏览器为核心的操作系统上,用 Web App 似乎是最“正确”的选择,毕竟这个系统最初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用 Web App,本地应用其实是为了弥补生态缺陷的妥协。

其实在用了接近一个月后,我确实意识到 Web App 才是 Chrome OS 正确的方式,并且尽量将自己的日常工具替换成 Web App。

对了,我在 Fyde OS 上用不了微信。因为微信没有 Linux 版,如果用 Android App,微信就无法同时在手机和电脑上登录。微信也有网页版,但遗憾的是,这个网页版已经名存实亡了,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都无法登录。

在私人电脑上不能用微信对于我来说没有太大问题。少用微信有益身心健康。

电子书阅读器

Readium:Chrome OS 里能用的电子书阅读器不多。Readium 的 UI 设计稍显简陋,中文书只能用默认的非衬线字体,另外这款 App 似乎不能选定文本,这样不太方便分享、做笔记或者摘录。

我也用过很多 Android 阅读 App,但都很难用鼠标选中文字,,而且普遍没有针对大屏设备的优化。这里最好用的可能还是静读天下,主要优势是对中文支持比较友好。

至于 PDF,如果你没有太多需求,Chrome 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 PDF 阅读器,下一个 Weava 插件,也能给 PDF 做批注。

MarkDown 与图床

我原来在 Windows 的主力 markdown 写作工具是Typora,简单、轻便、所见即所得、完全本地化,配合各种云服务也能实现跨平台,完全符合我的要求。Typora 就是我的“舒适区”,现在要走出来,在 Chrome OS 里寻找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工具,很难。

当然,你依旧可以在 Chrome OS 里选择 Typora 和 PicGo,因为 Chrome OS 支持 Linux 环境(Fyde OS 也一样),前述两款软件均有 Linux 版本,自然可以使用。

不过 PicGo 的 Linux 版本格式为 AppImage,Fyde OS 的文件浏览器无法直接执行,用起来有点麻烦。同时,Linux 版本的 Typora UI 也十分糟糕 👇:

除了 Typora,我还在 Fyde OS 里用过 Linux 版本的 Visual Studio code、Atom、Boots Note 等主流文本编辑器。在用这些软件时,除了 UI 适配有问题,还会出现严重卡顿,电脑发热、风扇加速等现象,看起来是软件没有针对性的性能优化。

另外,这套 Linux 环境还有一个巨大缺陷——没有输入法。你只能在 Linux 软件里用键盘敲字母,无法输入中文。当然,你可以在 Linux 里再下一个输入法,Fyde OS 在官方说明文档里说明了方法

我没有继续在 Fyde OS 里继续沿用这套可以跨平台的工具,两个原因:

1.太麻烦了。安装拼音输入法很麻烦,PicGo 的安装也麻烦。

2.Linux 软件的 UI 太丑。我也不知道这是 Fyde OS 的问题,还是 Chrome OS 的问题,还是 Linux 的问题,还是都有各自的问题。

在我试用了多款软件后,我觉得 chrome OS 下最好用的 Markdown 编辑器是以下两款:

马克飞象可能是 Chrome OS 上最好用的 Markdown 编辑器,支持语法快捷键(见下图)和自动保存到本地。他最大的特色是能同步印象笔记,不过这个同步功能需要收费,一年 79 人民币,正好我用不上,我只拿祂当一个本地的编辑器。

![Screenshot 2020-08-25 at 21](https://cdn.jsdelivr.net/gh/dkphhh/img/Screenshot 2020-08-25 at 21.png)

马克飞象唯一的缺点是明明支持导出为 Markdown,但导出的形式居然是 .zip 压缩包,匪夷所思。所以我一般码完字立刻复制粘贴到 Caret,然后另存为 .md 文件。

Calmly Writer 实现了 Typora 的大部分特性------所见即所得、本地化,支持基本的语法快捷键,如下图所示:

![calmly writer](https://cdn.jsdelivr.net/gh/dkphhh/img/calmly writer.png)

图床软件我选择了 Android 应用小白图床,支持上传到 GitHub(16 元永久解锁),因为是 Android App 难免会有一些 UI 问题,不过祂已经是我体验过的这么多图床 App 里最好用的一个了。

当然,在一款以浏览器为核心的操作系统上,好用的 Web App 也不应该被忽略。 我找到了两款支持 Markdown 的网页应用:

mak 一个 markdown 网页应用,支持语法高亮和gist同步。

stashany 网页文本编辑器,支持 markdown 也支持其他编程语言,支持语法高亮,通过 Google 账号同步。

文档工具

Google 办公三件套+Google Drive,从易用性、功能性和与系统的整合程度上看,祂都是最佳选择。你当然还可以选择微软的Office Online,但从云文档的易用性来讲,Google 线上三件套比微软线上三件套好用,除非你充值了 Office 365 会员。

如果你选择用 Android App,那么微软三件套确实比 Google 好用。但在大屏设备上(准确来讲是大于 10 寸的设备),微软的三件套 App 需要 Office 365 会员。

其他工具

文本编辑器Caret 可能是 Chrome OS 最受欢迎的软件之一,用法和 Windows 下的笔记本类似,缺点是有一点 UI 上的小 bug,不过也无伤大雅了。

词典 MdictAndroid App,我在 Windows 上比较喜欢用 GoldenDict ,因为 Mdict 的 Windows 版本在高分屏上看起来总有一种模糊感,GoldenDict 在 UI 方面做得更好(在我看来)。来到了 Chrome OS,我就没什么选择了,Mdict 的 Android App 几乎是唯一支持 Mdd 音频格式和 CSS 排版格式的 Mdx 词典软件。我一般就用两个词典,一个是词根词典,另一个是朗文当代英英词典(LDOCE5)。

![](https://cdn.jsdelivr.net/gh/dkphhh/img/Screenshot 2020-08-28 at 23.png)

图片批注软件 Awesome Screenshot 支持导入本地图片。

PS:以上软件没有特别说明,均可免费使用。

* * *

相关阅读:

