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作用也类似
大脑的空间是有限的,毕竟一个人的神经元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你可以把推文视为指针、地址或助记符,其目的是帮助你记住那些更深层次的原则。

笔记的作用也类似
大脑的空间是有限的,毕竟一个人的神经元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你可以把推文视为指针、地址或助记符,其目的是帮助你记住那些更深层次的原则。

标签/文件夹系统,最大的限制不在它本身,而在于人类的大脑,或者说思维方式。人类的思维,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严密,因为思维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标签/文件夹系统,无论是简单的一维,还是层级复杂的多维,一旦笔记数量突破临界点,就会陷入混乱,原本能提升检索效率的标签/文件夹,就会给使用者带来巨大的心智障碍,因为它不记得一条笔记应该 A 标签(文件夹),还是 B 标签(文件夹)。
深以为然:
各种效率工具的目的无非是时间管理,而各种笔记软件的目的也无非是知识沉淀,做好这两项对于纯文本来说绰绰有余,而我们的人生也大概率就是做这两件事。OBTF(One big text file)在 2005 年的时候非常流行,在软件行业发展了十几年之后,越来越多人又回归到了这个概念。 来源:用纯文本作效率软件 -#10
现在突然对所谓的「永久保存」没什么执着了。
信息的永久保存在这个时代真的有意义吗?
如果我需要找某个信息,例如撰写 prd 的格式和方法,我不必纠结于要找到特定某一篇大家都说好的教程,我只需要在 Google 检索,找几篇看着像样的学习就可以了。
如果是要查找某一篇经典的网络文章,即便原链接已经失效,网上也会有人转载和存档。如果没有,说明不够经典。
第一次知道
原来在互联网的规则中,外界给你发送任何信息,接收端必须得在 3 天 72 小时内处于可接收状态,信息才会收到。如果超出这个时限,那这些消息就会像掉进大海中的石子,再也没有找到的可能了。
但集体决策也容易引发新的认知障碍,比如因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趋同思维”,因利益相关和防卫心理而产生的“动机性盲视”。
来源:京东无战事
用 txt 做 PKM,也属于[赛博苦行僧]行为。这个行为,有点类似于让自己的大脑像计算机那样运转,有点反人类了。
优秀的产品来源于优质的灵感,优质的灵感来源于充分的积累,充分的积累来源于将海量信息系统整合。所谓天赋、创意,背后拼的都是底层系统构建的能力
来源:优秀的产品来源于优质的灵感,优质的灵感来源于充分的积累,充分 - 即刻 App
yes ind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