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审慎地回顾了一下我有限的人生经历,我觉得我的内在驱动力在绝大多数时候战胜了随机性。我有一个持续并不断发展的兴趣,我的性格一直稳定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包括一直单身这个状态都得到了延续。
- 声音和文本是语言的两种媒介(交互界面)语言是先有声音,后有文本。文本只是记录声音的工具。
- 声音调用的听说能力代表了语言的身体性,文本其实是人类后天习得的思维工具,这套思维工具的上限,其实就是人类说的能力。
- 仔细观察自己在写作时的思维活动——在你写一句话时,大脑一定会先把这句话「说」出来。
- 大部分的外语学习者,读写能力一定强于听说能力。这是学习环境造成的,毕竟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和一个外国人用嘴交流。但交互界面会影响人,纯文本外语学习者,使用外语的目的是抽取信息。剥离掉声音的语言,会失去原有的腔调,也就失去独属于个人的风格。 来源:人类本质是不精确的复读机:与李如一和重轻闲聊 ChatGPT
GPT 会让人类产生存在主义危机
-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让机器取代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因此,工业革命后,人类形成了「智力是人类核心价值」的观念。GPT 的诞生,(可能)会让动摇这一观念。 科技演进的过程,是人类逐渐退出劳动生产的过程
- 当 AI 真的在生产领域取代了大部分人类。无所事事的人类,或许会爆发存在主义危机,思考生活的意义,自我存在的价值。
- AI 能取代知识性的工作,但是无法取代提供情绪价值的工作。例如照顾老人和小孩。 来源:AI 狂飙的时代,人还有价值吗?
GPT 模型的飞跃在于产生因果链条
- GPT 本质上是一个统计模型。所谓统计模型就是通过大量数据输入,让模型预测在一段语料后出现哪个词的可能性最大,非常简单粗暴。例如输入「今天天气」,后续出现概率最大的词应该是「真好」。到 3.0 为止,GPT 都只是一个普通的概率模型。
- GPT 质的飞跃出现在 3.0 到 3.5 之间,在这个阶段,GPT 具备了建立因果链条的能力。也就是说,它的「大脑」里,形成了现实世界的图景——一些人类世界的基础知识,不需要交代,它也能理解。但研究者也不知道这个能力是如何出现的。
- 人类有两种思考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思考是动物性的思考,例如遇到危险会躲闪。慢思考是人类特有的,是一种逻辑推演能力。
- 过去的 AI,例如 AlphaGo 模仿的是人类的快思考模式,其本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函数,一头输入另一头输出,没有中间步骤。GPT 具备思维链条(COT,chain of thought)能力,他有逻辑推演的中间步骤,更像具有智慧的人类。 来源:AI 狂飙的时代,人还有价值吗?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情节设计上的收尾呼应不错,爱尔兰海岸线的风光也不错,但开始的莫名其妙,结束的也莫名其妙,问题就是情绪没到位。其实电影的主题很好,本来以为会是类似男版那不勒斯四部曲,但它呈现出来的冲突就是感觉莫名其妙。我理解存在主义危机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冲突,但是危机层层加码的情感铺垫还是不太够,至少没有激烈到割手指的程度。但是这个动作发生在小说里会看起来更合理。可能这就是电影和小说的区别吧。文字能铺陈大量心理描写,能给读者想象空间,无论多么荒诞的行为都能被思维合理化,让我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但这电影两人物的矛盾爆发,就,太突然了。
对一件事进行抽象,相当于给思维加杠杆,杠杆一旦加错地方,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来源:张一鸣和他的产品观人才观
收集者还是创造者?我是收集者。