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正确使用方式后,ChatGPT 真的潜力无限。
虽然 Github 这个 AppleScript 无法使用(因为 GitHub 的 Mac 应用没有 Commit to main 这个命令),但确实让学会了一点点 AppleScript 的写法。
终端命令这个就更好用了,比 Shortcuts 快多了。今天,我要复制文件夹里的所有文件名,如果用 Shortcuts 搭积木的方式搭一个脚本出来,不光麻烦,还容易出错。终端命令就是一行代码的事。
找到正确使用方式后,ChatGPT 真的潜力无限。
虽然 Github 这个 AppleScript 无法使用(因为 GitHub 的 Mac 应用没有 Commit to main 这个命令),但确实让学会了一点点 AppleScript 的写法。
终端命令这个就更好用了,比 Shortcuts 快多了。今天,我要复制文件夹里的所有文件名,如果用 Shortcuts 搭积木的方式搭一个脚本出来,不光麻烦,还容易出错。终端命令就是一行代码的事。
在折腾了两周 notion,甚至学会调用 notion api 后,我彻底放弃用 notion,因为之前的工作流已经固化了,积习难改啊。
总结一下卡片笔记的实践要点:
来源:[📇 卡片笔记实践]
2020 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文案的基本修养》,作者东东枪,前奥美创意总监,现字节跳动营销创意中心负责人。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应该是古早级网红、文化人和相声曲艺爱好者。如果你不认识他,可以关注他的微博,如果可以,最好关注他的饭否。
我刚刚注册微博时,东东枪是微博默认推荐关注的网红,标签是段子手,所以最初我刚认识他时,也只当他是段子手。后来上了大学,学了广告,在老师的介绍下,我才知道他是奥美的创意总监。难怪感觉他比其他段子手有文化一点。
现在我毕业了,虽然没有从事广告工作,但我依旧很好奇一个在奥美供职近 8 年、全程经历了大陆广告业由盛转衰的人会如何总结他的工作经验,如何看待这份工作,或者说“手艺”。
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一次补课。虽然我在教室学了 4 年,但看着我过去交给老师的作业和参加比赛的作品,我打心底里觉得那些东西并不是真正能出街的广告。因为那些文案、设计、还有 TVC,都是我“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没有规律可循。我不相信一个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的行业、一个已经形成工业体系的产业,它的作业方式是这样的,这太不职业了。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确实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虽然这本书没有形成一个能画成树状图的体系,但也大体勾勒出了一个创意人员应有的工作流程,也扫清了一些我的疑惑。
心像
大部分的甲方对用户画像可能有一种误会。我原来读书的时候,包括工作这一段时间,见过不少甲方的市场策略 PPT 和创业公司的 BP。他们在描摹用户画像的时候都会用到这样一种句式:
年龄 18 到 26 岁,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大学生或白领,审美品位良好,消费欲望强烈,追求品质感和个性……
坦率地讲,这种话我在交给老师的策划案里也写过不少,当时我觉得这种概况并不准确,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更准确。
直到我看到东东枪总结出了“心像”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来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焦菊隐导演,最早是用来指导演员表演的。
一个“活”的角色,他的表演是需要由内到外的,感情的核心冲突定义了这个角色的一言一行。一个优秀的演员需要先吃透这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再外化成表演。
对于做广告的人来说也是一样,要体会消费者的心理活动。
譬如你要帮一个艺术展卖门票,我们完全可以把上面那段并不准确的用户画像复制到 Marketing 的方案里。但如果你按照“18 到 26 岁的大学生或白领”这个范围限定你的消费者,你可能就错过了一个爱好艺术的 38 岁货车司机。
谁说货车司机不能爱好艺术,万一人家是个闷骚的大龄文青,平时运货听的都是鲍勃迪伦呢?