[2019-6-3-pc-software-list|Windows软件推荐] [2019-6-29-2-16|用了两个月,来说说我的 LG gram 体验如何]

阅读关于 国产Chrome OS——Fyde OS 的使用体验和软件推荐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人如何在工作中成为耗材?|文摘#20

机器没有取代人工作,但它让人的工作更辛苦了

亚马逊让美国的电商越来越发达,美国的仓库物流工人也随之变多,现在这个数字超过了 100 万。

伊利诺伊大学最近发了一篇关于仓库物流工人的研究报告。的研究发现,科技和自动化确实能够帮助工人减少“力气活”,但是,对工人的健康,工作满意度和精神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为在这个极度追求效率的行业,机器轻易地实现了对人的“暴政”。

首先,机器在帮工人节省了体力提高了效率,但管理层也相应加大了工作量。工人之间的正常交流也会被限制,甚至无法互相帮助。

其次,机器在辅助人的同时也在将人“机器化”。

报告指出,物流仓库里的工人会被装上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算出工人完成每一个标准步骤所需要的时间,然后通过后台的管理系统“追踪、分析、并实时告知工人自己的表现如何”。

工人之间会形成竞争,系统也会给他们设置“激进”的任务目标。

这种竞争关系贯穿了对工人管理的方方面面。据报道,亚马逊为捡货工人设计了一个叫做MissonRacer的游戏。在游戏中,工人之间互相竞争以更快的完成顾客订单。

研究者还提到,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情况是,机器能完全取代人的工作,同时也能会工人创造新工作,例如管理这些机器人,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新的工作机会很少,无法满足所有工人。

过去我们担心的是机器和自动化会取代人的工作,但现在看来机器并没有取代人,也没有让人的工作更轻松,而是在“奴役”人。

关于“效率至上”的迷思,我曾经在[2018-12-13-3-6|效率的逻辑讨论]过。虽然在那篇博文里我讨论的是媒介技术和信息流,但这两件事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他们试图通过简化/标准化的方法实现产品供应的规模化。

只不过今日头条提供的是内容产品,亚马逊提供的是劳动力,或者说亚马逊在试图将人“标准化”,变成一个追求效率的机器。

关于这件事,我的观点从来没有变过:

这种唯结果论的思维方式会把我们引入歧途,丢掉生活的意义。就像吃饭不光是为了填饱肚子一样,我们买书有时候也不是为了「干巴巴」的干货。康德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那么效率应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

“楚门世界”无处不在,我们可能被异化的 24 个证据

年轻人工作是为了未来可以不工作,不工作的周末和假期也仅仅作为进入下一周工作的充电阶段,人在工作中成为耗材。就像马尔库塞讲的:“人们并不是在过自己的生活,而是在履行某种事先确认的功能…占据极大部分个体生活时间的劳动时间是痛苦的时间,因为异化劳动毫无满足感,是对快乐原则的否定…个体绝大部分时间从事着同自己的机能和需要根本不协调的活动。”

***

如何正确地做自我介绍, 6 个模板供你参考

因此当我们绞尽脑汁想摆脱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束缚,找到所谓的“你自己”时,总会失败。即便在私底下写日记,也必然会有一个预设读者。用语言来描述“真正的自己”行不通的原因,也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公共性的道具,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时候,必然会改变部分自己,让自己服从于语言的规则。

***

中秋节,我到三和去问大神们的开心事

终于不再选择“受那个累”而来到三和开始“挨日子”的,不止老韩。三和的许多“老实人”曾经都是兢兢业业的正式普工,飞快的产品从流水线上流过,一套工程师设计过的动作一遍又一遍,压力在积累而存款却不在。他们最终放弃追逐“努力就能成功”的新自由主义肥皂泡,进入“活得过今天就不想明天”的消极抵抗状态。

***

在承担责任的那一刻,你就没有年轻的资格了

人在年轻的时候吧,你会觉得你可以跳进很多东西。你可以跳进叛逆;你可以跳进审美;跳进游戏;跳进虚无;但是,在承担责任的那一刻,你发现现实当中,不仅自己很无力,还有比你更无力的人,需要依赖你。在那一刻,你就没有年轻的资格了,你必须变老。我觉得这是一代人的精神写照。

***

管清友:2019 下半年,中国经济的 5 个重大变化

就像查理·芒格所说,宏观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而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在宏观周期的力量面前,每个人都很渺小,只能被动接受。如果对周期缺乏清醒的认识,微观上再怎么努力也很容易变成徒劳。


题图: Raoul Croes

阅读关于 人如何在工作中成为耗材?|文摘#2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生命因你而火热|文摘#15

本期文摘来自 5~7 月份本人的所见所读。最近挺忙~~(懒)~~的,这一期在我的 OneNote 里攒了好久。未来工作稳定以后或许能保持两周一更的速度。

👇👇👇
🌈**[我是男同,我不想成为你们的 “gay蜜” | 别的女孩来信](https://mp.weixin.qq.com/s/F-tyDvmA4QuvE0XZ78HZuQ)**

我时常觉得,对于很多以为认得我就有了“Gay 蜜” 的姑娘来讲,我和一支从香港代购回来的口红一样,都只是实用的、成本不高的“当代生活符号”。所以,她们对待这个关系的方式有时会令我感到尴尬和不安全。究其原因,是她们对 “Gay 蜜”有太多被流行文化塑造起来的期待,所以过于看重我是个 Gay 这件事而忽略了我的其他身份,有时候也不太顾及我的感受。

***
💻[**The Father Of Mobile Computing Is Not Impressed**](https://www.fastcompany.com/40435064/what-alan-kay-thinks-about-the-iphone-and-technology-now)

本文是 Fast Company 对艾伦·凯(Alan Kay)的采访。艾伦·凯讲了很多东西,但大体上依然没有脱离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理论。

