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随笔

Dkphhh Created@

得不到的才是真正的爱情

p842044328_结果.jpg

爱情到底是什么呀?

在没有体验过之前,我朴素的爱情观是“我对你好,你对我好”。在体验过以后,我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它夹杂了青春期的幻想、荷尔蒙的冲动、躁动的欲望和不安的心脏。有的时候还会涉及到两个人的“勾心斗角”。人类所有好的、不好的特质都会被爱情放大。

它太复杂了。

这还只是我所体验过、校园里的纯粹的恋爱关系,我不敢想象,它在承载金钱和社会的压力之后,会被扭曲成什么样子。

我相信现在大部分人都抱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所有他们企图在电视剧里享受“甜甜的恋爱”,等着屏幕里的人给自己“发糖”。这就和“云吸猫”一样,不用付出就能得到廉价的情感慰藉,堪称“精神毒品”。

真正的爱情究竟是怎么样的?

国庆节的时候,我断断续续把“爱在三部曲”看完了。

《爱在黎明破晓前 》

《爱在日落黄昏时》

《爱在午夜降临前》

很多人都把这三部电影当作“爱情圣经”。

三部电影,每一部的时间间隔在戏里戏外都是九年。

第一部男女主角在火车艳遇,经历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然后不得不分离。

第二部,九年后,男女主角都有了新的另一半,再次相逢发现自己还是忘不了对方。

第三部,又过了九年,两个人终于在一起了,但是拖家带口的生活让他们迎来了中年危机,但最后两人依旧重燃火花。

电影很浪漫,有一见钟情的设定,每一部的背景城市都是欧洲的文化古都,第一部是维也纳、第二部是巴黎、第三部是希腊。两个人互动的细节也很“甜”。

这部电影还原了很多人对于爱情的想象,有冲动,有浪漫,也有柴米油盐 和无可奈何。台词里偶尔闪现出的“哲学金句”也能戳进人的心窝子。

p2154553434_结果.jpg

p2055702505_结果.jpg

但是这部电影打动人的地方,还是在于它最原始的设定,或者说创意的出发点——时间。

每一部隔九年这个设定,把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三个阶段浓缩到了三部电影里。年轻时的冲动,成长后的妥协,人到中年的生活抉择和压力,都展现在了镜头前。

爱在三部曲”的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是一个善于用电影捕捉时间的创作者,他的另一部作品《少年时代》也用了长达 12 年的时间,去记录一个少年的成长。

不过“爱在三部曲”难以称得上真实,它所展示的最多只是“浪漫化的真实”,一见钟情,然后相守一生这种事情只可能存在于电影和别人的故事里。

我倒不是说这部电影不好,这恰恰是电影的高明之处。把真实“浪漫化”,就是爱情的功能。很多人对爱情的想象就是有一个“灵魂伴侣”,能懂自己的想法,能够给平淡的生活制造惊喜和快乐。他们需要一个给他们制造浪漫的人。

可惜,实际情况是,很少有人能够永远顺着自己的心意,大部分人也难以理解另一个人,最懂自己的永远是自己。

或许,得不到的才是真正的爱情?

阅读关于 得不到的才是真正的爱情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AI、竞争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文摘#19

这两周工作都挺忙的,我每天处于 burnout 的状态,每天下午都像题图里这只猫一样,哈欠连天。因为工作很忙,所以到了周末我就开始自我放纵——熬夜、暴饮暴食、欣赏不用动脑筋的娱乐节目。

我知道我在自我毁灭,但是我也知道我必须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放松下来,不然到了下一轮工作日我会更痛苦。

最近,我在网上闲逛时看到了《好奇心日报》记者崔绮雯的博客。她在第一篇博文描述了和我一样的状态——被工作压得踹不过气来,只能通过廉价娱乐给自己「充电」。

因为工作缘故,我几乎每天都写作。只是最近,写作这种本是输出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方式却离我的心越来越远。我一方面被死线赶着跑,一方面又充满了自我毁灭的想法。我停止了健身,随意饮食,稍有空余时间就一头扎进最轻最无益的娱乐里,让自己头晕目眩无法察觉时间流逝,然后,恶性循环。

即使十一长假也没有任何改善。我像一颗将近被榨油机碾成粉末的花生,即使榨油机已经暂停,已经碎了的身体也无法恢复了。我也想不明白,为何曾热爱的工作会让我变成这样。

她 3 年前写下这篇日志时状态应该和我现在差不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坚持下来,重新让生活回到正轨的,因为后面的日志他都上锁了。

我不担心我会被工作击垮,但我担心我会变成一个脑子里只有工作的人,这比被工作击垮更可怕。

📰 这些文章值得一读

👇👇👇
[高度竞争的社会意味着什么?](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9/09/meritocracys-miserable-winners/594760/)

文章大意讲得是美国中产家庭在「精英主义」(Meritocratic,即相信个人能力能创造财富和社会地位)氛围的影响下极端重视子女教育,所以这些孩子从小就接受应试教育,以考进名校为最终目标。但是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过去精英大学的入学率有 30%,近几年却降到了 10%。

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你必须比别人更努力才有机会,但是努力到什么程度是个头呢?文中提到很多中学生为了靠好大学开始服用「聪明药」,一种兴奋性药物,可以让人复习一晚上而不感到困意。这种药的主要成分是包括利他林、莫达非尼,但这种药和毒品一样,是有依赖性和副作用的,会让人情绪狂躁不安,产生幻觉。

纽约时报援引的一份调查显示,有 54%的硅谷高中生出现中度到重度抑郁症状,有 80%以上的学生出现中度到重度焦虑症状。

这些孩子长大之面临的工作环境和以往也大不一样。文中拿律师举了一个例子,1962 年,一个律师一年的工作时间是 1300 个小时。但到了 2000 年,一家大型律所的律师一年要工作 2400 个小时。

你看这篇文这里的美国像不像中国?