东东枪举了一个特别好的例子,一个旅游产品怎么定义目标人群:
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那些有钱出国旅游,也想出国旅行,但因为没有出国旅行过,而有点害怕出国旅行的人。
核心体验
“核心体验”是一个很暧昧的概念。书里说核心体验是导致用户“认知改变”的根本原因。它可以是具象化的“利益”,也可以是抽象的感受。市场营销里讲的USP、我们日常用语里的“买点”都能构成这个“核心体验”。
原来上策划课的时候老师提过一个点叫“核心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你策划的这个 Campaign 要告诉消费者什么,也可以拿来安插在这个概念上。
核心体验可以说具象化的“利益”,譬如小米手机早期主打的“性价比”就是一个消费者很关心的利益点。
核心体验也可以是抽象化的感受,例如星巴克。星巴克的咖啡品质对得起他的价格吗?咖啡爱好者肯定不这么认为。但星巴克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公共空间,嵌入到了城市生活中。这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感性需求。
如何提炼核心理念,书里说了三个思考维度:
用户需要什么?
竞品提供了什么?
我们能提供什么?
三种洞察
前面的两个概念比较靠近前期的策略环节,洞察就涉及到实际操作的层面了。
一条广告的受众可以分成三种人。观看者——看这条广告的人;参与者——转发、评论这条广告的人;消费者——看到会买的人。
这三种人是不一样的,但是可以相互转化。参与者会带来更多观看者,观看者或许能成为消费者。
所以东东枪也总结出了三种洞察:
社会群体洞察:想想社会上的人关注什么议题,找到一个切入点,会让更多的人愿意看你的广告。
参与群体洞察:如何让观众主动互动?可以设置槽点,可以挑拨情绪。这个东西还和传播媒介有关,“转发抽奖”就是一个最简单直接的参与群体洞察。
消费者洞察:参看上面的“核心体验”部分。
因为现在职业和广告关系不大,关于广告实践的更深刻的反思只能留给更专业的人了。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我来说,这本书最醍醐灌顶的反倒是最后几个小节,字里行间里关于职业精神的总结,还有一些做人做事的原则。
譬如说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广告,东东枪说“好孩子”不适合,在大学学广告的也不适合。最适合的人是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过的“坏孩子”,因为这样的人能洞悉人性人心,准确把握需求。
我觉得能把握人性需求的人,几乎能胜任所有“工作对象是人”的职业。真正能做到这一点非常难,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
还有他经常提到的“对客户真诚”、“对工作负责”之类的话,我在没上班之前觉得这是基本要求,后来发现要做到这些基本要求挺难的。
书里有一个关于医生治病的例子,我觉得很对。
普通医生看完病,给病人开药单,让他到药房拿药。
好医生看完病,开完药单会说,“药房有点远,您让孩子先去拿药,您在一楼等他就好。某某药需要冷藏,记得要把冰箱温度调好。看您好像不是本地人,是四川人吗?其实四川的某某医院也能治这个病,您下次再犯病别跑这么远了,直接去那家医院吧。”
最后分享两句对我有启发的话:
“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是拳,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才是功,是值得你花一辈子修炼的功。”
“今天也要为了早点下班而好好上班。”
我 2019 年毕业,现在工作半年。我就职的是一家小型行业媒体,全职员工 5 个人。我的直属上级就是老板,但老板每天全国各地到处飞,没有时间教导我。说得好听一点,我是在实践中学习,独立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我就是在不断碰壁,在一次次踩坑中积累经验,效率非常低下。
