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文化

Dkphhh Created@

因此,我们要同样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信念上瘾的特质,不要再幻想公共言论自由会在没有监管和其他形式的话语限制的情况下向理性倾斜。在某些情况下,言论限制和严格的互动规则可能是正确的选择

20240709074927.webp

阅读关于 2024-07-09 07:49: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Yes indeed

“事实上,那些真正能够做对、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做好过的人,他们一路走来,心里非常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么不容易,所以,他们会不吝机会去鼓励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 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测试方法: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做好的人一样,给予别人真诚的鼓励而非嘲弄。 尽管那些能真正做对、做好的人有时也会给出负面评价,但这些评价通常是建设性的负面评价,并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

来源:微博

阅读关于 2024-07-04 21:03: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休闲时间要么被同化为工作时间,呈现为工作场所里的“娱乐”元素(放映室、游乐室、休闲的着装规范、宠物收容处等),要么本身已成为劳作和竞争的场所。有时,这两种形式还会同时上演。因此,现代工作一族习以为常的一轮接一轮的周末狂欢表明,他们根本无法摆脱工作的全面束缚。因此,当代休闲时间的无聊感是更深层次的精神萎靡的外现。当个体切换至工作自我时,这种萎靡感就会下降。根据这种分析,无聊是政治性的,因其投射出在劳动和自我的配置中一切都不顺利之感,个体无望地拘滞于罗网——我在其他作品中称为“工作理念”(the work idea)——之中。

20240703072907.webp

阅读关于 2024-07-03 07:29: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无聊是政治性的,因为它说明了与我们同在的空虚和非自主性的本质。阿多诺说:“如果人们能够主宰自我和生活,并且没有陷入一成不变的境地,无聊就不是一种必然状态。无聊是对客观乏味的反映。正因如此,其处境类似于政治冷漠。”(45)

20240701081120.webp

阅读关于 2024-07-01 08:11: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然而,阿多诺立刻,或许说如出一辙地粉碎了他自己的理论希望。在某种程度上,这来源于他自己根深蒂固的知识精英主义。他指出,许多人声称在自由时间享受“爱好”,例如人们想象中摆满木工用具的地下室,或堆满高尔夫球杆和钓竿的棚屋这些场景,而这些“爱好”只是使人们忘却了自由时间的不自由。因此,我们能想到的关于“爱好”的最具理论意义的定义之一就是:“‘爱好’这个表达相当于一个悖论:人类将自我视作具体化的对立状态,是受到全面干预的总系统中,一片不受外界干扰的生命乐土,而现下又将自身具体化,正如劳动和自由时间的明确分化。”

20240701080508.webp

阅读关于 2024-07-01 08:05: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自由时间”——阿多诺用讽刺的引号(我们现在称为“着重引号”)把这个短语括起来——“正逐渐趋向于其自身的对立面,并且正在成为对自身的一种嘲讽。因此,不自由正逐渐吞噬着‘自由时间’,而大多数不自由的人对这一过程并不知情,正如他们对不自由本身并不知情一样”。(39)人们一旦察觉到这一点,扮演着劳动世界隐形管家的自由时间之束缚也许就会土崩瓦解。

20240701075925.webp

阅读关于 2024-07-01 07:59: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事实上,《自由时间》简短而有效地提炼了阿多诺文化批评中所有独特且有趣之处的精华。该文的基本主张众所周知:在后资本主义背景下,工作理念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工作以外的时间也被效用、同化和周而复始的消费循环等命令占据。所谓的自由时间——周末时间或下班后的时间,那些说着“谢天谢地,今天周五了”的时候和休闲时间——其实根本不自由。希腊式理想的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古希腊语中的“σχολή”),意味着除了对终极实在的思考之外,完全无忧无虑的时光。与之不同的是,所谓的自由时间是有先决条件的、绝望的。阿多诺说:“自由时间受制于它的对立面,它所处的对立关系确实赋予了自由时间某些本质特征。”(37)这些特征包括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自由时间在某种深层或切实的意义上是娱乐性的,而实际上,它为大量错综复杂的工作本身充当电池充电站。阿多诺在这篇文章中继续写道:“(自由时间)取决于社会条件的总和,这种社会条件继续让人为之着迷。” 下班的时间并非真正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下,下班是为了让你休息,消费,以更好地上班。我们下班也是在为资本主义机器打工。

20240701075146.webp

阅读关于 2024-07-01 07:51: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一种哲学上的「媒介即信息」。

20240627231358.webp

20240627231310.webp

阅读关于 2024-06-27 23:13: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效率的逻辑

信息聚合工具(例如 RSS 和今日头条)本质上和流媒体平台,以及 kindle,是一类东西。他们就像一个水龙头,你一打开它,水(各种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这些东西都是为效率而生的,效率这个词里有一套价值判断的规则,简言之即保留重要的东西,去掉细枝末节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重要的呢?流媒体平台在做这个判断的时候回答,声音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在交互设计中,一切为听服务,弱化了专辑封面和其他metadata,至于什么专辑附赠的海报,小卡片,统统没有了。在这套逻辑里面,上述这些非音乐的内容是可以被去掉的。

Kindle 做的事情类似,保留了文本,弱化了封面和内页的插图。我相信很多人用 Kindle 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看过书籍的封面,因为 Kindle 打开新书会默认跳过封面目录,直接让你把目光聚焦到正文。而且,在 kindle 低分辨率的黑白屏幕上,插图的存在也显得格外鸡肋。

曾经,一张专辑或者一本书的装帧设计——这些实体,承载着我们对这个作品的“第一感受”,但在数字时代,他们要么被抹平成大小相同的像素点,要么消失在 0 和 1 的世界里。内容打破了实体的局限成为了流动的液体,你拧开水龙头,它就会流出来,装满各种容器——你眼前的屏幕。

这其实有点像我们时常讨论的「干货」,追求「干货」的人所追求的就是干巴巴的信息本身,修辞、设计、美学等所有感性的东西对于他们而言是多余的。

被媒介技术抽取出来的不仅仅只有内容,还有各种实体和服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现在吃午饭的时候,不再是到写字楼底下亲自去看哪家店人多,哪家店装修好,而是打开美团外卖,看谁销量高或者评分高。我们生活的交互方式从人与实体的交互变成了人与虚拟世界的交互。

互联网贴切地诠释了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谶言——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在这里,我无意于批判效率的不浪漫,或是怀念旧日时光的美好。我相信技术会带来更好的未来。毕竟,每一次媒介技术的进步都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通畅,在报纸诞生以前,公共言论的发表只能依靠演讲,报纸剥夺了演讲者慷慨激昂的情绪和听众在现场的沉浸式体验,但是它让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了。就像从前不能随时随地喝上水的人,能搭上人类技术进步的便车方便地喝上纯净水一样。信息,也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资源,获取信息这个动作就应该和拧开水龙头一样自然且低成本。

我只是会怀疑,这种唯结果论的思维方式会把我们引入歧途,丢掉生活的意义。就像吃饭不光是为了填饱肚子一样,我们买书有时候也不是为了「干巴巴」的干货。康德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那么效率应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罗振宇以前常把「信息焦虑」这个词挂在嘴边上,但这个词放在当代就是个伪命题。一个生活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的人不会缺水,一个生活在互联网世界的人同样不应该焦虑自己缺乏信息。如果他觉得自己信息匮乏,可能是它水龙头拧得太开了。

阅读关于 效率的逻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