***
[是节省了时间还是产生了新形式的剥削:代餐会是食物终结者吗?](https://mp.weixin.qq.com/s/vHzWmf6D3m8eJkvUmkZ1nA)

代餐产品精准高效地将营养投放到人体内,以确保劳动者在更短时间内完成等量工作,这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劳动者们从代餐产品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中受益,获取更多的休闲时间。另一种可能是,代餐产品帮助解决了资本主义体制下劳动力再生产的难题,从而允许了一种新形式的剥削。劳动者本来需要吃饭、睡觉等必要的休息来保证身体正常运转,才能恢复劳动中消耗的体力和脑力,继续创造利润,而代餐产品有可能让吃饭这一必要环节简化,甚至省去,如此一来,这为雇主提高工作量,延长工作时间提供了有利条件。最终,原本为劳动者带来更多休闲时间的新发明,有可能又把这扇窗户关上,将劳动者带入到一个工作时间更长的境地。

***
[任曙林,65 岁,他为当年苏醒的创作欲留下了影像记录 |「星星美展」回忆录⑤](http://www.qdaily.com/articles/64101.html)

借着前几年的八十年代热,任曙林拍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成了网络上的「爆款」。哪个年代能拿摄影机的人不多,所以「干部子弟」任曙林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摄影师。单论成就,当时带着任曙林拍星星美展的池小宁成就更大,后者是《菊豆》和《秋菊打官司》的摄影师。

但任曙林为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回忆,而且不是「官样文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人的角度」拍照—这在当时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说起来我还买了一本《八十年代中学生》送我前女友了,不知道这本影集她是留着还是处理掉了。

***
[Philippe Dewost:来到计算摄影的新时代](https://blog.dewost.com/software-is-eating-camera-as-with-computational-photography-what-you-shoot-is-now-generated-not-captured-philippe-dewost)

Photography has therefore entered a new era where you now take a picture (if the word still has a meaning) first, and manage parameters afterwards such as focus, exposure, depth of field. As a result you do not get « one shot » but are offered an optimized computation among tons of others. In the case of « Deep Fusion », what you receive is a post-processed image that has been totally recreated from pre-processed shots, all of this according to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taste ».

Philippe Dewost 这段话大意是现在手机拍得的照片并非「原本的照片」,而是按照 AI 的口味进行过「后期修图」的图片。这个观点并不新鲜,从 iPhone 加入 HDR 功能开始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看法。

有人可能会从这段话中引申出某些担忧,如「AI 在控制我们看到的东西」,但这种担心其实是杞人忧天。

当我们在讨论「原来的」和「处理过的」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之前,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摄影术诞生至今,每一张照片,无论是实体胶片拍摄的,还是数字设备(包括数码相机和手机)拍摄的,都是经过了「处理」的。

胶片的暗房冲洗本质上和如今的图像处理算法没本质区别。胶片冲洗时,药水比例和暗房环境的差异同样会对成像造成影响。要说区别,洗胶片的是人,处理图像信息的则是机器。

算法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从来的都是用算法的人。我们要警惕的也不是现在的 AI,而是有人想借 AI 隔绝我们与真实的世界,例如那些默认开启「美颜」的前置相机。

***
[婴儿潮一代不是60年代社会运动的核心](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al-comment/the-misconception-about-baby-boomers-and-the-sixties)

The boomers get tied to the sixties because they are assumed to have created a culture of liberal permissiveness, and because they were utopians-political idealists, social activists, counterculturalists. In fact,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name a single person born after 1945 who played any kind of role in the civil-rights movement, 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the New Left, the antiwar movement, or the Black Panthers during the nineteen-sixties. Those movements were all started by older, usually much older, people.

其实婴儿潮一代(在 1946 到 1964 年之间出生的人)在社会运动最高峰的 1969 年,最大也不过 25 岁,大部分人都在 20 岁以下,这样的年轻人在社会运动中只是外围参与者。

作者举例了好多反文化运动期间的社会运动家、作家和音乐家,大部分人都是 1945 年以前出生的。黑豹党领袖 Bobby Seale 生于 1936 年、作家艾伦金斯堡生于 1926 年、鲍勃迪伦生于 1941 年。


题图:Martin Krchnacek

阅读关于 AI、竞争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文摘#19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大家在变得越来越相似|文摘#18

有时候看这文摘里摘录的文字,再看看自己写的东西,我总会觉得惭愧,确实比不上人家。最近好东西看太多了,对比更加明显,这种感觉也愈发强烈。

我过去总喜欢研究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希望从纯粹的理论中寻求关于世界的答案。但后来我发现,思维的边界其实是语言的边界,而我的语言其实十分匮乏。在我的工作和业余的写作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 这些文章值得一读

👇👇👇
[同在北上广,为啥我的生活离《心动的信号》那么远?](https://mp.weixin.qq.com/s/kKbQs-s4VLXE7cHoRjVueQ)

这让我想起一位同事的经验。她刚做完一个跟名校毕业生相关的选题,发现在采访对象的履历中,烘焙是 2018 年最热门的爱好,而当这股浪潮过去后,流行起去尼泊尔玩滑翔伞或在澳洲潜水。“大家在变得越来越相似,像在进行着自身条件的竞赛。”她说。

我们如何摧毁了孩子们的童年

养育孩子的工作曾经被认为是符合公共利益的社会必要劳动,但如今除了那些最富裕的父母之外,这项工作对所有人来说都成了孤军奋战的努力。子女的幸福完全要依靠父母。许多家庭为了孩子的人身安全和成人监督,不得不忽略他们的情感健康和社会发展。

由于不能再依靠公共设施来照顾孩子,也不能再让孩子独处,需要工作的父母被迫把孩子长时间关起来。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更长,管理也更严格。幼儿园过去以玩耍为主,现在成了一年级的学业培训场所。尽管许多研究发现家庭作业对孩子是有害的,但学校还是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STEM、标准化考试和防枪手袭击演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课间休息、悠闲的午餐、艺术和音乐。

关于儿童自杀时间的数据支持了学校压力在精神压力中的作用。“学校开学期间的儿童自杀率是放假期间自杀率的两倍,”格雷说。“自杀未遂、有自杀企图和自杀意念方面的数据也是如此,而成年人在夏季自杀率更高。”但孩子们的心理和情感健康问题不仅仅是由课堂上发生的事情造成的。它们也反映了我们社区正在发生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精神卫生服务、医疗保健、经济适用房和高等教育等各种资源的匮乏,意味着许多父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长时间、更努力地工作。与此同时,对父母的要求越来越高,童年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活动已经成为禁忌。