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基本每个周末我都在盘算辞职的事情。但是我觉得第一份工作不能干不满一年就走,所以我就坚持了下来。
收获还是有的,更多的是在心态和工作习惯上。在一家小公司上班,你能看见老板每天在干嘛。你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的小型民营企业主每天要操心多少事情,成年人的生活里真的没有容易两个字。想想自己每天加点班也不算什么了。
但我也有一些困惑。我觉得这不是能做一辈子的事。但在中国,除了体制内,似乎也没有什么能干一辈子的工作。我认为我应该找一个能做一辈子的事业。
头图:自己拍的
重新发现 1969 年的知识生产术:读《智识的生产技术》
我曾是那条教育传送带上的一件「标准」产品。
每天按时接收封装整齐的知识包裹,熟练地将它们拆解、背诵、重组为试卷上的标准答案。 直到一个深夜,当我往脑子里硬塞第 N 个信息点时,我感到一阵眩晕。
可怕的是所有人都染上了同一种病。明明书架上堆满好书,我们的眼睛却只会盯着重点符号 打转。老师把知识剁成方便消化的小块,我们就乖乖坐在课桌前,像等着喂食的小动物。时 间久了,连自己找食的本能都退化了。
最要命的是思维生了锈。十几年听课、记笔记、考试的死循环,让我们形成了条件反射:看 到新知识就自动启动背诵模式,却关掉了思考的开关。等到毕业那天,突然置身知识旷野, 很多人连怎么迈步都忘了——手里握着老师给的指南,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当我翻开《智识的生产技术》时,震撼于这位先知般的学者如何在上世纪 60 年代,就精准 预言了数字时代的信息困境。彼时个人电脑尚未普及,这位日本学者构建的知识生产体系, 不仅开创了日本信息化管理的先河,更暗合了当代认知科学的最新发现。
为了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让我们从最基础的阅读方法入手,探索这套系统的具体应用 。
梅棹忠夫主张通读全书。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
起初,我误读了他的本意,以至于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全盘接受通读,或者完全拒绝它? 后来我发现,他的阅读哲学是在强调灵活取舍:对于需要深度理解的著作,他主张通读全书 以把握作者的完整逻辑框架;而对纯粹消遣的阅读,则不必拘泥于逐页推进。
比如,我在读《社会心理学》教材时,会按顺序梳理每个理论的发展脉络;但读东野圭吾的 推理小说时,常常忍不住先翻到结尾看凶手是谁。
梅棹忠夫的阅读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那就是「阅读节奏」。他建议根据书籍特点 和个人状态来调整阅读速度,避免过度疲劳。
「一鼓作气」是他提出的核心概念,可惜并未在书中详细解释。我补充一下个人理解:它指 的是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读完一本书,保持思维的连贯性。这种方法适用于篇幅适中、难 度中等的书籍,通常需要在 2 到 3 小时内完成。超过三天,连续性就会被打断。
但不是所有书都适合这样读。对于难度较大的书籍,梅棹忠夫建议搭配阅读。在读专业书时 ,可以同时读一些轻松的内容。
许多朋友每次只读一本书,虽说个人习惯不好妄加评判,但我不提倡这么做。书籍难度低些 还好,若是书籍难度太大,岂不是一旦卡壳就难以继续推进?说不定过几天书都懒得拿了。 而面对高深巨著时,我会启动「ABN 模式」:难书 A + 简单书 B + 消遣书 N。比如,在阅 读卡尔 · 萨根的《宇宙》时,我就配合观看了同名纪录片,还读了《极简宇宙史》和三岛 由纪夫的《鲜花盛开的森林》。
在思考这种做法的时候,我发现**「一鼓作气」还可以用在作者身上。**当你对某个作家产 生兴趣时,不妨一口气读完他的多个作品。这样能发现作品间的联系,理解作者思想的演变 。结合作者的生平,你甚至能看到现实生活在作品中的影子。我曾这样读完伍尔夫和三岛由 纪夫的作品,也读了大部分苏珊·桑塔格的书。
想一想,你有类似体验吗?