媒介生态学理论认为媒介传播了什么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是如何传播的,也就是媒介的运作机制和原理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文中,艾伦·凯举了一个例子,说电话的发明让人类回到了口头社会,口语变得比书面语更重要了。因为,在电话发明之前,人类使用的通讯工具——信件和电报——都依靠书面语,这就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很多场合需要写作。

本文亦有中文版,由知乎用户ConanXin翻译:移动计算之父(艾伦·凯)没有被打动

***
🎬[**《玩具总动员4》的精巧与遗憾**](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256342/)

我不是太愿意看到这样的景象,这些关于性别政治、身份政治、肤色政治的浪潮,已经阻碍了美国电影工作者的正常创作过程。显而易见,不是所有人都受其影响,但从年初到现在,我们几乎在任何一部好莱坞 A 级制作中都看到了指向性极强,又与作品文本极其突兀的段落。

***
😫[**过劳一代**](https://mp.weixin.qq.com/s/offUzY6HRuVUt20hGNWbEw)

每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害怕,担忧未来。但这届学生太不同了。我那一届文理科学生毕业后都散落在各地的各种临时工作中:我在一个骑马农场;一个朋友做暑期保姆;另一个去了新西兰农场;还有一些成了漂流向导,然后转行为滑雪教练。我们并不认为第一份工作很重要,而是觉得这仅仅是一份过渡性工作,我们最终总会找到一份一辈子的职业,虽然路程也许蜿蜒曲折。

但是现在的学生坚信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不仅会决定他们的职业轨迹,还会决定他们余生的内在价值。我有一个学生申请了几十份实习工作和研究金项目都没成功,我对她说,她应该搬到一个有趣的地方,找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弄清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喜欢。她听到这话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这可怎么跟父母交代呢?我得找一份我自己有激情又很酷的工作啊。”

她对工作的期望概括了千禧一代所受到的的培养,即把找到一份既让父母满意(稳定,薪酬好,体面),也能受到同辈们羡慕(“酷”的公司)的工作内化为一种需求,并且还得实现他们所有童年优化教育指向的终极目标:做一份你自己有激情的工作。至于那份工作是职业体育运动员,Patagonia(户外服装品牌)社交媒体经理,创业公司的程序员,还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都不如给上述所有选项打勾重要。

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当千禧一代真的开始寻找那份梦想职业,并开始“活‘成人’样”,却感觉事与愿违时,又会怎样呢?

***
📸[**摄影家荒木经惟的妻子写的回忆录,重口味且一样离经叛道**](http://www.qdaily.com/articles/43193.html)

这是一篇好奇心日报在 2017 年刊登的书摘,书是《我的爱情生活》,荒木阳子的回忆录。荒木经惟名气大也活得久,所以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透过荒木经惟的镜头看阳子,而没有真正直视过她。这本回忆录把故事中阳子的人格「补完」了,也让他们的传奇爱情有了真实感。

***
🤷‍♀️[**一个「文艺剩女」决定相亲之后**](https://mp.weixin.qq.com/s/NKt7fiYeuHnTtjXIyxfQBA)

公园相亲角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在那里,处于适婚年龄的年轻人被简化成数字,年龄、身高、体重、房子、车子、收入,等等,由父母来进行数字和人的匹配,足可媲美当今的 AI 人工智能、大数据。但这种匹配方式,效率似乎很值得怀疑。

***
🤳[**名人文化加剧了这个时代的不平等**](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30529/c29inequality/zh-hant/)

把公众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从停滞的经济与长期不满情绪转移开来,在这方面新贵族们扮演了有用的角色。但他们的出现提醒人们看到几十年来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不公正的机会分配与报酬制度,乃至被侵蚀的公共机构。我们已经回到盖茨比的时代,或者比那个时代更堕落。我们时代的名人纪念碑变得如此巨大,令普通人的抱负相形见绌;普通人被告知他们只能让「神」来实现他们的梦想——在演唱会上挥舞他们心爱歌手的 logo、把他们的生活(以及数据资料)在 Facebook 上和盘托出;把苹果产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接受。我们知道,明星们并不希望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和他们一样。因为他们的成功就是建立在把其他人抛在身后的基础之上。

题图:煜翔 肖

阅读关于 生命因你而火热|文摘#15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用了两个月,来说说我的 LG gram 体验如何

在跟随了我大学四年的ThinkPad E450彻底报废后,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买新电脑了。鉴于有限的预算,和我未来的工作性质,我对这台新电脑的期许只有四点:轻、续航长、便宜,以及非联想及其旗下品牌。

我的购物决策过程非常迅速,当我们定下上面四点要求的时候,能供我选择的机器已经不多了,最后筛选下来,只有华为 Matebook 14、华硕 adol 14、以及我手上这台 LG gram 13(i3-8145u)。

为什么排除其他两项原因很清楚,LG gram 相较其他两台更轻,可扩展性更强,最重要的是,这是现在你能买到的最便宜的 ⚡ 雷电 3 接口电脑。雷电 3 可以外接显卡的特性对我来说意义不大,但是它能一根线解决充电和外接屏幕的需求,这是个 Killer Feature。

购机过程中唯一值得吐槽的点就是在我入手一周后价格猛降低 500,从 5499 降到了 4999。嗯,京东常规操作。

💻配置如下: 型号 132990-V.AA33C
屏幕尺寸:13.3
操作系统:Windows 10 Home
重量:965g
电池:72Wh
CPU:i3-8145U
内存容量:8G
硬盘容量:256G
屏幕:IPS (1920X1080) SRGB 96%
支持指纹识别和背光键盘  
尺寸:30.6X21.2x1.45~1.55cm
外壳材质:纳米碳镁合金
接口:Thunderbolt™ 3x1;HDMIx1;USB 3.1x2;Micro SDx1

i3 款所带来的性能牺牲是很明显的,随便打开一个大文件风扇就会开始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但好在我未来能用的“重型软件”只有 Chrome,加根 8G 的内存条它就能 Hold 住了。多余的硬盘位也被我塞了一个固态硬盘,我当时选的是 Intel 760p 256GB,如果现在买的话,国产固态硬盘的性价比似乎更高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加装固态的时候最好把原来 Sata 3.0 的速率硬盘插到空余的硬盘位上,将你的新固态插到原来的硬盘位,因为空余的硬盘位规格是 PCIE 3.0×2(右),原来的硬盘位才是 PCIE 3.0×4(左)。