想当第一名的第二名不是好的第二名

押井守写:“那些在公司里孜孜矻矻工作的人,抱着胜利归来的心态回顾家庭,经常出现老婆不搭理自己,和邻居也无话可说的情况。在卸下上班族的身份之后,自己就变得不再拥有与社会的连接点了,退休让他们非归属于家庭,也不归属于社会,技能方面全数归零。”

原理大概类似上大学之后,“考名校”这个他人赋予的天经地义的目标忽然消失了,而自己也尚未习得建立人生目标的技能,忽然一大把时间、一大把人生握在自己手里,迷茫得一塌糊涂

押井守认为不要为领导卖命,因为“一生追随老板的步伐就是迈向用过被丢弃的第一步”。

关于「中国女性什么时候才会有穿衣自由」

关于穿衣,除了一些宗教和保守群体以外,其他时候,女性的穿着规训,并不是以强制的规则出现的。的确,在一个世俗社会,不会有人强迫你套上黑头纱,也不必上衣过臀,露手臂露大腿更是没有问题。 然而,「作为一个女性不能这样那样」的规训,是内化的。它更多的时候不是来自哪个权威的直接教导,而是一个女性,对着镜子告诫自己,我「不能穿超短裙」「不能露胸」,免得被人说下流。

甚至说,这种身体的规训,并不仅仅局限于道德,还有类似于「我太胖了不能穿紧身的东西」「我不能穿显黑的颜色」。我还记得一个刚来美国的朋友对我说,「你看那些女孩大腿这么粗居然敢穿短裤?」一个有名的时尚品牌总监说,在中国,女性热衷于购买把手臂遮起来的衣服,吊带衫从来都不好卖。她们有「自由」,但她们处于审美和规训的枷锁中。

这种「不敢」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的规训,被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消化吸收了,又在一次次的与别人的交往、大众媒体的曝光乃至社交网络的点赞中,被强化成为一套内在而顽固的价值。

《乌托邦年代》 P197

乌托邦带着一种存在的渴望。它不停地在我们耳边低语,说自己是有可能的,说自己不只是在重温古老黄金时代的梦想,说我们真的能够改变,尽管从古至今的一切证据都指向相反的方向。我们在各个年代的无数幅画里看到过辽阔丰美的草原、清澈的泉水、安详的动物,还有面带微笑且举止谦和的人类,在这些媚俗的画作中,一切仿佛都摆脱了暴力。我们明白这是反复出现的诱饵,然而这支小调依然在耳边响起。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选择不结婚?

花冈还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看上去闷闷不乐。后来大学毕业后在幼儿园教书期间,她亲身目睹了有多少母亲似乎“太过努力要照顾自己孩子,却没有照顾好她们自己。”“如果我当了母亲,”花冈说,“我担心我会被期望按照母亲的角色行事,而不是做我自己。”

技术上的跃进与意识形态的保守互为映照

在某个讳莫如深的日子过去两天之后,5G 商用牌照正式发放,在贸易战与技术争端的背景下,展现出一种复杂的结构化症状。技术上的跃进与意识形态的保守互为映照,仿佛通往地狱的幽冥之路上明暗的交错。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网中人不知,犹自结网。

《人类群星闪耀时》P1

一个真正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 鲜生辞典

「鲜生辞典」是嘀咕文摘的子栏目,偶尔更新。专门收录那些新鲜又生猛,没准儿能戳到你心坎儿里的词汇。收录范围包括既定词汇的新诠释,也有当代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

富贵让我们相遇:视频网站会员在观看会员独家视频时必须要发的弹幕,不发视频播放不了。(大误)

社会学洛阳铲:活跃于二十一世纪早期的短视频 App 快手。因这个时代的快手聚集了许多质朴的原生态用户,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不加修饰的生活。对于生活在五环内的人群而言,快手用户的真实生活简直是生活奇观。但对于社会学者而言,这毫无疑问是天然的研究材料库,只要点开快手,被无数傲慢与偏见埋藏起来的真实风貌便会破土而出——是为社会学洛阳铲。词出社会学博士研究生王景瑞。

热点:“吃屎要吃热乎的”的委婉用法。

后真相: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


题图:The Creative Exchange

阅读关于 大家在变得越来越相似|文摘#18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毕业了,我好像该说点什么

我在大学时代想得最多的问题是我以后应该干嘛,以及所谓的人生理想/目标。

过去我总认为自己不一样,所以在我眼里,大部分人只是随波逐流的普通人,不够我发现他们这样过得也挺快乐的。我见过有坚定理想的人,他正在为此奋斗。我也见过行将就木的老人,他们余生的意义好像就是为子女发光发热,我也见过还没上学的小朋友,他们不会想什么严肃的问题(或许也会想吧,谁知道呢?),但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有时候我会自我怀疑,我为什么要想这些事情:我要的是理想吗?我只想要一份体面轻松的工做而已。但有时候我也会很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我这辈子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经过了很久的思考,我得出了一个答案,就写在博客的 About 页面里:

在虚拟世界里获得永生。我想把我的文字和图像永远的保存在这个世界,让后来人能发现我。

大概在两三年前吧,我开始规划未来:职业道路,发展路径,我甚至连怎么跳槽都想好了。

现在毕业了,我唯一预料到的一件事就是事情的发展一定会和我预料的不一样。如果我当初没有被裁员,现在生活应该会轻松一点,同事好相处,工做按部就班,工资也高一点,虽然当初刚上班的时候我还一直 diss 这份工做毫无难度狗都能做,但现在真让我做有难度的事情我还是宁愿轻松一点 🙄。

现在不到一年时间就发生了这么多事——互联网资本寒冬、裁员潮、贸易战和越来越紧张的舆论环境,这是我第一次感到大环境对我个人的影响。是的,“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一定会来关心你。”

这个世界很复杂,但是道理一直都很简单。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只不过你现在的每一个无意之中的选择,都会在未来有所回应,当你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就像茨威格评价「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所有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的双脚而已,走去哪里不重要,但一定得要在路上。

每到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我就会在心里默默许一个愿。去年年底的时候我许愿希望([2018-12-29-2-7|回到现实世界])世界能回到正轨,如今看来这倒车却开得越来越快。毕业的时候许一个现实一点的愿望吧:希望工做能顺利、希望年底能加薪、希望能有时间研究一点新东西,说别人没说过的话。

再许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希望这个社会能给小孩更好的教育、能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能给中年人多一点稳定,能给老年人多一点尊重。

✌That’s all.

