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卧室音乐人,卧室电台 DJ,作家创作在卧室,独立开发者的创造也在卧室。卧室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隐喻。我在卧室里能得到这个世界的一切,我为什么还要出门呢?
Tag: 文艺
时间按下几次快门 @北京
虽然在相机界,XT5 可以被归类到紧凑型,但只要不能塞进我的裤子口袋,我就会嫌大。
在闲置了几个月后,最近尝试带上 XT5 记录。
虽然还是会有带上相机出门的羞耻感,但也在慢慢找到状态。
胶片模拟的偏色,(相对手机)更大传感器的扎实质感,给了我观察生活的第二只眼睛,透过它看到的世界都带着一点诗意(也有一些荒诞)。
shot by Fujifilm XT5 with XF27mmF2.8 R WR














Kodak portra 160 的一些记忆碎片 @北京
从冬天到春天,感觉自己做了很多,又什么都没做,一成不变的生活。








阿道司·赫胥黎,大部分人是因为《美丽新世界》而知道他,但鲜有人知道他其实是一个瘾君子,且专门写了一本嗑药日志《知觉之门》,其中有一个更加非共识的观点: 「大脑、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是删除信息,而非生产信息。任何一个人在任一时刻都能记住所有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且能感知到宇宙中所有地方发生的一切,而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就在于,保护人类免于被海量的、绝大多数是毫无意义的知识冲击而陷入困惑,于是它们将人类在任一时刻绝大部分本来可以感知的信息拒之门外,而只留下那些极少的,因为可能有实际的用途而精挑细选的信息。
第一次在北京看线下演出。前卫艺术确实应该用心感受。听觉相较于视觉,其实是一种更加敏感的感官。
因为视觉信息量太大了,导致人类会忽略细节,聚焦主体。听觉信息量小,反而能捕捉到细节。
其次,听觉和嗅觉类似,人类很难像闭眼睛一样切断感官,所以声音和气味都是侵入性信息。所以这两者都是塑造氛围的捷径。(Marcus 铁锅炒菜采样一下把我拉回了十几年前居住的老屋,我现在已经很久都没有听过这种声音了)
在进入现代之后,节拍和钟表一样,完全摆脱了和人体和自然现象的对应,也更谈不上要致敬上帝的宇宙秩序或者天地之序,它们有了自己的绝对权威。所谓的严谨的时间感,与其说是为了和其她演奏者协调、为了忠于原作,不如说,是为了屈从于压倒性的现代性的秩序。这个秩序,有它自身的意志,它并不服务于人类。人类反过来服务于它,在生命中所有的方面遵循它,内化它,使生命成为秩序的一部分。原来那个自然的秩序,并不能从生命中剥离出去,这样就有了自然的生命和技术的生命的重叠,冲突也罢,游戏也罢,就在这重叠上发生了。那些拍子乱掉的演奏者,上班迟到的人,就沦为不合规格的生命。摇滚乐并不会去适应这样的生命(可能歌词里会赞美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