这个机器的底盖并不好拆,螺丝都藏在脚垫和贴片底下,用小刀翘脚垫的时候很容易划伤背盖留下痕迹。为什么我这么清楚呢?因为我就划到了,还不止一处 😫。

值得吐槽还有外观和材质。白色虽然好看但是不耐脏,但似乎 13 寸的 LG gram 国行只有白色可选,我只能每天拿纸巾擦背盖和键盘。碳镁合金的材质摸起来确实很像塑料,反正每一个摸过我电脑的人都会问「这是塑料的吗?」

虽然我刚刚一直在说缺点,但我对它还是很满意的。

这台电脑在很多评测中都是「最轻的笔记本电脑」,我不知道这个「最轻」到底是夸张还是事实,但就我个人体验来看确实很轻,平时习惯了这台电脑,再摸我朋友的 MacBook Pro 13‘(1.35kg),重量上的差距能很明显地感受出来。

用这台电脑我也从来不担心电池的问题,反正我从来没把电用完过。72Wh 的电池在我能找到的 13 寸笔记本里是最大的。笔记本的续航基本就看电池大小,不像手机还能靠软件弥补,所以电脑电池有多大基本就能决定它的续航水平。另外,我修改过系统的电池策略,把不插电时 CPU 的最大性能限制在了 90%,这也能一定程度上延长续航时间,不过牺牲了一部分性能。

屏幕和音响效果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属于这个价位的常规水平。我没有用过特别好的屏幕,也没听过好音响,所以我对这方面没有什么要求,但可以肯定它比我原来的电脑好不少。

其实一台 PC 值得说的地方并不多,或者说所有能被抽象成数字的体验都不值得多说,而一台 PC 不能量化的地方——软件——控制权在微软手里。对于用户来说,用电脑也不是用硬件,而是用软件。所以,我做了一页 Windows 软件推荐列表 👉[2019-6-3-pc-software-list|Windows软件推荐]。

这台电脑对我生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当续航和重量不再成为我用电脑的阻碍时,我发现电脑比手机更易于使用。这里的用途包括但不限于:浏览网页、通讯、写作和游戏。当然这可能和我个人的使用习惯也有关系,我本来就更适应 PC 端的软件环境。

电子产品是用来改善生活和工作效率的工具,但人和工具都有一个磨合期。对于一个每天需要通过各种电子设备完成工作的人来说,「最好」的硬件和「最好」的软件都不能带来效率的提升。长期在同一软硬件环境下适应出来的习惯与肌肉记忆才是提升效率的最终「利器」。

所以不要轻易相信「XX 比 XX 好用」之类的鬼话,好用的从来不是工具,是人。

***

🌆 题图:llodo.com

🌆 插图:我自己拍的

阅读关于 用了两个月,来说说我的 LG gram 体验如何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夜深了,我们聊聊iPad OS和「生产力」的未来

苹果这届WWDC最重磅的产品当属两个,一个是 Mac Pro,还有一个就是独立出来的「iPadOS」,关于这个独立出来的新系统究竟长什么样,你可以看 👉这篇文章

要是 2 年前,我看到一个独立的 iPadOS 肯定能兴奋地睡不着,不过现在看到 iPadOS,我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想笑。苹果在软件生态方面的号召力无人能出其右,结果 iPad 上能用的专业软件也就那么几个,大部分功能和 PC/Mac 上的「完整版」比还有欠缺,对「生产方式」对颠覆也仅限于极有限的几个行业。

如果你是设计师,现在支持无线连接 Mac 的它能替代数位板,独立使用时 iPad 也是一台不错的移动绘图工具。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文字工作者,iPad 码字也不错,当然这是在不考虑键盘盖手感和那局促的屏幕大小的前提下。在教育领域,iPad 的表现也有目共睹。但是在工业领域、在企业办公领域,iPad 依然无法撼动 x86 的统治。

我倒不是对 iPad 失望了,只是它改造「生产方式」的速度远远没有 iPhone 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速度快,所以哪怕苹果动静再大,要具备真正的可用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还得等好久。尤其是中国这个「先进生产方式」分配极度不均匀的国家,哪怕有更先进的工具,你给一群不会用的人他们也会觉得这玩意儿用的不顺手。

这是用户习惯的问题。那些说 iPad 效率没有 PC/Mac 效率高的人大部分都已经有五年以上 PC/Mac 使用经验,已经形成了使用习惯和一套稳定的工作流,这个时候再迁移到其他平台肯定会出现巨大的不适应。

你能让国企/事业单位里 50+的叔叔阿姨对着一台平板工作吗?大部分人会觉得屏幕太小,外接屏幕他们又不知道转接头怎么插。会计会觉得在 iPad 的 Excel 里输入公式不方便,iPad 的沙盒机制对于习惯了 PC 逻辑的普通文员更是摸不着头脑,他们更习惯在桌面新建文件—编写文档—Ctrl+s 保存的工作路径——哪怕这种工作流十分反直觉。

所以「iPad 是给小孩用的」是非常准确的说法,这不是因为 iPad 没有生产力,是因为小孩对「生产力」这个概念没有偏见。

科幻作家,《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 Douglas Adams 提出一个(认知层面的)科技三定律: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 15-35 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希望 35 岁以后,已经习惯庸常生活的我们,还能够接受下一代改变「生产方式」的工具,哪怕它最初看起来像一个给孩子的玩具。

***

📚 延伸阅读:

iPad 生产力指南

最棒的十个 iPad 应用有哪些?