梅棹忠夫的阅读流程相对简单,核心就在于反复梳理与思考:
很简单,不是吗?似乎每一个步骤你都知道。 然而,重点从来都不是流程和方式,而是 思考的过程。
阅读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更是一种主动的思维创造过程。
梅棹忠夫提出了三种阅读方法:堆读、双重读书和创造性读书,非常值得分享出来。
梅棹忠夫的阅读方法
堆读的核心,其实是暂时放下读过的书,不急于马上整理和消化,而是让它们「静置」 在视线范围内。我常常会把最近看完的几本书堆在桌子的一角,大概五六本,有时甚至更久 地让它们呆在那儿。这种状态很有趣——书没动,但我的思维在暗暗地酝酿。当我偶尔随手翻 开它们时,总能在曾经标记过的地方发现新的感悟,甚至是某些被我当时忽略的细节。那种 「静置」 后的冷静和距离感,会让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理解书里的内容。
双重读书则是一种让阅读更有层次感的方式。梅棹忠夫提倡在书中同时标记「重要」和 「有趣」的部分。这种做法非常贴合我的阅读习惯。我一般会在重要的地方摘抄下来,比如 那些代表核心观点或逻辑框架的内容,而对有趣的部分,我会直接在旁边批注或者写评论。
有趣的东西往往和我的直觉或情绪挂钩,比如最近读到一本书时,作者提到「热门的东西不 一定赚钱」,这让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对热门和价值的简单关联是多么狭隘。当下,我标记 了这句话,还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赚钱可能更多需要冷静的判断和精准的选择,而不是盲目 追随潮流。有趣的地方总是能让我停下来思考,而那些重要的框架则会成为我进一步验证和 探索的依据。
创造性读书是三者中最让我受益的,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一种。梅棹忠夫认为,阅读不 只是吸收信息,而是通过书本激发出新的思考和创造。恰好,Antinet 也在反复强调输出的 重要性,因此我开始更加注重反思书中内容,而不是单纯摘抄。
比如在阅读 Antinet 相关书籍时,我深入研究了卢曼编码,学习了书写笔记和思考的方式 ,最终写出了一篇近两万字的书评(见上一篇文章)。这种阅读方式特别有趣,因为它让我 在思考时,不断发现生活中的联系。
还有一次,朋友问我 「婚姻是喜欢重要还是合适重要」,我其实没太想明白,总是觉得很 混沌。然而有一天,在阅读「长期主义」 和「副业」的两个笔记时,我突然意识到:世界 上许多看似二元对立的问题,其实都可以从更高维度去重新审视。这两份笔记的记录相隔 59 天,而与朋友的对话穿插其间,没成想它们有一天被连接在一起——创造的快乐霎那绽放 !
借助这三种阅读方法,读书不再只是完成某个既定的目标,而是一个不断发现、反思和重构 的过程。这种感觉很好,它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在被书牵着走,而是通过阅读主动建构属于自 己的知识世界。
在掌握了深度阅读方法后,我们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 如何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 智慧资产? 这就需要借助一个强大的工具——卡片系统。
梅棹忠夫的卡片规格有着明确的设计理念:
京大型卡片原书示例
那么,他是如何发现这种卡片的?
这个故事要从梅棹忠夫的高中时代说起。当时的他读到达芬奇有个特别的习惯:随时随地记 录观察和灵感。和诸多朋友一起,他开始模仿起写笔记的习惯。
但这个看似完美的记录方式却藏着令人烦恼的缺陷:翻页麻烦,内容难整理,重要发现容易 被时间的长河冲散。梅棹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改进方案,他尝试过活页本,却又被脆弱的纸张 打败。
直到有一天,灵光乍现!
他突然意识到:与其被记事本的形式束缚,为什么不把每个想法都写在独立的卡片上呢?卡 片更结实,可以自由组合,想法可以随时「跳出框架」。
这个简单的转变带来了惊人的效果。在蒙古的田野调查中,梅棹用卡片记录的方式大大提升 了研究效率,很快就完成了几篇重要论文。这种方法不仅让同行惊叹,更在学术圈掀起了一 场研究方法的革新。
从田野调查到百科全书研究,梅棹的卡片法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他明白了:卡片不 只是记录工具,更是一种能够承载任何知识、不断进化的思维系统。
或许通过梅棹忠夫的亲身实践,你已经领悟到卡片法的价值:它确实是承载信息的最佳方式 。那么,为什么卡片如此有效呢?