🌆 题图:Baim Hanif


哦,我大学还交了个女朋友,这件事情值得单独说说,但我不想放到公开的地方讲。在这里,我只能说所谓爱情只是构建在生理之上的幻想,但一段关系所带给人的感受真的很美妙,谢谢你 ❤。

阅读关于 毕业了,我好像该说点什么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推荐五篇文章和「一套」动画片:

《如果你讨厌 996,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如果你和我一样刚刚找到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这篇调查报告可能会让你紧张的小心脏稍微舒坦一点,因为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和你心态一样。

上班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上班做无意义的事情,那不是上班,是浪费生命。

《为佩奇关闭 Google Reader 的魄力叫好!》

一篇张一鸣写的旧文,张一鸣在文中为 Google 关闭 reader 叫好,并举出了他认为 Google reader 里产品体验不合理的地方:

一、用户要信息组织能力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信息在哪。

二、用户要自制力强,有规律的整理并能控制好 RSS 源的数量。

从这篇文章里就能看到头条当年的产品思路,头条改进的就是这两点:用算法学习用户的阅读习惯,让机器知道这个用户想要的信息在哪,用信息流呈现这种信息,弱化账号属性,用户关注了多少账号也就可没有那么重要了。

关于内容分发,Google Reader 当初还有一个创新之处是用户可以将自己看过的文章分享给关注自己的人,有点类似于今天微信的「在看」,都是通过社交关系分发内容。社交关系的分发倚靠的是人的判断,和纸媒时代的编辑功能类似。

或许,对于内容分发来说,社交关系(真人判断)是更好的算法。

《壮 阳 是 时 代 刚 需》

猎奇小品文。作者最厉害的地方是找到了一个国产 Cult 片当引子,《Green Hat》这片子的豆瓣页面的都被删掉了,只能在维基百科上找到一个英文介绍页面

《大学宿舍里的剑神》

「十里坡剑神」是《仙剑奇侠传 1》里的一个梗,是指玩家在「新手村」十里坡刷怪刷到 71 级。这显然是个没有意义的重复劳动,和西西弗斯把石头推上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玩家可以在漫长的时间轴里缓慢的朝终点移动,而西西弗斯只能在无尽的时间里周而复始。 我敬佩哪些把时间投入到漫长又无聊的事情中的人,因为人性会本能的反抗无聊和无意义,做这类事情需要人对抗这种本能,所以我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一丝丝反抗精神,这种反抗不仅是对人性本能的,还有对主流文化和思想的反抗(就像文中作者的室友显然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如此执着)。 从理性上讲,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种族繁衍,在个体层面,人追寻的「意义」其实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没有谁会真的把种族存亡这种事情当作自己一辈子奋斗的目标吧?)。既然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就没有人能够阻止我做任何事,哪怕它「没有意义」。

《王小帅 只是曾经拥有》

王小帅的故事不仅仅是「昔日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俗套叙事。当他投资一部电影的时候他的角色是商人,我们没有理由让一个商人去当艺术家。王小帅在市场上的失败和胡波的死代表着中国电影的一个困境,这个困境表面是冯小刚说的「这届观众不行」,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是市场不够成熟,这一切只能由时间解决。

在本周文摘的最后推荐「一套」动画片:《爱、死亡、机器人》

因为新工作对我的阅片量有一定要求,像这种「热点」也要关注,于是我就在周末忙里偷闲(搬家太累了)看完了。

这「一套」动画片加起来大概是一部电影的长度,风格比较猎奇,属于成人动画。Netflix 也凭借这「套」动画短篇成功的打响了自己在中国大陆的知名度,虽然他们的服务暂时无法进入中国大陆的市场。

其实 Netflix 有相当多的自制剧都堪称精良值得一看,《纸牌屋》就是 Netflix 最早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自制剧。鉴于大陆自有国情在此,看盗版也不是罪过,爱看剧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Netflix 的自制剧。


题图:出租屋的窗外

阅读关于 给刚刚毕业的人一颗定心丸|文摘#12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本周(2019/3/10~2019/3/17)Dkphhh 又看了什么值得推荐的书/文章/电影?

这一周我依然关心钱和「怎么赚钱」的问题,最初想拟的题目是「一颗韭菜的自我修养」,借了李笑来的新书名字,不过周五看了一部很值得推荐的电影《过春天》,就想着怎么把春天加入标题,于是就有了新标题。

钱从来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关心的重点,希望你我有朝一日都能过上不需要关心钱的生活。

穷爸爸和富爸爸

这本书早有耳闻,不过好书不怕晚嘛,现在读比以后读好。如果《小狗钱钱》([2019-3-7-what-dkphhh-read-recently|Dkphhh 最近在看什么?|文摘#10])是告诉大家应该怎么用钱,这本书则是在此基础上理清了钱和人的关系,用一个「老鼠赛跑」的简单比喻讲清楚了为什么普通人无法完成资本积累。钱不可怕,没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陷入对钱的追逐和对贫穷的恐惧。在挣钱以前,应该想清楚挣钱是为了什么。

文章

国王们的晚宴

大数据让政治宣传更有针对性了。

在谈到大数据的时候我们通常只会想到广告和内容的精准投放,但大众传播这项工具最早其实是政治工具,第一步研究传播的著作是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研究的正是如何通过大众传播手段让保持民众对战争的积极态度。现在谈到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大家的着眼点往往在于其商业价值,对政治和对社会的影响被大家忽略了,但后两者对于社会的影响其实更大。

黑客揭露中国大陆社交媒体信息被全面监控,自由聊天为何怎么难?

twitter 上的荷兰黑客曝光了中国大陆六款社交媒体将聊天数据输送至公安局的数据库。其实这个事情大家早就能料到,真正让人惊讶的其实是公安局的数据库这么容易泄露。