🌆 题图:

iPhoneHacks

阅读关于 夜深了,我们聊聊iPad OS和「生产力」的未来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算法或许是塑造「缸中之脑」的工具|文摘#14

GQ 特稿记者刘敏:如何成为细节捕手 - 全球深度报道网

刘敏,aka 熊阿姨/auntbear,是我比较喜欢的特稿记者之一。如果记者分三六九等的话,能写特稿的记者大概属于金字塔尖的那一拨人。在不准有深度时政报道的中国,写民生故事的特稿记者是最接近「新闻理想」的那一拨人了。

***

🍎苹果不做 A/B test

如今,在引领时代的科技业界,有两种思潮。一种是大部分科技公司,如头条、Facebook,相信数据、相信算法,在产品设计或内容上不知道如何取舍,就干脆交给用户取舍,做一个 A/B test——A 版投放给一部分用户,B 版本投放给另一部分用户,然后比对数据,那个好就采取那个方案,逻辑非常合理。这种逻辑背后的预设是「人民群众喜欢,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另一部分,算了,不是一部分,只有苹果,敢做出「强奸」用户的设计。

我不评价这两种谁更好,但我希望苹果的队友更多一点。因为,作为一个消费者,我知道垄断和独裁是同义词,有选择权才有真正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不仅仅是我可以选择不同的消费品,还意味着我可以用我手上的钱为我认同的价值观投票。

***

📱知道你离不开手机,所以我们来聊聊这种现代病和治疗方案-声东击西

这一期声东击西的播客又讲到了极简数字主义。这个话题被西方媒体讨论过很多次,可能到人类整体对数字技术有一个全面认识之前,这个话题都要再被翻来覆去讨论很多次。我们现在处在的阶段是我们知道生活不应该被手机(或者说互联网技术)完全掌控,但是我们又无法抛弃技术给我们生活提供的便利——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代生活的「水电煤」。

这个话题背后可以牵扯出深层次的哲学讨论,例如技术的伦理,也就是技术对生活介入的底线。三位主播讨论的主要是「自己似乎过于依赖手机了」,在这里我想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媒介技术对人的影响。

最近华为 AI 拍月亮引起的争议——被算法处理过的月亮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月亮——就是值得人思考的案例。人类的经验和认识能力是有边界的,当我们使用的媒介工具开始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和「创造力」,并向我们呈现出一个被它「处理过」的世界时,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这是另一种缸中之恼的情景。

如果华为的案例还可以用「手机摄影就是图个方便」这种话来消解问题的严肃性,那么面对 Facebook 干扰美国总统大选这一事呢?当算法成为把关人将信息呈现在你面前,左右你对总统候选人的看法时,算法就已经开始改造你对世界的认知了。

技术当然无罪,但是当一个技术能够影响上亿人时,作为被影响对象的我们是不是应该站出来做点什么?当你选择方便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的代价是什么。

题图:李志 2018-2019 跨年演出截图

阅读关于 算法或许是塑造「缸中之脑」的工具|文摘#14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世界在下沉,但我们不应该狂欢|文摘#13

《爱,死亡,机器人》的背后,是这样一本杂志和几部电影,赋予了它精神与骨血

《爱,死亡,机器人》的美学体系延续了上个世纪的科幻传统,只不过这种视觉语言在 2000 年以后逐渐消失了,直到最近今年雷德利斯科特又开始拍科幻片(《银翼杀手 2049》和几部《异型》前传》,它才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里,不过《爱,死亡,机器人》才算是真正的回潮。毕竟,斯科特已经是 80 岁的老导演了,对于他来说,赛博美学是重复自己的过去,对于《爱,死亡,机器人》背后的年轻主创团队,这是承前启后的延续。

济南,新的互联网审核之都

The Verge 之前写关于 Facebook 审核团队的文章时言辞是十分尖锐的,重点在于挖掘审核工作对人身心健康的摧残,顺便再把 Facebook 批判一番。毕竟,在美国骂 Facebook 就跟在中国骂今日头条一样,没什么门槛,在中美知识分子眼里,这两样东西纯粹是帮 loser 消磨时间的工具,没有对社会产生什么价值,骂一骂天经地义。

记者站这篇《济南,新的互联网审核之都》态度就温和许多。把审核产业对城市、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说得很透彻:对城市能拉动就业,对企业能降低成本,确实是大好事。至于山东「主动」引入审核产业这个做法,我只能说他们又给中国的地域黑事业添砖加瓦了,还是说他们真觉得自己根正苗红适合干这个?

这是五年来最美好的 Apple 发布会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科技公司,一种是苹果,一种是其他。苹果的产品从来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激发创造力。换言之他们在意的从来不是更快的处理器,更好的摄像头,当然,为了发挥大家的创造力,他们一定不会在硬件方面吝啬。

By the way,我乐见苹果成为这个世界的新宗教,为什么?因为「Apple has always tried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世界在下沉,但我们不应该再狂欢了。

互联网新人待价而沽

经济周期波动加刷新纪录的毕业生人数。这届年轻人不好找工作的问题恐怕只有灭霸的响指能解决了。

Inmates in Finland are training AI as part of prison labor(芬兰公司雇佣监狱犯人做数据标注)

Ai 是高端技术产业,训练 Ai 是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人通常被叫做 Ai 民工。和码农这种自嘲称呼不同,他们的工作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就是民工。 去年,国内就有媒体注意到活跃在国内乡镇县的数据标注产业,让无数农闲时节的小镇青年和妇女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但好歹是份对着电脑的工作,高科技,有面子。这些媒体用一种猎奇的视角记录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将他们的愚昧无知挑选出来供读者消费。

The verge 这篇写雇佣监狱犯人左脚 Ai 的文章倒是之列指出了这一点,This type of job tends to be “rote, menial, and repetitive(这是一种 重复性的 低端劳动)。

我们总是习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俯视低端劳动者,殊不知这个世界的历史从来都是他们创造的。**工业革命不是瓦特创造的,是蒸汽机厂的工人创造的。**百年之后,当我们的后代在家里享用各种智能设备时,这些设备里还会有 Ai 民工们训练出的代码。可悲的是,没人会记得他们。更可悲的是,他们还要被打上低端人口的标签。

延伸阅读:人工智能的数据标注:盲人和象,巧妇与米

这些富人家长把子女“买”进名校,只是为了自己 纽约时报把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谎言拆穿了,仅此而已。这件事情引起的反响,并没有超出这个事件本身。大学会因为这件事情加强招生审查,但是这个问题的症结其实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这是一个无法短期解决的问题。

Watch this mesmerizing animation that shows how quickly couples move through relationship stages(从初见到结婚:我们结婚的速度相比 1970 年代有什么变化?)