卡片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记录工具,它背后深藏着深刻的认知科学原理。
这一部分涉及较多理论内容,如果不感兴趣可以跳过。
米勒在 1956 年提出的 「神奇数字七」 理论 1 揭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我们的认知 能力有限,大脑一次只能处理约 7 个信息单元(±2)。你是否曾经尝试在短短几天内消化 一门全新的复杂学科,却被庞杂的信息量压得喘不过气?事实上,这并不是能力的问题,而 是我们在与大脑的天生局限做斗争。
信息组块的作用,正是帮助我们突破这种局限。通过将零散的知识点重新组织成更大的 「组块」,我们不仅能更高效地消化信息,还能打破认知的边界。这就像初学者学习象棋时 ,面对眼花缭乱的棋盘感到不知所措;但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他能将棋盘上的所有棋子归 纳成有机整体,从而快速做出判断。卡片笔记的核心便在于此——通过拆解和重组信息,使它 们不再零散、碎片化,而是形成一个关联性强的知识体系。
举个例子,如果你试图一口气读完《资本论》,很可能会被其中庞大的理论框架和复杂的语 言压得头昏脑胀。可要是你将书中的核心概念——如商品的二重性、剩余价值等——分解为一张 张单独的卡片,你会发现原本复杂的内容变得易于消化。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亲自 「生成」 知识时,它总比单纯接受来的内容更容易记住?1978 年,心理学家 Slamecka 和 Graf 通过实验发现 2,参与者主动生成单词时,记忆效果明显 优于直接看到完整单词的人。这个现象被称为「生成效应」。其背后的原理既简单又深刻—— 我们在大脑中生成的内容,不仅能更深刻地与其他信息建立联系,还能激活大脑中的更高层 次认知网络。
卡片笔记法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记录卡片时,你通常不会照搬原文,而是倾向于用自己的 语言进行改写。通过这种 「生成」 的过程,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重构。
试想,你在记忆光合作用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复述 「光合作用的定义」,那无异于在学习 过程中进行机械输入。而如果你将其转化为一个问题:「为什么缺少阳光、水和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就会死亡?这三者如何共同作用,维持生命?」 你不仅在 「生成」 信息,还激 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使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立体。这种转化与重构,正是加深记忆的关键 所在。后续研究表明,主动生成的效果,甚至能持续一周以上。
当信息组块和生成效应结合时,卡片笔记法的优势便愈加明显。它不仅帮助我们高 效整理信息,更通过主动生成过程让记忆和理解变得更加深刻。你可以将复杂的概念分解为 几个核心维度,每个维度制作一张卡片,并通过索引系统将它们关联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 知识体系。这不仅仅是组织信息,更是通过知识的连接和重构,让我们对知识产生更深的思 考和领悟。
当然,卡片笔记法并非万能,它最大的缺陷在于可能带来过度的碎片化。如果我们只关注每 张卡片的独立性,而忽略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背后的理论基础,就可能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 识体系。因此,卡片笔记更适合作为支撑深度理解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工具」。它 帮助我们找回对知识的控制感,但真正的智慧,依然来源于我们的不断探索和整合。
掌握了基础原理后,下一个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片段转化为有价值的成果?梅 棹忠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实用的流程。
梅棹忠夫写卡流程
第一步是准备卡片。梅棹忠夫使用的是京大型卡片,卡片上只标注日期和主题,书写内容简 洁直接。这些卡片的目的是快速记录灵感,因此,过分追求完美的表达,反而可能会拖慢思 维的敏捷度。
第二步是快速写卡。当灵感闪现时,立刻将其记录下来,不必纠结顺序,也不需要为了格式 或语言优美而犹豫不决。遵循 「一卡一事」 的原则,把每一件事情简明扼要地写在卡片上 ,捕捉那一瞬间的闪光点。我自己在使用类似方法时,常常发现,越是轻松随意的记录,越 能激发后续的深度思考。那些 「未完成」 的片段,反而往往更具启发性。
第三步是盘活卡片。梅棹忠夫的妙处在于,他不仅仅是记录信息,而是通过重新排列和组合 ,让卡片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这些联系,可能是逻辑上的递进,也可能是主题上的交织, 甚至是两条看似完全不同的思路在偶然碰撞中迸发出的火花。
第四步是润色成文。通过卡片提供的线索,进一步查找资料,填补那些模糊的部分,最终将 卡片整合为一篇完整的文章。
