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为什么要走?
B:这三年,7x24 小时,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拒绝过你吗?
A:你可以拒绝的
B:那我现在拒绝你,我就是要走
A:为什么要走?
B:这三年,7x24 小时,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拒绝过你吗?
A:你可以拒绝的
B:那我现在拒绝你,我就是要走
另一位心理学家阿德勒却认为,心理创伤其实是人们为不去做某事或做了某事找的借口和托词。他有一句名言:“过去发生的任何事对未来都没有绝对影响,关键在于你如何赋予你的经验以不同意义。”无独有偶,社会学有个符号理论,它强调人们在解释事情的时候,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所带来的意义。

《过往人生》里的沉默太东亚了,两人之间的每一个沉默都打在了我的胸口。注视,微笑,然后沉默,或者干脆把头别过去,还是沉默。
我看海成和 Nora 聊天就像在看我自己。虽然我没有韩式双开门冰箱,但我也擅长沉默——坐立不安的沉默,手足无措的沉默,然后顾左右而言他,憋出一两句话,继续沉默。直到影片最后,海成和 Nora 才能有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但最后的最后一定还是沉默,深情注视、手足无措,顾左右而不言,只有 uber 到来才能打破的沉默。影片落幕前,Nora 送别海成后,她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依然沉默,痛哭中的沉默。
我喜欢这部电影里所有的沉默和与之相伴的尴尬气氛,我感同身受。
找到了一个用来描述这种沉默的词汇:Mamihlapinatapai —— a look that without words is shared by two people who want to initiate something, but that neither will start

「叫你出来玩,干啥都是一幅可做可不做的样子,问你想玩啥,又说不出个 123,你这样是找不到女朋友的。」——友人评价我本人。
我对一项娱乐活动(不包括刷社交媒体)的兴趣可以分成四种程度:
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部分主流娱乐活动都在 1 和 2,能进入 3 和 4 的寥寥可数。
我现在十分后悔为什么没有先学习 JavaScript。这语言连标准库都没有,学起来应该比 Python 更简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