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仓鼠症也属于[2022-08-27_20-49-00|赛博苦行僧]行为!
Tag: 互联网
作为一个美团外卖重度用户,强烈建议加一个拉黑的功能,可以拉黑店铺或者单品,真的太需要了,我这种记忆力不好的年轻老人,真的很容易重复踩雷!
现在突然对所谓的「永久保存」没什么执着了。
信息的永久保存在这个时代真的有意义吗?
如果我需要找某个信息,例如撰写 prd 的格式和方法,我不必纠结于要找到特定某一篇大家都说好的教程,我只需要在 Google 检索,找几篇看着像样的学习就可以了。
如果是要查找某一篇经典的网络文章,即便原链接已经失效,网上也会有人转载和存档。如果没有,说明不够经典。
今日商业观察:公司写字楼一楼有个便利店,原来外卖和快递不让上楼,没次中午那外卖都会去便利店转转,偶尔买瓶水或者零食,现在外卖快递能上楼了,我这个小小的消费习惯就消失了。
第一次知道
原来在互联网的规则中,外界给你发送任何信息,接收端必须得在 3 天 72 小时内处于可接收状态,信息才会收到。如果超出这个时限,那这些消息就会像掉进大海中的石子,再也没有找到的可能了。
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是用户承担着成瘾的指责,而设计师和持有者——通常无名无姓、不露踪迹,因太庞大而无法令人反抗——被认为是并非故意和不必承担责任的。

尽管广告和产品发布的叙事都强调功能和效率,仿佛新款手机能与新款玛莎拉蒂、新款劳力士相提并论一样,但事实上,将手机与其他高端产品类比本身就是错误的。一件实物奢侈品只能为一个产品做宣传:它自己。(更准确地说,它是在为你做广告,告诉别人你能买得起那种好东西。)一个界面驱动的商品会假意不追求奢侈品的地位,因此其奖励和吸引力似乎都大众化了,但其隐藏的动力可能是无限的:平台所能显示的所有广告;以及更重要的,平台可以提供给第三方的所有客户数据。

因此,我们要同样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信念上瘾的特质,不要再幻想公共言论自由会在没有监管和其他形式的话语限制的情况下向理性倾斜。在某些情况下,言论限制和严格的互动规则可能是正确的选择

这个场景的本质就是用户通过这种焦躁不安的特定“选择”机制体验自我的狭隘方式。这种机制和用户与其进行的互动就是我所说的界面。 这一段说的是,Dating App 的左/右滑动拒绝/接受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