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心理

Dkphhh Created@

梦,记忆的起点,精神故乡

我总是梦见校园。它是我记忆的起点,我在里面经历了很多事,认识了很多人。相比之下,家庭则反而显得面目模糊,并没有留下什么珍贵记忆。我觉得校园就像我的摇篮和奶嘴,我的身体早就习惯了它,它就是我的精神故乡。

阅读关于 梦,记忆的起点,精神故乡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如果把人生比作竞技游戏,高考就是定级赛。

阅读关于 2023-02-25 22:07: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从大家带口罩开始,就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我有自言自语的习惯。以后不用戴口罩了,我也要买个可复用的口罩自己戴。

阅读关于 2023-02-22 19:45: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每个工作日都有一种心慌的感觉,总感觉坏事将要发生。

阅读关于 2023-02-20 15:12: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我这么执着于折腾电脑和手机,会不会是因为,我只能靠这些东西给自己制造的新鲜感?

阅读关于 2023-02-20 08:07: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察觉到了一个潜意识里的小动作

我照镜子时会不自觉地收肚子。

阅读关于 察觉到了一个潜意识里的小动作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作者 EVAN ARMSTRONG 在文章《In Defense of the Unoptimized Life》(为不优化的生活辩护)中反思了自我优化(或者说自我提升、学习进步),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洞见,简要概括如下:

  1. ‌ 自我优化很累人。如果只是为了提升 1%而消耗自己 80%的精力,划不来。
  2. 不要试图复制别人展示出来的成功路径。《高效人士的 10 个习惯》不适用于所有人。
  3. 他的观点不是让大家放弃努力,而是提醒大家给自己留点余力。留余力,就是为灵感保留土壤。让灵感和直觉引导你的工作,在体验上会更愉悦。
  4. 真正的自由是掌握注意力、保持自觉力、拥有自制力。自由的反面则是无意识地随波逐流、内卷、患得患失。(所以不要为自己不够努力而感到沮丧)
  5. 自我优化暗含着一个思维陷阱。当我们接受这一套说辞的时候,就是在暗示自己,只要这么做了,就会取得成功。但成功哪有这么容易呢?(我觉得最有启发性的一点)
阅读关于 自我优化的迷思|文摘#32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晚睡后遗症

现在睡觉时间推迟到了 2 点。

原来,我一天中最漫长的时间是晚上 0 点到 1 点,现在变成了 1 点到 2 点。

0 点到 1 点,刷手机的我很幸福。1 点到 2 点,刷手机的我很(为自己的健康)焦虑。

淦!

阅读关于 晚睡后遗症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免费游戏没有沉没成本所以用户消费意愿强

免费游戏和付费游戏的区别。

买付费游戏需要承担风险:如果我花了钱发现不喜欢玩,岂不是亏大了?

为免费游戏花钱毫无负担:我已经确认我喜欢这款游戏,甚至产生了花钱的冲动,为什么不小氪一把呢?

阅读关于 免费游戏没有沉没成本所以用户消费意愿强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一个观察,不一定对:人类的大脑会试图为所有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但挑战传统观念的东西(或事情)制造一个解释(或者是意义),让自己接受它。

撇开一些抽象的东西,就说几个在现实世界里已经发生的事情,他们都和著名建筑有关。

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金字塔、伦敦碎片大厦,这三座著名建筑在设计之初都饱受争议,而且被批评的理由都十分相似。

建埃菲尔铁塔前,巴黎的艺术家与文人认为这座铁塔与城市其他的建筑格格不入。建金字塔前,高达九成巴黎市民反对这次扩建工程,认为设计「过于前卫」。建碎片大厦前,伦敦当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认为大厦对伦敦其他历史建筑的视觉产生影响

现在呢?这些建筑都成为了地标性建筑,都被誉为「挑战传统美学范式」、「引导公众审美能力」的代表。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没有深入搜索当地市民对这些建筑评价的变迁,我想按我的理解去解释这件事(对,我的大脑也需要这个事实创造一个解释):

这些建筑不可能变,变的是人。

一个东西不管是突破性的、革命性的、还是离经叛道、倒行逆施,只要成为了生活秩序的一部分,都会被接受、被合理化。

这个现象和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总结的「科技三定律」异曲同工:

第一条: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本该如此)

第二条:任何在我 15-35 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伟大革命)

第三条: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背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异端邪说)

阅读关于 2023-01-02 13:04:09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