「黑手变头家」:创业神话背后的劳工压榨

所谓黑手指代的是劳工,头家指的是老板。「黑手变头家」,是一句台湾的民谚,意思是劳工先在老板这儿学技术、学会以后就能自己创业做老板——这是台湾经济腾飞时期大众内心的一种信念,这个信念在郭台铭那一代人而言是可以实现的,但现在却成了一种。但随着技术壁垒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饱和,普普通通的劳工自主创业成功率愈来愈低,「黑手变头家」逐渐从一代人的「神话」变成了老板剥削工人的新方法。

电影

过春天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与寻找身份认同的故事,以前没有大陆青春片探讨这个问题,好在现在有了。导演把舞台放在了充斥着欲望与绝望的深港之间,舞台中央上演则是一个青春期单亲女孩的犯罪物语,这些元素就是一捆一捆的火药,让每一个平静的镜头都藏着擦枪走火的可能,让观众随时提心吊胆。

这部电影里,鲨鱼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意像。开头的鲨鱼被关在鱼缸里,四处游动又四处碰壁,已经预示了女孩佩佩的处境:和本来要好的闺蜜反目,被以为能接纳自己的花姐利用,伤害了维护自己的阿豪,也无法理解自己的妈妈。结尾处,佩佩将鲨鱼送回大海,也说明自己已经挣脱这些束缚,成长了,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题图:Alexandru Zdrobău

阅读关于 一颗韭菜的春天|文摘#11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海上钢琴师》:对现代性的反抗

关于《海上钢琴师》最后,男主角 1900 为什么不肯下船的解读有很多,有人说 1900 是个不容于世天才,他不想面对世俗,还有人说他是彻悟了,已看破红尘。戴锦华老师的角度则更全面一些,从电影文本中 1900 对「有限」和「无限」的思考延伸到了作为电影背景的二十世纪和又谈到了当下,还探讨了电影的叙事方法。这些评价都是关于电影的故事本身,但我想延伸来讲一下电影文本里流露出来的关乎现代性的反思。

要讨论现代性的问题,就要从前现代和现代的区别说起。

前现代社会就是工业化以前的社会,也就是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并不发达,人一生的活动范围有限,能够认识的人也有限。很多人一生就只能在自己出生的村庄或是城镇中度过,整个村子里几十户人家都互相认识,互相联姻,整个村镇就是一个大集体,生活是相对固定且平静的。所谓「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就是指的前现代社会,木心在《从前慢》里说,「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就是对这种平静安宁生活的描绘。

工业革命以后,交通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静,社会流动性加速,你出生在 A 城市,在 B 城市读大学,毕业后去 C 城市工作。作为个体的人一生都处在「流离失所」的状态。「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人生到处都是未知,不确定要去哪里发展,不知道接下来会遇见谁。现代社会就是波德莱尔笔下的都市街头,「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现代技术赋予了人前所未有的「自由」,却拿走了人「选择不自由的自由」——这就是 1900 眼里船外的世界:「看不到尽头」、「有无穷无尽的选择」。

但是,所有人都注定被这浪潮裹挟无法脱身,而 1900 只是一个被讲述出来的人物。如戴锦华所说,这个里关于 1900 的故事都是以麦克斯的视角展开的,电影里除了麦克斯以外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故是真是假。所以 1900 对于乐器店里的老爹来说,对于船只管理局的公务员来说,他都只是一个不存在的人物,一个活在麦克斯所讲述的精彩故事里的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他们都不相信 1900 存在过。

《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也不存在,《彼得潘》里的永无乡(Neverland)也不存在,圣诞老人也不存在,但这些对抗现实世界的叙事却构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现代人是长在一片「流沙」里的「树苗」,「树苗」需要一个「根」来稳定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根」对于经历过现代化进程的人来说是他们回不去的「故乡」。但对于一出生就面临现代世界的新生代说,他们却是「蒲公英」,一出生就被风吹散在空中,那个能让他们稍微感到安慰的东西或许是自己的房间,或许是被窝、或许是某个人。但更有可能,他/她什么也没有。

我很喜欢豆瓣用户@杜扬 Seatory 的评价:「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一艘船 一个近乎偏执的小归宿 只是因为它让我们感到实实在在的安全,不致无枝可依」。这就是精神家园的意义,也是每个人对回不去的旧时代的哀悼。


题图:《海上钢琴师》剧照,来自豆瓣电影。

延伸阅读:

艳遇未遂

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

阅读关于 《海上钢琴师》:对现代性的反抗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很久没有更新文摘这个栏目了,今天出来诈尸一下。

小狗钱钱

最近想研究一下理财,作为培养金钱观念的入门书,《小狗钱钱》带来的体验的是超预期的。虽然本身是一本给小孩子看的财富启蒙读物,但 23 岁的我看完依旧觉得受益匪浅。

书里对金钱观的总结都挺有道理,但我觉得这三条比其他几条更有道理,尤其是最后一条最有道理:

你最好想清楚,你喜欢做什么,然后再考虑你怎么用它来挣钱。

欠债的人应当毁掉所有的信用卡;应当尽可能少的偿还贷款;应当将不用于生活的那部分中的一半存起来,另一半用于还债。最好不要申请消费贷款;每次借债前问自己:“这真的有必要吗?”

每当冬天过后,春天就会来临。跟大自然的变化一样,交易所里也总有四季更替。

发条橙

这书我买了好久了,最近失业了才有时间看。讲的内容挺有年代感的,主题是对于集权的恐惧和人性的湮灭,这是上个世纪冷战背景下西方世界的常见忧虑,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这本书其实按照图书分类来说并不算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科幻作品,这本书出版于 20 世纪 60 年代,写得则是 70 年代的事情,对于作者而言,这算是一部近未来科幻作品。有着冷战时期特色的科幻质感和赛博美学——阴冷黑暗的街道、赤裸暴力的涂鸦、横行霸道的警察、腐败的政府、人体改造技术、还有内心的不安全感。

我没有看过库布里克执导的《发条橙》电影,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脑袋里他构想的画面更接近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

文章

11 博客

2005 年第 42 期《三联生活周刊》刊登的博客专题,讲了 11 个在当年有代表性的博客,这期《三联》所记录的博客先锋们,现在依旧有不少仍然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

