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 CS61A 的配套教材 Composing Programs,介绍了一个强大的程序设计策略——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即这个功能我还没有实现,但是我可以当他它已经实现了,在此基础上继续接下来的工作。潜台词是,这个问题现在的我解决不了,就留给以后的我。
导致「每个字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个: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公式等符号系统描述,即所谓「不可名状之物」。强行描述隐性知识的结果就是诘屈聱牙的句式和抽象的专有名词。隐性知识需要亲身感受才能领悟,大部分的手艺活都是隐性知识,编程里也有很多不放到具体场景里就很难理解的概念。在真正的知识面前,人类语言太脆弱了。
每天站在10号线地铁,都能看见一个精致男孩,头戴 AirPods Max ,身穿驼色浴袍式大衣,脚踩Lemaire 僧侣鞋,偶尔窥屏还能发现他在听古典乐。就这么精致一男的,为啥每天要来挤地铁呢?
算是解决了 Murmurs 用户验证状态保持的问题,reflex 这个 event handler 机制真是干啥都差点意思……只要 State Var 刷新,页面就要刷新,不如纯后端处理状态,直接给前端处理完的页面。
高强度(我觉得强度挺高的)学了15个月 Python 以后,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天花板。现在要突破这个天花板,就要花时间研究一些不能立竿见影看到效果的技术,如果不能得到即时反馈,我真的没有动力去研究了。要是我时间再多一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