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拉「是一个脱离意识形态的女权主义者」
Tag: 评论
看了 LTT 关于新一代 framework 笔记本的视频。还真的挺口水的。要不是 Windows 的续航和发热太拉胯,framework 16 将成为我的梦中情机。
另外总结一下从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学到的写作手法。过去经常看特稿或者某些很长的媒体稿件喜欢模仿马尔克斯,在开头写一些大人物的历史细节,段落末了来一句,「他那时不会想到……」,叙事视角一下从微观上升到了宏观,还把历史和现在联系起来了,简洁有逼格。Elena 也深谙这种以小见大,勾连古今的叙事技巧。但是女性作家不搞历史宏大叙事,Elena 的方法和杜拉斯一脉相承,都是从现在的生活进入回忆,在叙事上突出的就是一个暧昧和模糊,让读者进入一个氤氲的氛围再娓娓道来各种细节,就像你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Elena 的另外一个技巧就是,事情越大,叙事层级就越多。你听她讲故事是一层,然后她还要告诉你,这个事情不是她亲眼所见,是听小说里的某个角色转述的,回忆的暧昧模糊叠加转述的细节缺失,一件大事就这样发生了,你也不知道她是这么发生的,但是就这样发生了。你是懵的,Elena(故事的第一视角叙事者)也是懵的。如同我们见证的所有历史,在发生的那一刹那,没有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情节设计上的收尾呼应不错,爱尔兰海岸线的风光也不错,但开始的莫名其妙,结束的也莫名其妙,问题就是情绪没到位。其实电影的主题很好,本来以为会是类似男版那不勒斯四部曲,但它呈现出来的冲突就是感觉莫名其妙。我理解存在主义危机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冲突,但是危机层层加码的情感铺垫还是不太够,至少没有激烈到割手指的程度。但是这个动作发生在小说里会看起来更合理。可能这就是电影和小说的区别吧。文字能铺陈大量心理描写,能给读者想象空间,无论多么荒诞的行为都能被思维合理化,让我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但这电影两人物的矛盾爆发,就,太突然了。
一个我自己的工具审美(或者说偏见):UI 里有头像框的生产力工具都不是纯粹的生产力工具(说得就是你!滴答清单,还有你!Microsoft Todo)。
微软是个体面公司,两周前,我充了 15 元/月的 onedrive 100G 基础版,一天后我发现自己用不上,就取消订阅。本来都没想把 15 元要回来,结果取消以后微软自己问我是否需要现在停用 onedrive 基础版并将订阅费用全额退回。我当时十分震惊,因为已经扣除的订阅费用不会再退,是业内潜规则。
无意间凑齐了一套 Cityboy 穿搭
羽绒服保暖内衣都收起来了,结果北京来了倒春寒,被迫叠穿几天,一开始觉得很怪,看久了觉得有几分 nanamica 的感觉。
看完《分手的决心》,电影不错,都市奇情缠绵悱恻。婚外情的主题、时不时出现的互文台词和跨国别台词,都让我联想到了《驾驶我的车》,但是韩国人整体的氛围表达要更激烈,或者说更有戏剧感,这种戏剧感提现在非常多的地方,像宣言和诗歌一样的台词,诗意考究的镜头调度和场景美术,都在刻意营造这种精致的戏剧氛围。相比之下日本人就显得很老实,没有花太多心思设计视觉,纯粹就是靠精巧的电影文本取胜。《分手的决心》唯一的瑕疵就是汤唯的台词,总感觉像诗朗诵,让人出戏。
看到现在这么多的 AI 应用,我毫无兴奋感。要说对我无用吧,也不是,AI 翻译挺好用的。但要说这些新一代 AI 多么具有革命性呢,我也没感觉,因为我记不住那么多驱使 AI 的咒语,想让这些 AI 写点东西,要调校很久,还不如我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