飞猪/flypig(林嘉澍)2005 年就靠播客节目《反播》成了「网红」,现在依靠自己的产品、Vlog 和女朋友再一次成为了网红。他中间十年的经历很多人的不知道,有时间我再了写一写吧。

***

安替(赵静)作为老媒体人现在然活跃,不过是在墙外的世界。他的微博是隔三岔五更新一些不痛不痒的东西,如果你上推特,就会发现他是个话痨加转发狂魔——这就是一个中国时政记者的觉悟。安替接受三联采访时说的两点我觉得很受用: 第一,博客不能让草根成为经营。这里的博客可以替换成任何互联网上的工具,论坛也好、社交媒体也好,都不是让草根一战成名的工具,换句话说,能成名的都不是草根。 第二,传播力和价值无关。你在论坛骂人能成名、你写名人花边也能出名。但是这种「名」没用,有用的是「获得话语地位,拥有认同你的人,不是靠脱衣服赢来的点击率」。

***

思维的乐趣(方军、许知远、叶滢等)相当于《经济观察报》的「线上增刊」,诞生于《经济观察报》的编辑室,后来才慢慢扩大收编了一些外部人员,算是比较早的集体博客,这批人里头依然活跃在大众视野里的就只有「著名公知」许知远了。现在的许知远也不怎么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只在自己主持的「十三邀」里对这个世界发问。

(By the way,飞猪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经济观察报》,他嘴里的「著名老编辑」就是方军。)

***

维舟是个不大惹人喜欢的书评人,现在还在豆瓣上发牢骚。据说早年在上海某个 4A 公司呆过。真是难以想象,沪上的广告公司会出这么一个刻板严肃学究气浓郁的人物,不过这样正好说明了在那个广告业的黄金时代,广告公司的兼容并包。现在的维舟可能已经不上班了,不过在豆瓣上发牢骚和写公众号大概率是挣不了钱的,尤其是这么个有性格的人,现在他会干嘛呢?刚刚去豆瓣看了一下,他出版了两本书,看来是转行当作家了。

上都(Xanadu)、网络文化及其他

这篇文章讲了早期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历史。其实从早期的历史看,创造个人计算机的那一批人对计算机的定义和如今大众对计算机的认知有很大区别。这一点我在[2019-1-21-access-to-tools|Access To Tools 的精神]里也谈到过。早期的定义是关于「增强人类智慧」(intelligence amplification),它们希望计算机能成为「人脑的自行车」,辅助我们的思考与研究。

计算先锋们对计算机的幻想不仅仅只在于「增强智慧」,它们希望借助去中心化的互联网,能完成一次个人化的革命。有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人类可以自由地在政府的控制之外,在一个「地下空间」随意地收发信息,这种对于个人的赋权充满了政治革命的色彩。

当然,今天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大众则把计算机当作一种交互式的娱乐工具——一台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视机」。信息和科技从学术领域进入商业领域,产业化后,政府的控制也不可避免地来到,如今在回忆,过往的历史只是一个「数字乌托邦」。

电影

大佛普拉斯

看《大佛普拉斯》的时候我不由得回忆起了另一部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这两部电影有点类似,都看着让人高兴不起来。即便大佛普拉斯里充斥着导演本人的黑色幽默,试图用这种间离的方式阻止观众移情,但我想所有观众都会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堵住了。

电影本身的故事非常简单,菜圃是一个家有老母的小保安,肚财是一个拾荒者,两个人底层村民关系要好,每天夜里肚财都会去菜圃的保安室,两个人一起吃宵夜,看老板的行车记录仪听老板和女人偷情的声音,结果有一天在行车记录仪里发现了老板杀了人,并且把尸体扔进了工厂正在铸造的佛像里。电影结尾的处理很有意思,在佛法大会上,信众和和尚正在念经,这佛像里却传来了咚咚咚的声音。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描写底层人民生活困苦,上层人士声色犬马的现实主义电影,在手法上还有那么一点荒诞。但导演既没有对关注民生疾苦的呼吁,也无意于描写钱权勾结的深层原因,导演只是把事实展示了出来。荒诞现实主义的作品之所以会有荒诞感,不是因为它戏剧化了真实,反而是将真实毫不加工的呈现在你面前,让你意识到现实的荒诞。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眼中的现实世界,所以当我们透过镜头,从另一个角度窥探它时,这种错位感带来的不习惯,正是荒诞感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当我们凝视一个另一个没有话语权的群体时。

就像史里芬镜头下的河北:财富塔、金鳖馆、福禄寿饭店和保定易县后山娘娘庙。贫瘠的经济只能孕育出扭曲的文化,当你看见这些奇形怪状的建筑和荒腔走板的宗教信仰,屏幕前的你觉得荒诞,但这却是这片土地上最隐秘的真实。你不知道它,只是因为没人在意身处其间的那些人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电影看完难受是不符合大众娱乐的精神,但是电影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从来不只是娱乐的工具,它们是表达的工具。去年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上映时,《环球日报》的总编胡锡进也在微博上表示看完「堵得慌」,说这部电影是「负能量」。我没看过《江湖儿女》,但我对所有「堵得慌」的电影表示欢迎,人只有在不舒服的时候才会发觉一些问题。身处于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塑造自己理想世界的唯一途径。

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不是拿来粉饰太平的,真正的太平,不需要粉饰。

延伸阅读:《胡锡进的同流


题图:《银翼杀手》剧照,来源于豆瓣电影。

阅读关于 Dkphhh 最近在看什么?|文摘#10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2019伊始:聊聊经济下行,老龄化,微信和电影

今天是 2019 年 1 月 28 日,眼瞅着 2019 年的第一个月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过去了,又发生了很多事情:2018 年的 GDP 终于被「」下来了;百度又又又有负面新闻了;微信的外链管制又又又升级了;以及国足比赛又输了;又有公司宣布996了(还是在年会上)。看起来世界依旧乱糟糟,还是被窝里风景独好。


2019 的第一个月,媒体们的 2018 年终总结都在写中国的经济走向,如何面对老龄化经济下行似乎成为 2019 年中国经济的主题,但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的必然。

👉 一种观点:

由于我缺乏经济学修养,解读政府经济报告的活我干不了,但看着里面一个又一个数字和图表,我却生出了一种空洞无力感——当我们把经济指标里的数字,当作判断社会是否运转良好的标准时,构成社会的个体就被掩盖了。

