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我给你的朋友圈点赞了,请珍惜。这说明我是特地在通讯录里找你,然后直接进入你的朋友圈,一直滑一直滑,看到了一条让我觉得值得点赞的内容,然后才点得赞。我的赞不是信息流里批量生产的赞,是独一无二为你专供的赞,请珍惜 ♥️
Tag: 情绪
A:为什么要走?
B:这三年,7x24 小时,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拒绝过你吗?
A:你可以拒绝的
B:那我现在拒绝你,我就是要走
《过往人生》里的沉默太东亚了,两人之间的每一个沉默都打在了我的胸口。注视,微笑,然后沉默,或者干脆把头别过去,还是沉默。
我看海成和 Nora 聊天就像在看我自己。虽然我没有韩式双开门冰箱,但我也擅长沉默——坐立不安的沉默,手足无措的沉默,然后顾左右而言他,憋出一两句话,继续沉默。直到影片最后,海成和 Nora 才能有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但最后的最后一定还是沉默,深情注视、手足无措,顾左右而不言,只有 uber 到来才能打破的沉默。影片落幕前,Nora 送别海成后,她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依然沉默,痛哭中的沉默。
我喜欢这部电影里所有的沉默和与之相伴的尴尬气氛,我感同身受。
找到了一个用来描述这种沉默的词汇:Mamihlapinatapai —— a look that without words is shared by two people who want to initiate something, but that neither will start
美国有两位科学家——可可霍夫和戴维斯,提出了“过滤理论”:两个相爱的人在最初相处的 18 个月里最需要的是价值共识,也就是两个人的相似性,一见对方就会心一笑,讲过去的各种事情也会觉得特别有默契,这会增进感情。而一旦过了 18 个月,两个人若想长久保持关系,就需要有需求上的互补,因为双方成长的步调不一样,爱情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爱情的需求也有了变化。
分享是诚挚的邀请,意味着压力。
早在二零零零年代我就不接受「分享」一詞。在沒有互聯網的世界,分享意味着損失。借唱片給別人,妳就聽不到那張唱片。但妳還是會借。這叫分享。用電郵發文章鏈接給朋友不叫分享。轉推?Give me a break。「感謝分享」也因此變得廉價。我相信雖然這不是一般人會經常思考的問題,但每個人都能憑直覺感受到。證據就是人們會覺得發微信朋友圈比較輕鬆。直接發給對方大概會造成壓力吧。是的,真摯的邀請在今天的名字叫壓力。我收到別人發來的文章還要提供價值給對方?
来源:分享即壓力 – 一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