一副斯坦福大学做的恋爱关系进程表。总的来说现代人对结婚这件事情更谨慎了。从图表中看,以前的人很少会经过同居这个阶段,似乎就是在荷尔蒙的作用下一下子就把终身大事给定了。但现在人趋于理性(或许是看见了太多失败的婚姻?),对婚前同居生活越来越重视。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认知是:爱情是一时冲动,婚姻是细水长流。但更加审慎的婚姻观似乎让人类越来越不浪漫了。

延伸阅读:快性,慢爱:为什么千禧一代越来越晚结婚?


题图:自己拍的

阅读关于 世界在下沉,但我们不应该狂欢|文摘#13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描绘一个自动化的未来

从历史的角度看,所谓的生产力发展,就是一个人类逐渐退出生产环节的过程。

人类的交通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早的交通工具就是人的两条腿;然后是马车,但马需要人类驯养;然后是自行车和汽车;发展到现在,人类已经发明出了自动驾驶的电动车。交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逐渐减少劳动,逐渐依赖机器自动的过程。

农业也一样。最早的农业,种地需要人刀耕火种,从刨土到播种到收获再到最后的加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的参与,犁地机的到来解放了刨土环节的人,播种机取代了播种环节的人,收割机取代了收获环节的人,脱粒机取代了加工环节的人。发展到现在,依靠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控农业大棚内的环境数据,自动排水、加湿、施肥,农业自动化的水平离无人化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从前我们讲自动化,可能最早映入脑海的是工厂里整齐划一的机械臂,他们最符合我们关于自动的定义,但从计算机诞生的那一刻,自动化的时代就已经来了,计算机最早实现的是信息自动化。一台联网的计算机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处理工具——它能生产、发布、检索任何信息,就像乔布斯在 1980 年代接受采访时所言:计算机是「人脑的自行车」

计算机带来的信息自动化发生在方方面面。过去人类要在一本书里找到某个词,只能把这本书从头到尾都看一遍,但在计算机里,要在一份文档里找到某个词,你只需要用鼠标点「查找/替换」这个按钮。

但计算机带来的自动化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如今的计算机已经从「自行车」发展到了「汽车」,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它也能「自动驾驶」电动车。

其实人工智能就是自动化。现在的互联网和技术圈子里,讨论计算机的自动化时,他们不太愿意用简单的「自动化」来概括这项技术,他们更喜欢「AI」或者「人工智能」这样更具有未来感的词汇。但其实,我们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真的只是信息处理的自动化而以。至于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人工智能」来包装,可能他们只是出于营销和融资的考虑。

为什么人工智能是新的自动化?我们回来看看前面举的两个例子——交通工具和农机具,技术的发展让类逐渐退出了生产环节。而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在信息处理这个生产部门,取代人类的位置。

如今的人工智能技术,通俗来讲,就是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习得某项能力,然后在需要这个能力的生产环节里做到取代人类,这就是所谓的机器学习。举个例子,目前医生诊断肺癌时需要借助 X 光片。我们可以也可以根据肺癌患者的 X 光片影像特征设计出一种算法,来识别 X 光片,并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肺癌,但这个算法需要不断修正,以提高准确性,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医院里大量肺癌患者的 X 光片),对算法进行训练,但这个识别算法的准确率达到一定水平以后,AI 就可以上岗了。目前,上海已有医院引入 AI 辅助筛查工具进行肺癌的诊断。

图像识别就是一种信息处理。人类医生在岗位上的大量诊断经验其实是人类版的「机器学习」(或者说「机器学习」实际上是让机器模仿人类的学习过程),只不过一个医学生需要长达数十年的临床训练才能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看一眼 X 关片就能下诊断的医生,而专用的算法可能只需要两个月,毕竟机器不需要休息,只要不停电,它可以一直学习数据库里的资料。而且,AI 相较人,还有稳定性更强的优势,AI 不会因为身体或精神等原因判断力下降。

现在的 AI 不仅能做简单的判断,还能根据同类样本的特征进行生成。

在色情网站上流传的 deepfake 「换脸」AI 其实也只是根据人脸的肌肉运动特征,将一个人的脸「移植」给视频里的另一个人。如果让人类通过后期处理的方式将一个人的脸「移植」给视频中的另一个人,并且保证在脸部表情运动中不漏馅儿,是很难的,而且工程量极其浩大,但依靠专用的算法就省时省力。

this waifu doesnot exist 是一个生产动漫女性人物头像的 AI,它也是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输入大量的女性动漫人物头像,学习动漫人物的图像特征,然后输出随机生产的人物头像。这个 AI 相较于上面说的诊断肺癌 AI,实际价值不大。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既然 AI 能够生成头像,有朝一日他也能生成完整的人物插画,甚至更进一步,生成有剧情的漫画。毕竟,AI 的学习都是基于特征,漫画的剧情其实也有一定的套路和特征,只要同类样本够多,AI 没有理由学不会。

当然,这就牵扯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 AI 能够画漫画、写小说、甚至于写诗、那么 AI 到底有创作能力吗?