如果你玩过模拟经营类的游戏(例如「文明」或者「欧陆风云」)就会有这样的经验: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数和市民满意程度通常并不是正相关。当你要大力工业化,当你面临外敌入侵需要打仗,市民满意度只是个数字底线而已,只要不突破这个底线(老百姓造反),你可以随意支配它们,它们也是你的资源。玩游戏合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是为了赢,在现实生活中,作为「资源」的我们被各种力量所左右为的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无法回答,但是有一点可以很清楚,当你变成一个数字出现在各种报告和材料里,成为佐证各种经济变动的证据时,决策者只会在意这个数字,而不会在意你。

所以我过去说([2018-12-13-3-6|效率的逻辑]),我讨厌「人力资源」这个词,这是现代社会在语言上把人异化的例证。

😱 一个脑洞:

2019 年我们的新共和国就 70 岁了,作为一个国家它还很年轻,但如果有一个人 1949 年出生,今年 70 岁的他(她)已进入暮年。二战后整个世界都迎来了一波婴儿潮(baby boom),中国也不例外,这一代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婴儿潮一代。随后 80 年代开始全面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让婴儿潮一代只能生一到两个孩子,这一代人我们常称之为千禧一代(或称 Y 世代)。如今千禧一代组建家庭,面临的是老去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和处在顶点的房价,这一代人成了发展的牺牲品。我无意批判决策者,这些问题他们肯定能想到(但肯定感受不到),这是历史进程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美国日本都发生过这这样的事情。

台湾老人开的街头餐厅

说到老龄化问题,我想到了此前看过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一位美国医生写的,虽然书名很鸡汤,但讲的却是非常实在的老年人问题,不是养老,是如何让老人死的有尊严。死是一个中国人向来讳莫如深的问题,但其实谁都无法避免。你可以问你自己或父母,你是愿意活得久一点但大小便失禁丧、失行动力、饮食起居都要人照顾成为家庭负担;还是愿意少活几年,但最后的时光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活得体面有尊严。

作者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在最后几章中详细的记述了自己父亲与病魔的抗争。他和父亲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人子女,让自己的父母主动放弃治疗似乎很不道德,但毫无疑问后者是生命质量更高的选择。在本书的结尾,父亲接受了保守治疗方案,避免了「浑身插管子靠机器维持生命」的结局,在止疼药的帮助下和家人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好了,铺垫结束,我要展开「大胆」的想象了:

鉴于中国经济下行不可逆,老龄化问题「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既然我们的决策者能做出计划生育,那么到了这一步,有没有可能执行「计划死亡」?「计划死亡」不需要像计划生育一样大张旗鼓的宣传,毕竟这事容易引发慌乱,只需要压低养老金,然后在医保里做做手脚(调整保障金额和保障范围)就能实现。在政策宣传方面,对社会灌输「生命的意义不再长短,在质量」的观念,让他们遇到绝症不要强求治疗,懂得放弃(对,和上文《最好的告别》思路是一致的)。如此一来就能加速老年人的死亡速度,快速清除老龄人口,减轻社会养老负担。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把养老的钱拿来生小孩,毫无疑问「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更有利」。

(以上观点纯粹出于脑洞,如果未来不幸被本人言中,本人概不负责 🙅‍♀️)


🤔 对微信的感觉又复杂了一点:

最近喜欢在微信里搜一些关键词,看看自己感兴趣但没那么大众的东西有没有公众号涉猎,意外的发现了很多阅读量只有几十的号。这些号和所谓的自媒体还有点区别,媒体放在当下的语境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机构」的意味,但这些人的写作纯粹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直觉,没有耸人听闻的标题(部分标题里甚至充斥着主人才懂的语言),内容不追热点不踩关键词。怎么形容呢,他们写的东西更近似于日记。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饭否

(插一句,当初在微信里搜索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叫「苏黎世」的人在公众号里写了一篇十分个人化的总结,本来想给她(他?)留言鼓励一下,结果发现不能评论。🤷‍♀️)

看着这些人写的东西,我感觉像在看加长版的饭否,和饭否的短句比,有语境有逻辑,只不过在微信这个黑洞里,如果不是我主动搜索,靠微信社交关系的分发,恐怕他们很难进入我的视野。同时也毫无意外地,大部分账号都在某一时刻断更了。或许他们不想写日记了吧,大部分人在社交媒体上表达都希望能觅得知音,再不济也希望有人来回应,微信现有的机制很难让这些没背景的个体传播,除非他们写「爆款」,但写「爆款」就是做生意了,这是另一个话题。

微信是个很浪漫的产品,在这一瞬间我甚至看见了饭否的影子。但微信又很复杂,让我喜欢不起来([2018-8-4-3-3|微信之恶]),果不其然,在我写下这段话(1 月 23 日)后,微信又开始封杀外链了。


📱2003 年的人如何看待手机:

1 月 22 日夜,我看了电影 🎥《手机》。这部电影说要看,但是很久没看。电影拍的很不错,除开把中国男人那点心思拍出来了,还探讨了媒介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在电影里的表现就是老公靠手机联系小三,老婆通过手机抓小三)。电影快结尾处费墨被妻子「捉奸」后,对好友严守一的那段独白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img

《手机》里的费墨

费墨感叹:还是农业社会好呀!

严守一一时没有听明白,看着费墨。

费墨:那个时候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上京赶考,几年不回,回来的时候,你说什么都是成立的!(掏出自己的手机)现在……

严守一仍然看着费墨。

费墨:近,太近,近得人喘不过气来!

媒介技术把人的距离拉近了,但在人类已有的数千年历史里,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从未如此近过。我们该如何处理技术对我们生活的侵蚀?这里面涉及到人类的社交方式,隐私,还有潜藏在人类社交表象下的欲望,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伦理问题。我们现是被技术绑架的一代。电影结尾,严守一能坦然的把手机扔进火里,十五年后的我们能吗?


