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havior follows identity (or personality?)
Tag: 哲学
工具即是方法
媒介即是讯息,工具即是方法。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the tool is the Method.
每个工具都是方法论的实体化,所以用户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具所承载的方法论。
媒介即是讯息,工具即是方法论。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the tool is the Methodology。
我问了ChatGPT 什么是爱,回答挺无聊的
2023-01-31 18:51:59 Me: 你觉得什么是爱
2023-01-31 18:52:07 ChatGPT: 爱是一种感情,是一种无言的情感,是深深的固守认知彼此之间及需求,在情感中不离不弃,无畏无惧勇于去爱,携手共经历未来。
2023-01-31 18:52:58 Me: what do you think of love
2023-01-31 18:53:02 ChatGPT: Love is a wonderful thing. It can bring joy, comfort, and companionship in both strong and subtle ways. Its something to be celebrated, nurtured, and experienced to the fullest.
除了上班,人类还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文摘#31
The Atlantic 之前发了一篇推介书的短文,介绍了 19 世纪末的法国社会主义活动家 Paul Lafargue 的小书 《The Right to Be Lazy》(懒惰的权利)。
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反对当时的劳工运动。和现在的普遍认知不同,当时劳工运动的诉求其实是扩大雇佣劳动,要让更多人有工打、有钱赚。但 Paul Lafargue 预见了这一诉求的后果 ──”一股「无法阻挡的推力」将驱使平民百姓在工资下滑、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更加努力的工作,直到筋疲力尽的他们一天工作 12~14 小时,但酬劳只有过去的一半。“
我不知道 Paul Lafargue 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但我想当下的每个人都对这个「无法阻挡的推力」有着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Paul Lafargue 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时间,具体来说,是怎么花时间。
现在,我们即使不上班,也会有所谓的副业、兼职,或者拿空闲时间学习进步,又或是把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报复性的娱乐消费中,只是为了尽快挣脱疲惫,好继续工作,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其实非常少。
但在他看来,我们的休闲活动既不需要掏空钱包也不需要为副业让路,空闲活动可以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在这本书的最后,他描绘了一个乌托邦,里面的工人可以花一整天都无所事事。
这本书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期,和现在一样,当时的人也担心机器会取代人工,导致大量失业。但 Paul Lafargue 思考的是另一个问题 ── 机器的时间和人类的时间具有同等价值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机器不开动什么都不会干,人类不上班,能做的事多了,科学、艺术都诞生自人类的业余活动,人类的创造力大多时候都来自闲来无事时的灵光一闪。
一个观察,不一定对:人类的大脑会试图为所有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但挑战传统观念的东西(或事情)制造一个解释(或者是意义),让自己接受它。
撇开一些抽象的东西,就说几个在现实世界里已经发生的事情,他们都和著名建筑有关。
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金字塔、伦敦碎片大厦,这三座著名建筑在设计之初都饱受争议,而且被批评的理由都十分相似。
建埃菲尔铁塔前,巴黎的艺术家与文人认为这座铁塔与城市其他的建筑格格不入。建金字塔前,高达九成巴黎市民反对这次扩建工程,认为设计「过于前卫」。建碎片大厦前,伦敦当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认为大厦对伦敦其他历史建筑的视觉产生影响。
现在呢?这些建筑都成为了地标性建筑,都被誉为「挑战传统美学范式」、「引导公众审美能力」的代表。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没有深入搜索当地市民对这些建筑评价的变迁,我想按我的理解去解释这件事(对,我的大脑也需要这个事实创造一个解释):
这些建筑不可能变,变的是人。
一个东西不管是突破性的、革命性的、还是离经叛道、倒行逆施,只要成为了生活秩序的一部分,都会被接受、被合理化。
这个现象和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总结的「科技三定律」异曲同工:
第一条: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本该如此)
第二条:任何在我 15-35 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伟大革命)
第三条: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背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异端邪说)
压垮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不要分析自己的感受。
当你试图列出感受产生的原因,就是试图用理性战胜感性、用局部概括整体,最终这些分析只会显得残缺无力、甚至荒谬可笑。
因为压垮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