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个来自异性的温柔拥抱 🫂。
Tag: 心理
2020 年,哲学家兼作家安德鲁·塔格特(Andrew Taggart)在宗教杂志《首要之事》(First Thing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观察到一种新的男性气质正在形成:强壮、热衷于个人优化,并且以独身为荣。男性和女性都在推迟家庭的建立;男性初婚的中位年龄首次超过了 30 岁。塔格特写道,他认识的男性似乎都乐于放弃婚姻和为人父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将 30 多岁和 40 多岁的生活专注于锻炼身体、积累财富和通过冥想提升心智。
塔格特将这些男性称为“世俗僧侣”,因为他们结合了老派的节俭与现代的自我中心主义。他写道:“修行者们将自己置于更加严格、更加监控的禁欲式自我控制之下,包括冷水浴、间歇性禁食、数据驱动的健康优化和冥想训练营。”
媒体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谈到技术时曾说,每一次增强也是一次切割。我们选择了一个数字增强的世界,却未意识到被切割的东西的重要性。
来源:反社会的世纪
A:为什么要走?
B:这三年,7x24 小时,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拒绝过你吗?
A:你可以拒绝的
B:那我现在拒绝你,我就是要走
根据本人实操,助眠效果最好的不是 ASMR。是 YouTube 上的各种 tutorial 视频,英文原声,助眠效果一级棒 👍,重回高中英语课,听 30 分钟就能昏昏欲睡。
另一位心理学家阿德勒却认为,心理创伤其实是人们为不去做某事或做了某事找的借口和托词。他有一句名言:“过去发生的任何事对未来都没有绝对影响,关键在于你如何赋予你的经验以不同意义。”无独有偶,社会学有个符号理论,它强调人们在解释事情的时候,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所带来的意义。
整个社会对于 A 女的歧视并不是通过歧视你的学历来呈现的,而是通过歧视女性的年龄来呈现的。
我说你 X 不行,本质上是我歧视你的 Y,因为 Y 的价值大家都认可,我不能明晃晃地歧视
美国有两位科学家——可可霍夫和戴维斯,提出了“过滤理论”:两个相爱的人在最初相处的 18 个月里最需要的是价值共识,也就是两个人的相似性,一见对方就会心一笑,讲过去的各种事情也会觉得特别有默契,这会增进感情。而一旦过了 18 个月,两个人若想长久保持关系,就需要有需求上的互补,因为双方成长的步调不一样,爱情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爱情的需求也有了变化。
分享是诚挚的邀请,意味着压力。
早在二零零零年代我就不接受「分享」一詞。在沒有互聯網的世界,分享意味着損失。借唱片給別人,妳就聽不到那張唱片。但妳還是會借。這叫分享。用電郵發文章鏈接給朋友不叫分享。轉推?Give me a break。「感謝分享」也因此變得廉價。我相信雖然這不是一般人會經常思考的問題,但每個人都能憑直覺感受到。證據就是人們會覺得發微信朋友圈比較輕鬆。直接發給對方大概會造成壓力吧。是的,真摯的邀請在今天的名字叫壓力。我收到別人發來的文章還要提供價值給對方?
来源:分享即壓力 – 一天世界
「叫你出来玩,干啥都是一幅可做可不做的样子,问你想玩啥,又说不出个 123,你这样是找不到女朋友的。」——友人评价我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