当然没有,从现在的机器学习原理看,AI 并不是正在的「创作」,而是根据特征模仿,即便是写作,也是根据它习得的「套路」写,有点类似于学生在写作文时「套模板」。

AI 带来的自动化,可以将人类从信息处理方面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例如你是一个设计师,每到双十一,618 这样的电商狂欢日,上司就要你设计一堆商品宣传页,沾满商城的 banner 位和轮播图。设计师接到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以后基本上都会上各种「X 图网」下载一堆模板,然后把产品图和价格改一改就交了。如果有一个「促销图生成 AI」,已经学习了百万种模板,设计师只需要把产品图和文案输入进去,AI 就能自动生成宣传图。这就是 AI 带来的生产力解放。

那么人类的工作会被 AI 取代吗?从前面对 AI 这种自动化的定义来看,他只能适应模式化的工作。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工作是大量的重复劳动,或是有规律可循的工作。我们很难确定那种具体的岗位会被取代,但是如果你的工作内容创造性不强,是很有可能被取代的

其实我更愿意已一个乐观的态度看到 AI。作为工具的 AI 不可能取代人的地位,只会占领把人当工具用的岗位,例如翻译。对于社会而言,这种技术的普及会让生产力呈指数级上升。对于人来说,他们也能脱离原来枯燥乏味的工作,去更有创造性的岗位。

但是,每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似乎都会带来动荡。

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生产,也带来了卢德运动。机器带来的生产力提高让工人阶级成为牺牲品,失业工人发起了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这场 19 世纪初爆发于英国的运动就像是随后席卷欧洲的共产主义运动的预演。

200 年前的这场共产主义革命没有带来真正的共产主义,如果 200 年后再爆发一次革命,结果就犹未可知了。


题图来源于网络

阅读关于 描绘一个自动化的未来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小米的原罪

小米的原罪大概和如今隐隐感到天花板存在的大多数人一样,是穷。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讲,小米面对的危机从来没有消退过。从 2011 年诞生时的出货困难,被媒体戏称「耍猴」,到 2015 年情况稍稍好转后被高通的 810 坑,再到华为崛起,自己的互联网主场被华为侵蚀,而线下 OPPO、Vivo 强邻环伺,自己囿于利润不高也拿不出钱补贴线下经销商,想要维持现有市场就只能继续贯彻「性价比」,然后继续不赚钱,继续穷。

因为穷,没有钱研发自己专属的硬技术。当年「我心澎湃」的澎湃芯片只出了一代就没了下文。众所周知,研发芯片是需要巨量投入的,而且对一款手机而言,芯片是最影响体验的部分,但当年搭载澎湃 S1 的小米 5C 体验却并不出众。华为也是从 2013 年的麒麟 K3V2 开始,在连续推出几代性能不足,饱受诟病的麒麟芯片后,在 2015 年的麒麟 950 上,才打了一场翻身仗。卖手机的华为终端背靠华为集团这颗大树,即便手机性能不行,搭载麒麟芯片的 Mate 和 P 系列销量不大,也有足够多的钱,能憋两年继续投资研发。以手机为主营业务的小米,如果手机销量不好,在竞争剧烈的国内市场,可能都没有办法撑过一年,反倒还会连累其他业务。

在某种程度上讲,华为终端就像一个争气的富二代,天塌下来有爹撑着,他不需要想着赚钱,他只要好好学习,总有一天能能挣大钱。小米手机就像千千万万普通家庭出身的人,找了一份收入不错但很辛苦的工作,他也志向远大,也想好好沉淀一下自己,然后跳出这个环境更上一层楼,但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不能任性,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要靠他的工资继续读书呢。

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非常残酷,这里的消费者无比理智,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产品是好产品,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拿钱投票。所以面对这个环境,小米 9 选择继续保持「性价比」按兵不动,避开华为和 OV 的价格区间是最好的选择,小米 9 选择的市场还是那些在意「性价比」的米粉,顺便笼络一下王源的粉丝,这群人不是要去见大客户的企业中层,也不是党政机关的干部。小米的手机业务现阶段不赚钱是肯定的,但只要能把他的「弟弟妹妹」们培养起来,小米集团这个「大家庭」,就有「阶级跃升」的希望。

我们已经见过了很多同行的「黑科技」,再看靠「堆料」而成的小米 9 当然不是一个出彩的好产品。但是足够便宜,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就是吸引力。**对于小米来说,小米 9 的历史使命就是走量,在红米品牌成长起来之前,它要拉动小米手机的整体销量,保证小米在 2019 年的手机市场上不掉队,仅此而已。如果我们想看有突破的小米手机,或需要等到下半年的 Mix,或者明年的小米 10。**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红米能成长起来,分摊「大哥」养家糊口的压力。

私心上讲,作为消费者,我也对小米 9 不太满意,觉得它不够「性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也讨厌小米一贯很「low」的营销方式。但这些在商业上是 make sense 的,毕竟,现阶段小米的任务在 H、O、V 的围追堵截下是活下去,而不是当开拓者。


原载于知乎提问「如何看待小米 9 的最终定价 2999 元起?反映了小米的什么策略?」下。

题图来源于网络。

阅读关于 小米的原罪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聊聊小米9、三星S10和计算设备的未来

昨天(2019/2/20),小米 9三星 S10相继发布。他们的配置和价格已经在两家的官网上公布出来了。小米 9 系列售价 2999 元起,三星 S10 系列尝鲜价 5300 元起。

这两款手机单论硬件配置大同小异。就像主流的科技媒体说的那样,如果能给三星 6000 元档位的手机打 90 分,国产 3000 到 4000 元档的手机就能打 80 到 85 分。对于消费者而言,两者在体验上的差距远没有价格差距那么大,甚至可以说国产手机在「性价比」上,狠狠地甩开了三星。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没有公开主摄像头的具体信号和参数,只说了 1200 万像素和 f/1.5、f/2.4 可变光圈,而小米使用的是索尼的 IMX586,1/2 英寸的 CMOS,4800 万像素 4 和 1,输出 1200 万像素的照片,也就是说单位像素面积达到了 1.6μ,光圈 f/1.75。这颗摄像头的尺寸是目前仅次于华为 P20 Pro 和 Mate20 Pro 系列上那颗 1/1.73 英寸的 IMX600。不出意外地话,大部分手机厂商 2019 年能用到的最好的摄像头就是这款 IMX586。这也说明小米在和上游供应链的合作上依旧没有达到华为和苹果那样可以任性定制的程度。当然,小米的数字系列旗舰一般都是采用通用方案的「水桶机」。在下半年,我们或许能见到索尼(或者别家)为小米独家提供的摄像头。

