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历史

Dkphhh Created@

滚轮行李箱与创新悖论

直到 1970 年代,滚轮行李箱才正式发明、上市销售;而拉杆箱的发明,得等到 1987 年。

让人感到疑惑的是,滚轮行李箱背后的技术非常简单。它不像登月或拍立得照相机,外行难以想象如何实现。一个没有工程背景的普通人,一旦有了「滚轮行李箱」这个想法,用上几个月,似乎也能完成工程实现。

为何那么多年,数以百万计的聪明人在机场搬过行李,却迟迟没想过给箱子加上轮子?

时间回到 1970 年,行李箱公司高管 Bernard D. Sadow 携全家出国度假,在机场里,Sadow 要负责 2 个 27 英寸的行李箱,非常沉重。这时,他注意到,一名工人正在使用一个有轮子的推车运送一台重型机器。Sadow 自然而然地想到,为什么不为行李箱装上轮子呢?

回国后,Sadow 尝试设计带轮的行李箱。他的做法是,在箱子上装上 4 个轮子和皮带,然后用皮带拖着行李箱,有点像牵着狗。

一个可能的原因

好玩的是,Sadow 向百货公司兜售新发明时,头几个月遭到一致拒绝,因为百货公司认为使用滚轮行李箱「有损男子气概」。商人们揣测,男性顾客们会觉得,拖着滚轮行李箱让自己显得懦弱,而出行的女性都只需要丈夫搬行李箱。

「有损男子气概」的担忧有现实性。早在 1928 年,艺术家 Anita Willets-Burnham 就制作了有轮行李箱,自己使用,让环球旅行变得更轻松。而她家里的「男主人」 Alfred Burnham 却宁愿扛着行李,并指责她,「你的行李箱上有轮子,你的头脑里也进了轮子!」

回到 1970 年代,当 Sadow 最终说服梅西百货尝试销售,行李箱立马变得大受欢迎,其他百货公司立即跟风。

这印证着 Paul Graham 的话,「一个好的新想法往往(事前)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糟糕的,不然别人早就去尝试了。所以,你要寻找的是那些乍看很疯但实则正确的想法。」

source:https://havefun.zhubai.love/posts/2294890039542419456

阅读关于 滚轮行李箱与创新悖论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直到 1970 年代,滚轮行李箱才正式发明、上市销售;而拉杆箱的发明,得等到 1987 年。 让人感到疑惑的是,滚轮行李箱背后的技术非常简单。它不像登月或拍立得照相机,外行难以想象如何实现。一个没有工程背景的普通人,一旦有了「滚轮行李箱」这个想法,用上几个月,似乎也能完成工程实现。 为何那么多年,数以百万计的聪明人在机场搬过行李,却迟迟没想过给箱子加上轮子? 时间回到 1970 年,行李箱公司高管 Bernard D. Sadow 携全家出国度假,在机场里,Sadow 要负责 2 个 27 英寸的行李箱,非常沉重。这时,他注意到,一名工人正在使用一个有轮子的推车运送一台重型机器。Sadow 自然而然地想到,为什么不为行李箱装上轮子呢? 回国后,Sadow 尝试设计带轮的行李箱。他的做法是,在箱子上装上 4 个轮子和皮带,然后用皮带拖着行李箱,有点像牵着狗。

一个可能的原因: 好玩的是,Sadow 向百货公司兜售新发明时,头几个月遭到一致拒绝,因为百货公司认为使用滚轮行李箱「有损男子气概」。商人们揣测,男性顾客们会觉得,拖着滚轮行李箱让自己显得懦弱,而出行的女性都只需要丈夫搬行李箱。 「有损男子气概」的担忧有现实性。早在 1928 年,艺术家 Anita Willets-Burnham 就制作了有轮行李箱,自己使用,让环球旅行变得更轻松。而她家里的「男主人」Alfred Burnham 却宁愿扛着行李,并指责她,「你的行李箱上有轮子,你的头脑里也进了轮子!」 回到 1970 年代,当 Sadow 最终说服梅西百货尝试销售,行李箱立马变得大受欢迎,其他百货公司立即跟风。 这印证着 Paul Graham 的话,「一个好的新想法往往(事前)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糟糕的,不然别人早就去尝试了。所以,你要寻找的是那些乍看很疯但实则正确的想法。」 来源:登月、拉杆箱与创新悖论

阅读关于 2023-07-25 12:49: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自动演奏钢琴 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欣赏音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 1870 年代(清朝光绪年间)之前,音乐是无法被工业化复制生产的,人们要欣赏音乐只能去演出现场。直到了 19 世纪末,自动演奏钢琴在欧洲起源。这种通过钢琴纸卷上的孔来引导钢琴自动演奏的技术,使钢琴乐曲可以被方便地复制生产出来。 这是两张来自科幻电视剧《西部世界》片头的截图,所展示的就是打孔的纸卷引导琴键被按下,从而实现钢琴的自动演奏。 自动演奏钢琴在 1920 年代的欧洲广为流行,但是它只能用来欣赏钢琴乐曲。本质上来讲,钢琴纸卷记录的是乐谱(一种能够被钢琴识别的乐谱),并不是被演奏出来的音乐。 来源:模拟时代的黑胶与磁带

eee81652d1a5292629d18d81c324c8ac.png

阅读关于 2023-07-24 08:26: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手写电报机」(telautograph)是现代电报的古典雏形,也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发明。

