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想要构成足够好的公众,首先需要能够足够好地成为个体。要想处在群组当中,和人好好交谈,首先需要能够好好独处。但我们是否还有“绝对的独自”(absolute solitute)?
……
他们眼睛盯着屏幕,耳朵听着播客,脑子里想着另一档播客,既不处在真正与人交往、建立联系的状态中,也不处在真正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状态中,无行动、无思考地漂浮在这种尴尬的中间地带中。
人想要构成足够好的公众,首先需要能够足够好地成为个体。要想处在群组当中,和人好好交谈,首先需要能够好好独处。但我们是否还有“绝对的独自”(absolute solitute)?
……
他们眼睛盯着屏幕,耳朵听着播客,脑子里想着另一档播客,既不处在真正与人交往、建立联系的状态中,也不处在真正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状态中,无行动、无思考地漂浮在这种尴尬的中间地带中。
导致「每个字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个: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公式等符号系统描述,即所谓「不可名状之物」。强行描述隐性知识的结果就是诘屈聱牙的句式和抽象的专有名词。隐性知识需要亲身感受才能领悟,大部分的手艺活都是隐性知识,编程里也有很多不放到具体场景里就很难理解的概念。在真正的知识面前,人类语言太脆弱了。
学习的过程就是大脑解码信息的过程。现在看一些偏基础、底层的知识,大脑就和当机了一样,每个字我都认识,连在一起我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大脑没有信息增量的刺激,人就会昏昏欲睡 😪
高强度(我觉得强度挺高的)学了 15 个月 Python 以后,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天花板。现在要突破这个天花板,就要花时间研究一些不能立竿见影看到效果的技术,如果不能得到即时反馈,我真的没有动力去研究了。要是我时间再多一点就好了。
在我看来,广告营销其实最能代表当下多数人的喜好是什么——至少是品牌和最懂传播的人认为的当下多数人的喜好。
行为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选美博弈。它的意思是,你在选美投票时,不是把票投给自己认为最美的那个人,而是会投给你认为多数人都认为最美的人。
一支广告出街,可能并不代表品牌认为这支广告最好,不代表做出这支广告的人认为它是最佳创意,但它一定代表这些聪明人认为这支广告会被多数人接受并受到影响。
来源:我为什么爱看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