然而,卡片法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步骤,更在于它背后的灵活性。卡片并非死板的分类 工具,如果仅仅用来存储信息,任何一本笔记本也能胜任。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活用」:让 知识在不断的排列、组合与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意义。我们有时过于执着于将卡片进行「归 类」,将它们强行塞进一个严密的体系,然而这样的分类反而可能成为一种桎梏。与其追求 客观的分类标准,我更倾向于按照个人兴趣与直觉来安排卡片,让它们真正为我的思维服务 。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整理关于 「长期主义」 的卡片时,突然发现几张卡片可以与 「短 期行动」 相关联。两种看似对立的概念,通过排列组合后,促成了更高维度的理解。那一 刻的顿悟最迷人,更给了我极大的成就感。
当我们真正掌握这套方法时,会发现最大的收获并非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思维方式的深刻 蜕变。
许多方法看似 「显而易见」 甚至 「基础」,但真相是: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 实则停留在「假知道」 的层面。
他以卡片为例证明了这一观点:「卡片的价值,不在于存储多少信息,而在于通过反复翻阅 、整理、组合,激发新的思维火花。」我们做笔记、整理资料时,往往只求记住信息、归类 内容,却忽略了它们的真正意义。
「假知道」仅仅是对表象的理解,而 「真知道」 则是通过反复实践、反思和重组,最终催 生出全新的见解和深层认知。细读梅棹忠夫的文字,我发现了一条认知进阶的轨迹:他 如何在知识管理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又如何将个人的积累,升华为足以启迪后人的智慧?
梅棹忠夫擅长观察,总能敏锐地识别出潜在的挑战。
梅棹忠夫思考之道
在求学期间,他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哪门课程,老师们都热衷于传授专业知识, 却很少教导学生如何高效地获取与处理这些知识。那些看似基础的能力——做笔记、整理资料 、撰写文章,往往被视作学生应当 「自然而然」 掌握的技能。然而,现实是,绝大多数人 却在这些方面效率低下。
梅棹忠夫并未止步于观察与抱怨,而是通过深入思考,发现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更是 整个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从学校到职场,从个人到组织,大家都在为信息整理与知识表达 而感到困惑。他逐渐意识到,这些看似零散的困扰,实际上隐藏着一个系统性挑战——我们缺 乏一个高效且系统的知识框架。
在探索解决方案时,他展现出独特的跨域思维。比如在探索文件整理方法时,他跳出传统档 案管理的思维定式,从可儿藤吉的抽印本整理法中获得启发。这种看似不相关的联系,在他 的思维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最终促成了直立式文件归档法和敞开式文件系统的诞生。
梅棹忠夫的创新,正是来源于这种深入的思考:通过观察日常困扰,对比不同方案,再通过 实践不断调整、优化。
在实践中,梅棹忠夫展现出难得的耐心和系统性思维。他不满足于想到什么就试什么,而是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实践 - 反思 - 理论循环。以使用卡片为例,他最初只是按常规方式记录 和分类。但持续观察和思考过后,他发现卡片的价值不仅在于存储信息,更在于通过反复翻 阅和重新组合,激发新的火花。这个发现让他对卡片的使用方式产生了全新的理解,并据此 调整了操作方法。
我们最后来用图片回顾整个过程:
梅棹忠夫的思考模式
表面上看,梅棹忠夫在教我们如何管理知识。实际上,他展示了知识工作者应具备的核心能 力:如何发现真问题,如何突破思维定式找到解决方案,如何将经验提炼为智慧。正如梅棹 忠夫所说:「一件事情,如果连它的利用方法都没有确定,那么,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长久 持续的。」
藏而不用,毫无意义。
六十余载岁月尘封,书中那些工具与方法或许已被时代的浪潮悄然淹没,显得陈旧。但作者 在字里行间所闪耀的思想光芒,以及背后蕴藏的卓越思维能力,却如熠熠星辰,永不褪色。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此书尚浅,不值一提。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觉自己已然告别了往 昔那种浅尝辄止、随意评判的阅读模式,不再是走马观花般「阅过即焚」。在书中,我找到 了一片可以尽情探索的天地,让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能够流淌进血液的活水。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在阅读里明白了这句古语。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 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