  1. 它有一个发送端和一个接收端,发送端的笔捆了根线。笔在书写的时候,会带动线运动,产生电流。接收端也有一根笔和控制笔的线,在接收到电流以后就能复现发送端笔的运动轨迹,实现「自动书写」(autograph)。
  2. 它的技术原理和电话差不多,如果仅仅是为了通信交流,包括电话在内,同期可以取代他的技术太多了。但这丝毫不妨碍「手写电报机」散发出来的想象力,一支能自己动的笔,怎么看都像是魔法!
  3. 它的单词构成也非常贴切,tele+auto+graph,连在一起就是远距离自动书写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远程亲笔签名」。

[As We May Think](译文[2023-08-12-21-31|诚如所思|文摘#34]) 里提到的「手写电报机」发明于 1888 年,发明者是 Elisha Gray,他也是电话的共同发明者之一。这个发明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它的概念和技术为后来的传真机和数字手写板奠定了基础。

阅读关于 2023-07-21 00:54: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回顾历史,一个新观念的诞生到成为社会主流,往往需要一两带人的时间。因为旧观念的既得利益者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新观念,只能等到这一代人都消失了,旧观念才会真正消失,新观念才会占据主流。思想来源:[AI狂飙的时代,人还有价值吗?]

阅读关于 2023-06-27 23:57: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人是他过去所有经验的总和,文明是其所有历史的总和。

阅读关于 2023-06-17 13:41: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一个有意思的事实

工业革命起始于纺织业,但现在纺织业依旧是人工占主导。

阅读关于 一个有意思的事实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除了上班,人类还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文摘#31

The Atlantic 之前发了一篇推介书的短文,介绍了 19 世纪末的法国社会主义活动家 Paul Lafargue 的小书 《The Right to Be Lazy》(懒惰的权利)。

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反对当时的劳工运动。和现在的普遍认知不同,当时劳工运动的诉求其实是扩大雇佣劳动,要让更多人有工打、有钱赚。但 Paul Lafargue 预见了这一诉求的后果 ──”一股「无法阻挡的推力」将驱使平民百姓在工资下滑、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更加努力的工作,直到筋疲力尽的他们一天工作 12~14 小时,但酬劳只有过去的一半。“

我不知道 Paul Lafargue 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但我想当下的每个人都对这个「无法阻挡的推力」有着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Paul Lafargue 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时间,具体来说,是怎么花时间。

现在,我们即使不上班,也会有所谓的副业、兼职,或者拿空闲时间学习进步,又或是把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报复性的娱乐消费中,只是为了尽快挣脱疲惫,好继续工作,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其实非常少。

但在他看来,我们的休闲活动既不需要掏空钱包也不需要为副业让路,空闲活动可以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在这本书的最后,他描绘了一个乌托邦,里面的工人可以花一整天都无所事事。

这本书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期,和现在一样,当时的人也担心机器会取代人工,导致大量失业。但 Paul Lafargue 思考的是另一个问题 ── 机器的时间和人类的时间具有同等价值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机器不开动什么都不会干,人类不上班,能做的事多了,科学、艺术都诞生自人类的业余活动,人类的创造力大多时候都来自闲来无事时的灵光一闪。

阅读关于 除了上班,人类还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文摘#31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ChatGPT 和工业革命

从学会使用工具开始,人类才成为人类。

工业革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出了能降低门槛、提高效率的工具,极大提高了生产力。

机器如何降低门槛提升效率?核心在于简化工作流程。过去做一件衣服需要从纺纱开始,现在纺纱都由机器完成了,但制衣过程还需要人工介入。

AI 做的,也是一样。ChatGPT 能写代码,做 PPT,但不能直接拿来用,还需要人工修改。即便未来的 AI 更智能了,他的产出也需要人工修改才能投入使用。

阅读关于 2023-01-21 21:13:0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一个观察,不一定对:人类的大脑会试图为所有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但挑战传统观念的东西(或事情)制造一个解释(或者是意义),让自己接受它。

撇开一些抽象的东西,就说几个在现实世界里已经发生的事情,他们都和著名建筑有关。

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金字塔、伦敦碎片大厦,这三座著名建筑在设计之初都饱受争议,而且被批评的理由都十分相似。

建埃菲尔铁塔前,巴黎的艺术家与文人认为这座铁塔与城市其他的建筑格格不入。建金字塔前,高达九成巴黎市民反对这次扩建工程,认为设计「过于前卫」。建碎片大厦前,伦敦当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认为大厦对伦敦其他历史建筑的视觉产生影响

现在呢?这些建筑都成为了地标性建筑,都被誉为「挑战传统美学范式」、「引导公众审美能力」的代表。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没有深入搜索当地市民对这些建筑评价的变迁,我想按我的理解去解释这件事(对,我的大脑也需要这个事实创造一个解释):

这些建筑不可能变,变的是人。

一个东西不管是突破性的、革命性的、还是离经叛道、倒行逆施,只要成为了生活秩序的一部分,都会被接受、被合理化。

这个现象和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总结的「科技三定律」异曲同工:

第一条: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本该如此)

第二条:任何在我 15-35 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伟大革命)

第三条:任何在我 35 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背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异端邪说)

阅读关于 2023-01-02 13:04:09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