互联网服务是小米手机在「硬件利润不超过 5%」这个「紧箍咒」下重要的盈利点。但小米 2018 年国内销量暴跌 35%,能够实现增长全靠国际市场。这对于小米来说并不是说明好消息,因为小米在国外的手机价格依旧不高,不能为其带来多少利润,并且海外版的手机内置 Google 服务,所以也不能为小米带来互联网服务的用户。国内市场销量走低,就意味着小米的互联网服务用户更少了。在发布会前一直给网友「打预防针」要涨价的小米依旧保持了性价比,或许小米还是想在国内市场「冲量」,让跟多人在小米上为互联网服务花钱(或者看广告)。

顺便一提,在手机市场饱和的背景下,苹果讲的新故事也是互联网服务。但在手机销量不高的情况下,互联网服务用户数量不会增长。从苹果最近一系列动向来看,未来苹果的旗舰机或许不会涨价,但价格依旧会很高。苹果增加设备销量的办法可能是推出更多廉价设备,老款设备的价格可能也会降得多一些。

以上这些再一次印证了我此前的观点:[2018-10-2-3-5|智能机已经和 PC 一样无聊了吗]。

虽然每年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技术,但是随着产业链得高度整合和快速迭代,一年以内这些新技术都会迅速普及。以屏下指纹为例,2018 年初,VIVO 推出第一代屏下指纹技术(可用度低)https://www.pingwest.com/a/151368,之后便是手机厂商集体对供应链技术进行改进,2019年推出的大部分主流价位手机都将搭载新一代高可用度的屏下指纹技术,也就是说,这个技术的普及只用了一年。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好事情,但这也说明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到达了天花板,和PC行业一样,大家的主流产品都将是现有供应链方案的整合,我们将越来越难看到让人兴奋的产品。

那么计算设备的未来在哪里呢?

三星在昨天夜里给出的方案是折叠屏,还有一部分「玩家」给出的方案是扩展坞。巧合的是,就在不久以前,也有媒体曝光了苹果申请的几个专利,既有可折叠设备也有扩展坞,看起来苹果也没有想清楚(所以全都保护性注册一下)。

如果让我来预言未来,我会选择扩展坞,因为这符合计算机小型化的历史规律。不过折叠屏和扩展坞并不矛盾,我认为折叠屏是一个适用范围更广的未来,而可折叠设备只会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具体来说,未来的 iPhone 可能有两个版本,一个普通版和一个折叠版,可折叠的 iPhone 或将取代 iPad。

扩展坞的存在或许将让更大的个人计算设备——例如笔记本和台式电脑——变成专业设备,除非你从事视频后期或 3D 建模这类需要大量算力的工作,对于大部分普通人,一台手机提供的算力足够日常使用了,他们需要的只是更大的屏幕——这就是扩展坞存在的意义。

这种所有计算平台融合的趋势很早就出现了。在 2011 年的时候,摩托罗拉就推出过一款可以接入笔记本扩展坞的手机,型号为MOTO ME860,插入笔记本扩展坞后运行内置的 Ubuntu 系统。扩展坞本身不提供算力,只提供电池。不过这款手机很快就消失在大众视野里了,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浪。雷蛇近期也公开了他们为雷蛇手机准备的笔记本扩展坞,雷蛇的方案和苹果专利申请书上的方案类似,是将手机插入触控板区域当触控板使用。

那么我们能很快见到这些方案的普及吗?不可能。因为现如今无论是 Android 还是 iOS,本身都是为触屏设备设计的操作系统,他们的系统和软件在交互方式上与笔记本的桌面系统大相径庭,**即便在硬件层面上,这个方案的实现难度和成本都不高,但在软件层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已经倒下的锤子和它的TNT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出的 UI 方案,虽然完成度相比华为的电脑模式和三星的 Dex 模式更高,但软件适配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两个厂商单打独斗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所有 Android 厂商齐心协力,共同制定软件标准。Google 研发新系统Fuchsia也可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毕竟,这些问题都是 Android 的碎片化导致的)。

微软早就预见了全平台融合的趋势,所以跟着 Windows10 一起新推出的UWP 应用能自适应各种屏幕大小,只要开发一款 UMP 应用,就能在 XBOX(电视机)、PC、手机(Windows Phone)里运行,无需单独适配。但是现实是残酷的,Windows Phone 死了,开发人员对开发 UMP 应用热情也不高,Windows 依然只能活在笔记本和台式机里,无法进入小屏幕。

唯一有可能掀起平台融合趋势的公司,只有苹果。只有苹果对自己的系统有绝对话语权,只有苹果能号召开发者重新编写软件适配新标准。而且苹果现在也确实打算这么做,2017 年,彭博社曾报道,苹果计划把不同设备上的应用集成起来,开发者将能够开发一次应用程序,在 iphone、ipad 和 mac 电脑上运行,实现 iOS 和 macOS 的应用程序兼容,该计划名为“Marzipan”,今天,彭博社又放出消息称该计划将在 2021 年完成。虽然就在半年前——2018 年 6 月 6 日——的 WWDC 大会上,苹果的软件工程副总裁明确表示没有融合 Macos 和 iOS 的计划。

总有一天,所有计算设备的边界都会模糊,而所有的软件,都能以最合适的形态出现在不同的屏幕上,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文内图片来源于网络

阅读关于 聊聊小米9、三星S10和计算设备的未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