题图:Matt Popovich

图二:Yu-Heng Chiu

图三:爱范儿

图四:豆瓣

阅读关于 2019伊始:聊聊经济下行,老龄化,微信和电影 的文章
Dkphhh Created@

春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如果你还记得标题上的「不要迷恋哥」这句话,说明你网龄在 10 年以上,如果你还记得「春哥」,说明你和我一样,在 2005 年以前就开始上网了。

「贾君鹏」、「春哥」、「小月月」、「李毅大帝」……这些名字都被互联网一秒一秒更新的数据压在了服务器硬盘的深处,这些名字中,有几个你可能不太清楚,不过没关系,他们要么是被人虚构出来的,要么是被恶搞出来的,要么只是一个网络 ID,或是网民「口耳相传」的代号。

这些 meme 活跃于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前夜,和现在的 meme 不一样,他们活的久一点,但最终,这些名字也被淹没在数据之海里,等我回过神来,想再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消失了,仿佛不曾存在过。

仿佛不存在不代表不存在,我今天就来「挖个坟」。

***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以下内容不针对歌手李宇春

春哥」的故事,其实是新千年第一个十年里中国互联网、亚文化和女性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歌手的李宇春出道已经 14 年了,如果有 00 后的小朋友不知道李宇春姐姐年轻时候的扮相,我可以给你们科普一下,她当年的扮相真的很 man,而且是糙汉子的那种 man。

2005 年超级女声的火爆程度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中国新歌声加我是歌手加中国新说唱,李宇春就是在这样的媒体关注度下拿下了那一届「超女」的头名。然后她就火了,因为中性化的扮相碰上了当时相对保守的文化环境,她在网络上被冠以「春哥」的名号,然后它的脸和「春哥」这两个字就成了 meme,开始了不断的繁殖和发酵,迅速成为了一个集体无意识文化产物——「春哥教」。

信春哥,得永生

这场「宗教化」运动其实反映出了meme的本质。meme 这个词第一次被提出来是在理查·道金斯写的《自私的基因》,我们可以把 meme 理解成文化的基因。生物的基因依靠繁殖传递,文化的基因依靠媒体传递。宗教,本身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化,归根结底是一套话语体系和行为规范。meme 本身可以语言文字,也可以是符号和动作,所以一张图片上的任何元素都可以是 meme,所以被 PS 在史泰龙、施瓦辛格等肌肉猛男照片上的李宇春的脸,自然是 meme,「春哥」也是 meme,至于「信春哥,得永生」这句话,你可以将其视作「春哥运动宗教化」的发端。

这场运动的发酵也有其背景。2005 年的「超女」是中国本土选秀节目史上受关注度最高的节目,2005 年也是网线开始接入千家万户的一年,巨大的关注度加互联网人口的飞速增长。「超女」让李宇春的脸出现在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面前。互联网让大家的表达欲望有了倾泻的出口。

Google的统计图截止于2011年,但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到2006年是一个转折点

「她是女孩子吗?」这是网络论坛上所有人的调侃。这场网民的狂欢背后折射出来的其实是当时大众对审美和性别的刻板印象。当然,以现在人的观念去批判当时的人是没有意义的。

这场狂欢的持续时间远胜大多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诞生 meme。从 2005 年开始,2009 年达到高潮,再到 2011 年(恰好是微信诞生的那一年)后逐渐销声匿迹,持续时间达 6 年之久。

「春哥」运动的成果不仅仅只有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几副表情包,还形成了一个「春哥宇宙」。

他的坐骑是「草泥马」(一个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用语的 meme)。

他的战靴是「阿迪王」(一个成为 meme 的山寨运动品牌)。

使用的招式是「纯爷们霸气波」(或称「霸气爷们波」)和「霸气爷们眼」。

网民还为春哥编了一首打油诗:

春哥纯爷们,铁血真汉子;父亲好儿子,人民好兄弟;双拳能站人,双臂能过马;胸口碎大石,菊花开瓶盖;夜御百女枪不倒,菊花百战色仍红。

随后,「春哥」的影响力开始脱离网络论坛,走向其他地方。

首先是 2009 年在网络上有人开始连载以「春哥」为男主人公形象的漫画《春哥传》。起先,这则漫化只是在百度贴吧里连载,随后因为反响热烈,作者「默」就开始正儿八经地在漫画平台「有妖气」上连载。

漫画里除开「春哥」,还有当时另外两个网民恶搞出来的 meme 人物——贾君鹏和「曾哥」。贾君鹏这个 meme 来自于百度贴吧的一则帖子「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而「曾哥」形象则来源于 2009 年快乐女声(这个节目是超级女声的延续)的选手曾轶可。他和「春哥」一样,也有一句流行语「曾哥真爷们,铁血史泰龙」。因为曾轶可的脸型和史泰龙有点相似。

在 2011 年英雄联盟国服上线,英雄盲僧李青是最早期的几个英雄之一,而他的大招猛龙摆尾在早期几个版本里技能描述写的是「这项技艺是春哥教他的」。

同样在英雄联盟里,装备「守护天使」则被戏称为「春哥甲」,因为装备效果是能让英雄原地复活,而在「春哥教」信仰里,信「春哥」能让人原地满血复活 。不过现在「复活甲」取代了他的名字,因为不知道「春哥」是谁的一代人已经开始玩英雄联盟了。

如今的 meme 新陈代谢速度明显变快了,再也没有哪个 meme 能爆发出「春哥」这样的生命力也延展性。(除了那个带黑框眼镜的男人)

这是一段 2000 年后出生的人不可能经历的回忆。就像知乎问题「李宇春听到 LOL 里面的守护天使被叫做春哥什么感受?」下,答主只「是个过路的」所的:「这个问题的出现说明了中国网络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春哥」的死,原因有很多,除却作为创作源头的李宇春在舞台上扮相趋向「中性化」和经纪公司出手打压,更大的原因还在于互联网本身是「去中心化」的传播工具,这一点在移动互联网的年代更明显,「春哥」这样的全民性的 meme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已经不可能存在了。

如鲁迅所言,「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这是现代社会的必然。真正的经典总会通过各种方式写进历史里,而这一段只属于新千年初中文互联网的狂欢,及其所创造的衍生品并不「经典」,只是「流行」。不过这一段流行虽然没有被写进历史,但它被写进了一代人的记忆。

上一代人的狂欢迅速被时间归档,迎接下一代人的将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meme 狂欢。

阅读关于 春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