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字固然能够前所未有地释放出语词的能力, 但语词的书面或视觉表征并不是真正的语词, 而是语词的“次生模仿系统”( 比较 Lotman1977)。 思想栖居在言语里, 而不是在书面文本里。 文本之所以能够获得意义, 那是因为视觉符号指向了有声词的世界。 读者在这页书上看见的文字并不是真实的语词, 而是编码的符号, 读者调动意识来唤起这个词, 以真实或想象的发音来使之复活。
一个人向听众说话时, 听讲的人一般就成为一个整体, 不仅自 己结为一个整体, 而且和说话人也结为一个整体。 如果讲话人发文字材料请听众阅读, 听众就成为读者, 每个读者就进人他个人的阅读世界, 于是, 听众这个整体就被粉碎了, 只有等到讲话人再次说话时, 破碎的 世界才能够恢复为一个整体。 文字和印刷使人分离为个体。 英语里没有和“听众”(audience) 对应的“读众”这个集合名词, 也没有这个概念
她今天亲我了🥰
印刷术普及之后, 人们有了大量看印制地图的经验, 才会把宇宙或“世界”想象成平摊在眼前的东西, 像现代地图、 广阔的平面或许多平面组成的东西( 视觉展示平面), 才会把宇宙看成是随时等待人去“探索” 的对象。
6月14日晚上和她看了电影,她中途靠在了我的肩膀上。晚上回家的路上,她让我把眼睛闭上,她牵着我走了一段路,她想让我感受路面和空间的变化,感受时间流逝的速度,感受自己的感受。这次临别前我们又拥抱了一下,她对我说,“下次见”。
工作之后,跟过去好朋友生活轨迹不同,没法分享日常。而互联网把人切得很碎,不是完整的主体,盈欣发现,自己常是作为一个碎片跟人连接的。比如工作中结识的同事,在一个周末街头偶遇,彼此都会感到尴尬。而上班时并不反感,也都在一起吃饭。这似乎是工作和生活需要剥离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